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大企業面對的稅務管理現狀的分析,逐步闡明正確認識納稅評估對于降低稅務風險的重要性,最后總結提出大企業如何把納稅評估運用到企業管理申來,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關鍵詞]大企業 納稅評估 稅務風險
1 稅務風險
企業稅務風險主要包括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企業的納稅行為不符合稅收法律法規的規定,應納稅而未納稅、少納稅,從而面臨補稅、罰款、加收滯納金以及刑罰處罰;另一種是企業經營行為適用稅法不準確,沒有用足有關優惠政策,多繳納了稅款。
2 我國大企業稅務管理現狀
2008年,國家稅務總局在機構改革中專設了大企業稅收管理司,正式啟動有針對性的大企業稅收管理。2009年!月稅務總局確定了首批包括中國煙草總公司、中國石油(601857)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等在內的45戶定點聯系企業。而在中央直接管轄的45家之外,部分省也相繼建立了專門的大企業管理部門,出臺了自己的大企業篩選標準、稅收管理工作辦法。按照 A理論,20%的企業可能貢獻80%的稅收,因此相關監管部門希望掌握這重要的20%,將其作為征管工作的重中之重。2009年國家稅務總局大企業稅收管理司采用納稅評估為主的方式僅對部分定點聯系企業的納稅評估,就查補稅金150個億,引起極大反響。可以預測,大企業如何配合稅務部門搞好納稅評估,化解稅務風險將成為企業稅務管理工作新的重點。 2,1正確認識納稅評估 2005年3月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納稅評估管理辦法(試行)》第二條將納稅評估定義為指稅務機關運用數據信息對比分析的方法,對納稅入和扣繳義務人納稅申報情況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斷,并采取進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為。在對評估結果的處理上,《辦法)第十八條規定,對納稅評估中發現的計算和填寫錯誤、政策和程序理解偏差等一般性問題,或存在的疑點問題經約談、舉證、調查核實等程序認定事實清楚。不具有偷稅等違法嫌疑,無需立案查處的,可提請納稅人自行改正。
相比稅務稽查的剛性,納稅評估更溫和、更具人性化。納稅評估是介于申報征收與稅務稽查之間的一道“過濾網”,稅務機關通過對納稅人納稅情況的真實性、準確性、合法性進行綜合評定,及時發現、糾正和處理納稅人納稅行為中的錯誤,實現對納稅人整體、實時的控管,以促進納稅人的真實申報和提高稅收監控管理水平,待發現納稅人有偷稅、逃避追繳欠稅、騙取出口退稅、抗稅或其他需要立案查處的稅收違法行為嫌疑的,才移交稅務稽查部門處理。
近些年稅務部門出于引導企業自覺遵從構建和諧稅收征納關系的考慮在對企業的稅務檢查中愈來愈多的采用納稅評估,當企業面對納稅評估時,要端正態度,積極配合:約談舉證是納稅評估的重要環節,約談環節稅務部門提出的問題也是日后稅務部門檢查所關注的重點,企業在接到約談通知后,應針對稅務部門提出的疑點,仔細檢查分析,對可能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提供詳實的財務數據以支持企業的說明,而不是簡單的表述企業沒有問題,對于政策和程序理解偏差,也可以利用大企業征管管理的便利向較高級別的稅務管理部門積極訴求、及時溝通。我國的大企業往往是上市公司,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海外上市,涉稅處罰會引起股價較大波動,甚至會影響企業上市進程,爭取將問題在評估階段解決,而不是進入稽查階段,可以避免嚴厲的處罰,建立企業良好的遵守市場規則,維護商業道德公眾形象、取得較高的信用等級,降低資金成本。
2,2將納稅評估方法納^企業日常財務管理
