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羌國教育學家布魯姆說,如果按規律有條不紊地進行教學,如果在學生面臨困難的時候和地方給以幫助,如果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以便掌握,如果對掌握規定明確的標準,那么所有的學生事實上都能夠學好的。對于外語教師來說,必須認真研究心理學,采用造當的方法來消除學生學習外語的心理障礙。
[關鍵詞]外語 心理
學生的心理障礙是學校和老師最關心的問題。我們是中醫院校,我們學生的來源近大半來自農村,生活環境的變化就已經給他們帶來不適應,專業學習又給他們一個陌生感,那么專業外語的學習又給他們帶來壓力,因為醫學專業外語的詞匯有很多復合詞,學生說什么骨頭、肉、神經真讓人頭痛,這幾方面因素使他們心理壓力增大,久之就產生外語學習的心理障礙。
專業外語學習的學生一般心理障礙主要是受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所謂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如動機、意志、性格、情感、注意、興趣、信念、理想、世界觀等;而情感因素則包括動機、態度、自尊、自信、焦慮、移情、自我形象等。因此,學習動機是否端正,態度是否正確,自信是否充足。自我形象是否良好都會影響外語學習的成效。
心理障礙一動機障礙
動機是激勵人去行動的內部動因和力量,它是個體發動和維持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學生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結果相差甚遠。
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的理論依據。被動學習出自桑代克根據其動物實驗建立的S-R(刺激一反應)教育心理學理論范式,以這一理論為基礎的教學與學習過程中,學習是機械的過程,學習者是被動的接受者,教學的主要過程還提出問題給予刺激,學生作出相應的反應,之后是操作和練習。主動學習出自托爾曼聞名于世的認知學習實驗,即認知范式理論,這一理論要求學習者作為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出現,學習不是機械的記憶信息,而是理解信息的過程。怎樣使學生從被動變為主動,實施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的意義?
我感覺要不斷探索外語教學的新規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負擔,爭取外語教學質量有所突破。教學要靈活生動,特別是醫學專業的外語教學,要像解音0課一樣,有具體的人體骨架等,使學生感覺能觸摸到外語的詞匯,有一個立體感。還要堅持外語課堂教學的多信息、高密度、快節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信息是指經過努力獲得更多的外語信息量,多渠道的提供外語的信息源,針對學生平時聽說和閱讀課文的外語材料太少、信息量不足、視野不寬的弊端,課堂教學中安排多聽一點生動、有趣、幽默的讀物,并逐步提高聽和閱讀的外語語言材料的量和質。高密度是外語實踐的內容量大、密度高和學生實踐面廣,并在同一水平基礎上從聽、說、讀、寫不同角度展開,以增加學習外語實踐的量和外語實踐的人數。快節奏是指用正常的語速進行外語教學,教學節奏明快,環節交替練習輪換緊湊,學生操練外語的內容和學生輪換操練的頻率和節奏快速、協調。整個教學過程從開端、發展、高潮到結束都有強烈的節奏感。多信息要求足夠的信息刺激量;高密度要求積極相互交往,增強語言實踐和信息交流,快節奏要求思維主動積極的快速反應,三者是互相聯系的統一體。外語積極學習的這些特性能促進學生注意力,積極快速動腦,從而促進學習效果的提高。另外要注重和加強學生外語學習主動性的培養,全面提高外語素質,加強學生外語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為學生今后外語更高一級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外語的主動學習,加強學生智力和個性的發展,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克服外語學習的動機障礙。
心理障礙一自卑心理障礙
自卑,顧名思義,主體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種消極的情感體驗。自卑屬于性格的一種缺陷,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和品質評價過低。自卑和自滿正好是兩種完全相反的心理品質,卻都是大學生常有的心理表現。氣質抑郁、性格內向者大都事物的感受性強,對事物帶來的消極后果有放大趨向,而且不容易將其消極體驗及時宣泄和排解。因而外界因素對他們心理的影響往往要比對其他氣質、性格類型者的影響大,產生自卑的可能性也相應增大。而意志品質表現為自覺性、果斷性和自制力的學生在其上進心、自尊心受到壓抑時,不是變得自卑,而是激起更強烈的自尊,及時調整自己的行動,以更大的干勁沖破壓抑,努力拼出一條成功之路來。但有自卑心理的學生則正好相反,在經過一番努力后尚無效果,便會泄氣,認為自己不行,于是變得自卑起來。會對社會產生恐懼感。無法正常的接觸社會上的人。
當前的中醫院校大學生中大部分人存在自卑心理,這是由于他們的學習基礎在中學時代打得不好,單詞量嚴重不足,醫學詞匯還長而枯燥,課堂上聽不懂,看不明白,總感覺自己不能學好,即使努力了也收效甚微,成績不能提高。這種心理暗示導致了他們缺乏自信心,在學習過程中采取逃避甚至放棄的方式。
如何克服自卑心理,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提高自我評價,鼓勵自己,要認識到只是專業的與日常詞匯的區別。要善于自我滿足,消除自卑心理,詞匯是一點一點積累的,在增加記憶的過程中要鼓勵自己。坦然面對挫折,加強心理平衡,階段考試成績是鼓勵自己進步的激勵點,要正確對待成績。另外還要廣泛社會交往,增強生活勇氣,調劑生活氣氛。 心理障礙一矛盾心理障礙 部分學生有學好的愿望,也下過決心要努力學習外語,向外語老師和成績優秀的同學請教,自己也購買了不少的學習輔助資料。但是,即使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他們的成績仍然沒有顯著的進步。這時候就產生灰心沮喪的心理。外語學習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特別是醫學專業的外語,結構復雜。在挫折后由于他們缺乏毅力,不能持之以恒,一旦短期內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就喪失了繼續進取的信心,從而造成了心理的疑惑和矛盾。學生需要重視對自己潛能的開發,因為挖掘潛能可以獲得更多的機會和成功。成功的學生都懂得只有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潛能才能隨之被激發和利用。不要自我矛盾地學習,潛能開發,解決矛盾心理的問題。
心理障礙一逆反心理障礙, 逆反心理表示這樣的一種心理結果,即支持采取一種行動,結果卻說服對方采取相反的行動。它是一種單值、單向、單元、固執偏激的思維習慣,它使人無法客觀地、準確地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而采取錯誤的方法和途徑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一部分學生存在這種現象:他們學習成績不錯,但當被提問回答問題時卻支支吾吾或不愿意回答,而回答的內容與其實際水平相差很遠。存在這種現象的學生們主要是知道他們在老師心中的期望值較高,因此形成了心理壓力,加上性格內向,怕讀錯,怕講錯,久而久之,即使外語成績再好,心理壓力也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無法客觀的對待外語學習。逆反心理經常地、反復地呈現,就構成一種狹隘的心理定勢,無論何時何地都與常理背道而馳。表現形式上與富有創造性的行為頗有類似之處,因此某些逆反傾向嚴重的青年也常對此津津樂道,或在心理上為自己的怪異行徑尋求“科學”的根據。由于教師的自身素質,對學生缺乏了解和關心,不尊重學生自尊心,或者由于教師不能公正地處理某些事而造成學生心理刨傷,使他們對老師產生了恐懼感、厭惡感,并在心理和行為上采取反抗態度,由此轉而對外語產生“反感”。揚長避短一直是成功者的經驗。逆反心理就是沒有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勢和行動目標,對外語學習的態度產生偏差,只有當學生能夠做到認可自己的優勢的同時又能認真反復地去分析、接觸和把握自己的優勢,他們才能容易克服學習上的弊端而不斷邁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