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做為一門特殊的語言學科,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而在初中則更加側重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
[關鍵詞]英語 興趣
剛從小學升入中學的初一學生,生理發(fā)展顯著,自我意識、情感,認識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開始從幼稚,依賴向半幼稚,半依賴過渡。學習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對他們來說都是陌生的,需要通過熟悉、分化和重新組合。這時也出現(xiàn)了專門化的學科,科目增多,知識加深了,任務加重了。好奇、好學、好動、好問、好模仿是此時他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英語做為一門特殊的語言學科,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而在初中則更加側重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動都要依賴于興趣。”這句話真知灼見地道出了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并伴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是推動人們進行活動的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內(nèi)部動機。濃厚的興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學生強大的學習動力,促使他們頑強拼搏,努力學習。古今中外凡是取得巨大成就的人,無一不是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yè)產(chǎn)生濃厚的、強烈的興趣。學習興趣就是指一個人對學習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與隋緒狀態(tài)。學生對英語好奇,學習積極性很高,就表明他們對此學科感興趣,而老師就要想方設法,保持和不斷激發(fā)學生對英語的這種興趣,為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奠定基礎。鑒于這一情況,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過好英語入門關。
1 狠抓語音語調(diào)和口語訓練
這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是打好英語基礎的根本保證。不少心理學家認為:此階段學生學外語是關鍵時期,發(fā)音器官達到靈敏極限,耳朵能辨別音調(diào)上的細微差別,模仿各種聲音的能力很強,記憶、分析能力也較強,過了此階段就遜色了。在此時期,如果抓住學生愛模仿等特點。每堂課教會學生幾句口語,他們會感到自豪。當他們舉手欲試時,教師要多給他們鍛煉的機會。學生在學習語音和口語時,會碰到種種困難,有的學生由于過不好這一關,從而失去了學英語的興趣。因此,老師要及時發(fā)現(xiàn)和幫助解決困難,掃除障礙,同時,也要教育他們花大力氣,迎難而上。
2 課堂教學要形式多樣、活潑多變
初一學生雖然有意注意已有了較大的發(fā)展,但由于剛從小學上來,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還不長。這就要求課堂教學要多樣化,如盡量創(chuàng)設一些英語情景、采用直觀教具、盡量用圖、文、聲并茂的英語課件上課,每堂課要學什么,要達到什么要求,必須讓每位學生明確,才能高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使他們產(chǎn)生厭倦的情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實物,特別是充分利用教室里的人和物組織課堂教學,會更加形象逼真,生動活潑,使學生印象深刻,有利于記憶。課堂上我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經(jīng)常做游戲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 鼓勵大膽實踐,激發(fā)學習興趣
英語是一門交際性很強的語言,學用要緊密結合起來。九年義務教育英語(外研版)新標準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反映學生日常生活的語言材料,引導學生把所學的英語會話應用于簡單的日常交際,他們能真正體會到英語的用處,就會有成就感,也會增強學英語的緊迫感;同時,他們在實踐中又會發(fā)現(xiàn)新問題,因而不斷產(chǎn)生新的求知欲。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差錯,這時,老師應耐心幫助他們,而不應過分的求全責備,給學生太多的批評,因為過多的責備、批評會挫傷他們的學習熱情,造成不良后果。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在學習實踐中形成發(fā)展起來的。因此,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興趣也要在學習實踐中進行。只有通過實踐,讓學生體會到語言本身的交際功能,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課余時間里,我們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如英語角、辦英語手抄報、做英語賀卡、演講比賽等等。學生運用所學的英語知識發(fā)掘自己的潛力,自然地運用于各種活動中。當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所學的知識有用武之地時,就會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所以,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實踐機會,開發(fā)他們的智力,擴大他們的知識面,提高他們的英語交際能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4 融洽師生關系,促進自主學習
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雙邊關系,英語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師生的情感交流,對培養(yǎng)學生學英語的興趣至關重要。師生關系直接制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影響學生認識活動的效率。初一學生由于是經(jīng)過重新分化和組合,一開始我就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深入到學生中去。在教學上做學生的老師,在生活中做學生的朋友。與學生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用師愛去愛護每位學生,盡可能用所學過的英語與他們會話,縮短師生間的心理隔閡,了解每位學生原有的興趣,想方設法激發(fā)他們新的興趣,點燃他們學英語的火花,一旦他們與某一位老師有了心靈的溝通。他們也會喜歡去學他所教的學科的,所謂的“愛屋及烏”,“信其師才能信其道”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初一的學生還未養(yǎng)成在高昂的情緒和飽滿的精神中聽課的本領,他們易于受教師的影響,即對某老師信任、尊敬,則對此學科會有較強的興趣;反之則上課易走神,進而產(chǎn)生厭學情緒,所以,教師要放棄課堂上“我說了算的權威”,要樹立“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念,徹底改變那種板著面孔進行“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局面,要變教師的單向傳授為師生共同進行學習和雙向交流,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樣不僅能更有效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做到言傳身教,感染學生。
總之,興趣的培養(yǎng)是教學的關鍵,而學生一旦對學習英語感興趣,那么學習英語對學生來說則是一件樂事而不是一件苦事,學生可在良好的興趣指引下,較快地入門,為今后開展更深層的教學作鋪墊,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