2005年的《辦法》規定的方法主要為要綜合運用各類指標,并參照稅務機關根據宏觀稅收分析、行業稅負監控、納稅人生產經營和財務會計核算情況以及內外部相關信息,運用數學方法測算出的算術、加權平均值及其合理變動范圍進行配比分析納稅評估通用分析指標包括:收人類、成本類、費用類、利潤類、資產類。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日益完善,各級稅務機關相繼開發了納稅評估軟件,采集涉及企業各財務方面的大量企業財務數據,建立數據庫,采同一企業不同年度的縱向對比、同一行業的橫向對比等多種方法,篩選可疑企業。其實,財務數據的分類匯總和指標篩選,早已成為企業的日常財務預算編制考核、財務管理的重要手段,但一般的而言很少會與稅務數據掛鉤。合理借鑒納稅評估方法可以幫助企業發現問題:例如:大的企業集團下設機構數量多,治理結構復雜,領導業績考核主要關注企業利潤、業績成長,為了完成總部的考核任務,隨意變更交易確認時間、虛構交易、粉飾財務數據的狀況時有發生,參照納稅評估的方法選取適當的指標,將其財務數據的成長性與稅務數據同步成長配比分析,便于及時發現經營中的問題,同時企業自身也可以盡早發現稅務關注的疑點,及時化解納稅風險。又如大的企業集團,分支機構林立交錯,往往建立省級、市級、縣級等各級子公司、分公司、辦事機構。這些機構之間由于經營模式、財務核算模式相似,稅負率相似、涉及的稅務風險相似,通過依托已有的較高級別的財務管理統計數據庫,加入涉稅智能化分析模塊,找出稅負異常的機構,同時利用電子技術建立信息平臺、內部信息共享,對比發現共性問題,及時化解稅務風險。 2,3將納稅評估納入企業風險控制體系 隨著方法的發展現在的納稅評估已不僅僅是簡單的財務數據分析。2009年國家稅務總局大企業司在稅務評估時為企業準備了詳實的調查問卷,包括300多個項目,涉及企業管理的諸多方面,意在結合企業內控制度、查找內控薄弱環節,最容易出項管理風險地方也同樣最容易出現稅務風險。
2009年5月5日,國家稅務總局大企業司發布了v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指引(試行))主要從風險管理機構和崗位、風險識別和評估、風險應對策略和內部控制、信息與溝通4個方面,指導大企業建立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的完整構架,將納稅風險管理并人企業制度建設,提前防范稅務風險。 3,機構和崗位設置 統一委派各下屬公司財務總監(經理),保證稅務人員集團公司財務總監(經理)領導下的高效、獨立地開展工作,也能在制度上防止虛假的財務、稅務信息,防范財務人員不獨立帶來的財務和稅務風險。保證稅務管理機構和崗位的人員編制,較大的企業集團,可將稅務管理部門獨立出來,明確涉稅崗位的職責和權限,確保稅務管理的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和制約,并且將長期監督與定期檢查結合起來。稅務風險崗位的設置及其權限,都要嚴格按照稅務風險管控體系流程來定,保證各個崗位之間的“無縫鏈接”。 4,風險識別和評估 企業應全面、系統、持續地收集內部和外部相關信息,結合實際情況,通過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評價等步驟,查找企業經營活動及其業務流程中的稅務風險,識別危險企業經營的重大風險,評估分析和描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條件。對日常稅務管理、特殊業務分別制訂不同的稅務管理規章,對稅務風險要定期評估、動態管理,對新產生的稅務風險進行重新評估和討論,及時了解風險產生的原因。遇到重大或特殊事項時,系統內的會簽制度可以使重大稅務風險在事前被充分識別和評估。風險評估應由企業稅務部門協同有關職能繩門和業務單位實施有條件的企業集團還可以聘請專業的稅務師事務所參與流程測試、風險評估。
5,風險應對策略
建議企業根據稅務風險評估的結果,考慮風險管理的成本和效益,在整體管理控制體系內,制定稅務風險應對策略,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機制,合理設計稅務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全面控制稅務風險。企業在控制稅務風險時要全面考量,突出重點,避免在業務模式、市場競爭力、客戶關系、財務結果等多個因素之間患得患失,迷失方向在風險應對過程中主要考慮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等重要稅種,根據國家經濟方針和產業政策的重點不同,用足用好稅收優惠政策,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對頻繁發生的涉稅問題進行重點研究并嚴格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