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就我國各項產業領域的不同特點進行分析。根據我國各項產業的特定情況論述如何引導、利用外資,以迭到對該項產業進行優化、升級與重組。詳細闡述關于外資引導的方向及措施。對于新興外向型產業的調整方法進行綜合的分析與論述。
[關鍵詞]外資導向 產業結構 優化升級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引進外資的領域及總金額在逐年攀升。隨著外資進入我國,我國原有的產業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拱戰。如何能夠充分合理的利用外資資源,提升并優化現有產業的結構,便成為了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1 我國現有的各項產業特點
1.1 第一產業
農業是我國經濟的基礎,是我國第一產業,我國是農業大國,但也是農業弱國周西方國家相比,我們人多地少,技術水平落后,生產效率低下,再加上農業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強,生產周期長,農產品市場競爭激烈等因素,導致了我國農業實現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很差,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2第二產業
工業是我國第二產業。我國工業中的一般加工工業,大部分是生產能力過剩和競爭激烈的產業,也是我國so年代中期以來重復建設、重復引進的產業。目前我工業產品技術相對落后,缺乏國際市場競爭力。管理水平相對低下。 lj第三產業 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滯后于發達國家,國際化程度較低,墾待大力發展。其中以科研服務、教育、金融保險業、不動產業、市場研究、咨詢、規劃設計、中介、科技、法律、稅收、管理、廣告等新興的工商服務業等這些行業的比重偏低。從就業來看,第三產業隊業人員仍然集中在交通運輸和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行業,而金融保險、教育、醫療保健和科研服務等新興服務業的就業比重太小,這與第三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不相符。因此,在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同時,還要積極調整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
2,各產業中引導外資的方向
2]鼓勵外商加大對第一產業的投資
外商對農業的投資,將大大提高我國農業的勞動生產率,促進我國農業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發展,提高投資收益率,形成農業投資的良性循環。由于農業綜合開發投資大,經營期長,存在市場風險、自然風險,效益較低,所以在引導外商直接投資上需要樹立農業的產業觀,根據市場經濟規律和農業的產業特性來規范、鼓勵和引導投淵亍為,避免A為破壞農業產業鏈的有機銜接。
要根據農業產業鏈各個環節的不同特點與發展重點,確定政策的優惠程度,特別是對于作為農業產業鏈基礎的種植業部分,因為其投資最多、風險最大、利潤率低。因此耍吸引外商投資必須在政策上給予最大限度的優惠。
2,2引導外資在第二產業中的具體方向
限制低水平加工工業的投資增長,抑制重復建設和重復引進,杜絕招商引資中產業的低水平“克隆”行為,加大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投資。
通過增加投資引導存量調整,將高新技術嫁接于我國的支柱產業泡括我國政府確定的機械、電子、石化、汽車、建筑五大產業),同時要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優勢產業,促進第二產業內部結構的優化,使得供給結構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有效擴大內需,避免結構性過剩現象的發生。
大力引進外國資金、先進適用技術和管理經驗,嫁接改造現有企業,通過消化、吸收和擴散,提高傳統產業的技術水平,促使傳統產業的產品升級換代,充分發揮傳統產業的潛力。鼓勵我國企業與外商投資企業之間通過產品配套、技術傳遞和其他生產要素的交換,建立新型集團性聯合,以外商投資企業帶動我國企業的發展,提高產品檔次和國際競爭力,推動國內產業升級換代。
2,3加大對第三產業的投資
在我國第三產業內部,目前外資過度集中于房地產業和社會服務業。應轉向發展相對薄弱的其他部門,如科研服務、教育、金融保險業、不動產業、市場研究、咨詢、規劃設計、科技、廣告等新興的工商服務業等。引導外商加大對這些行業的投資力度,增大服務業吸引力和競爭力,以滿足人民曰益提高的物質文化需求, 2,4外向型產業的調整 引導外資調整存量結構,改善外資利用績效。目前,我國外資存量的特征主要表現為以東部沿海地區為主的地區分布格局和以勞動密集型加工工業為主的產業分布格局,因此可以通過引導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外資企業的存量調整來帶動整個外資存量結構的調整,以提高外資利用績效。 具體方法是:首先,引導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外資企業同現代科學技術、現代企業組織形式結合起來,實現技術升級,產業升級。 其次,引導勞動密集型外資企業在東部地區內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鎮分流,由相對發達的地區向欠發達地區分流,由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分流,實現地區產業協調。
最后,引導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外資企業適時轉換出口發展的戰略,實現出口升級與出口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實現外向型產業調整。
3。利用外資優化提升產業結構
首先,要把引進外資與優化產業結構和優化經濟增長方式結合起來。限制外資投向長線產業,引導外資投向瓶頸產業。
其次,鼓勵外資投向支柱產業。各地的支柱產業不必完全與國家的支柱產業一致,應根據當地的資源、技術、產業發展現狀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確定自己的支柱產業。再次,引進外資要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升級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產業分類升級,即指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再向第三產業轉變。二是產業技術升級,是指從低生產率、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工業向高生產率、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技術和資本密集型工業轉變。
最后,引進外資要與國有老企業的技術改造結合起來。由于多年積存的問題,對國有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的任務非常繁重,
通過政策引導、信息發布等間接調控手段引導企業投資,鼓勵企業投資于符合地區中長期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產業政策的項目。要建立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庫和資源庫,及時掌握、分析投資市場的現狀、競爭態勢,組建地區投資信息系統,定期或不定期地公布政府制定的投資政策、投資計劃、土地供應計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專業布局規劃等投資信息,為投資者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創造一個公開、公平、透明的投資環境,從而讓投資者對各個地區的投資環境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防止投資的盲目性,降低投資風險。
如果外資使用得當,將會有力的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優化與提級。而使用不當,不但不能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優化,還將會使國內企業面臨空前的壓力與惡性競爭!因此必須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與特點,調整國家產業政策,制定產業結構優化的配套激勵舉措,加大對外資的導向力度,使外資能流向最需要的領域,從而大大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優化,使我國在新一輪的世界產業結構調整中處于有審啦置,進而增強我國經擠書羞囌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