[摘 要]本文論述了中小型企業經濟是新疆塔城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分析了塔城地區中小型企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中小企業自身要抓住地區加快工業化進程的機遇加快發展,政府也要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發展條件的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 經濟發展 工業化進程
1 中小型企業是塔城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1.1 是促進塔城地區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塔城地區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農業份額呈下降趨勢,二、三次產業的比重上升,企業是地區財政的主要來源。2002年,地區財政收入是3.57億元,其中農業稅收僅為500多萬元。中小型企業在解決就業,促進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功能。2002年,全地區從業人員11.6萬人,其中企業從業人員占30%。
1.2 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火車頭”
中小型企業經濟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火車頭”,是結構調整的關鍵。農業產業化的本質是農業的市場化、集約化、工業化和社會化。加快培育農產品加工營銷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是優化地區經濟結構、解決當前經濟發展中各種深層次矛盾的主要手段。在農業產業化中,產業鏈的關鍵是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指具有市場開拓能力,能進行農產品深度加工,為農民提供服務和帶動農戶發展商品生產的企業。塔城地區企業中有60%是“農”字企業,雖然不算嚴格意義上的龍頭企業,但在某種程度上起著龍頭企業的作用。塔城地區確立的發展畜牧產業、紅花產業、糧食產業、棉花產業和區域特色經濟五大支柱產業的發展都需要龍頭企業的帶動。
1.3 是推進城鎮化進程的動力
小城鎮作為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空間積淀成果,其形成過程直接受制于中小型企業的發展狀況。只有中小企業發展了,城鎮化進程才能加快推進。塔城地區確定的五個重點發展的小城鎮鐵廠溝鎮、和什托洛蓋鎮、哈圖布呼鎮、安集海鎮、柳毛灣鎮,都是在地區鄉鎮中中小型企業發展較好的。
2 塔城地區中小型企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從企業自身看
主要問題有:
2.1.1 產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塔城地區2009年主要的工業產品都是資源產品和價格低廉的初級產品。地區企業大多已經改制,但改制后的企業內部機構設置很大程度上仍參照行政部門,沒有體現出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
2.1.2 企業人員累質不高,經營管理水平低。
2.1.3 融資困難。地區中小型企業的投融資渠道單一,主要來自銀行。由于中小型企業經營風險大,資產規模小,使得銀行不愿輕易投入資金。
2.2 從當前地區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2.2.1 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滯后。政府職能轉變沒有到位,政府審批項目多,管理體制不順,仍處于多頭分散管理狀態。比如,鄉鎮企業歸口鄉鎮企業局,工業企業歸口經貿委,個體工商戶歸口工商局,職能交叉,實行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政策。
2.2.2 政府扶持不夠。
2.2.3 中介組織力量弱,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2.2.4 中小型企業發展所需的社會服務體系不完善。由于地區中介組織力量弱,加上政府職能轉變沒有到位,中小型企業發展所需要的社會服務體系有些僅處于起步階段,有些甚至是空白,致使政府提出的對企業要從過去的“管理”轉變為現在的“服務”,因缺乏服務的載體而使服務在很多方面仍停留在口頭上。
3 發展塔城地區中小型企業經濟的建議
3.1 中小型企業要抓住工業化進程的機遇,努力加快發展
3.1.1 提高技術水平,加強技術改造。
中小型企業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專、精、特、新就是建立在創新基礎上的。20世紀的重大發明基本上都來自于中小企業:拉鏈、錄音機、個人電腦等。對地區現有中小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應成為加快地區工業化進程的重要方面。政府應出臺相關優惠政策,扶優扶強,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大力開發新產品,促進重點行業的技術改造,鼓勵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從而增加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3.1.2 提高企業家素質,培育企業家精神,加強工商人員的培訓。
按“黨管人才”的原則,加強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管理,培養經營者的企業家精神,提高企業經營管理者、員工的整體素質,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推廣先進的管理模式,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就業增加,社會進步。
3.1.3 貫徹落實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繼續深化改革,進一步明晰產權,實現產權主體多元化。嚴格界定產權,確保產權歸屬清晰,流轉順暢。已改制的企業仍需要進行二次改制,完成企業經營者持大股的股權相對集中的改革,在改制形式上選擇適合企業的組織形式,健全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以《公司法》為依據,健全內部組織機構。
3.2 政府要為中小型企業發展優化環境
政府要為中小型企業發展優化環境,使中小企業有十分寬松的外部條件。
3.2.1 政府要盡快轉變職能,為中小型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發展是第一要務,環境是第一要素,政府應集中力量創造好的環境,職能由過去對微觀經濟過多的干預轉向為市場主體服務,轉向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小型企業的投資、創業和成長環境的好壞是評價一個地區市場環境的重要依據。要堅持把優化環境作為落實發展是第一要務的具體措施。要提高公務員素質,增強服務意識,改進方式,簡化辦事程序,提高透明度。
3.2.2 積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為地區企業注入新的活力。要落實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清理和修訂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清除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吸引非公有制經濟積極參與地區支柱產業和優勢資源的開發,以及城鄉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等。
3.2.3 圍繞支柱產業,培育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地區企業發展最便捷的出路就是圍繞地區的支柱產業,以農業產業化和礦業產業化為主導,進行農產品和礦產品的深加工,形成龍頭企業。中小型企業要積極利用地區招商引資的成果,與引進的大企業和大集團合作,積極形成合理的分工協作。同時根據目前龍頭企業現狀,應進行企業的重組整合,以縱向、橫向兩種方式進行。縱向:按照專業化分工,從生產基地、產品生產、包裝、保鮮、貯運、產品銷售、市場開拓等形成一條產業鏈。由各企業分工介入,協作生產。對現有的初級產品要繼續拓展加工范圍,提高產品加工的增值。橫向:即在同一層次上的企業要加強合作,以企業集群形成中小型企業群,發揮資源優勢,共同開發原料生產基地,共同開拓市場,以此來增強企業的競爭合力,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彼此共享資源,產生相乘的力量。
3.2.4 建立健全中小型企業服務體系。
地區政府要積極貫徹落實《中小型企業促進法》,并以此為契機,著手建立健全中小型企業服務體系,發展社會服務,鼓勵社會中介機構為中小型企業開展創業輔導、企業診斷信息咨詢、對外合作、展覽展銷、法律咨詢、產權交易、技術支持、人才引進、人員培訓、市場營銷、投資融資、貸款擔保等社會化服務,使政府對中小型企業的服務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