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行知先生認為:“做為一人的道德尤為重要,是做人的根本。”
[關鍵詞]德育教育 能力的培養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長期教育教學實踐中被譽為“萬藝師表”。他認為:“做為一個人道德尤為重要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不僅如此,他還認為:“投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做惡越大?!彼哉f“教育就是教人做人。”
對于教師,每當談到能力,往往會想到極高的智商和健康的體魄,對要不要在重視德育的同時,培養能力這個問題,往往有兩種不同的看法:有的主張重智育,輕德育,在德育中僅僅重視對文化知識的傳播,而輕能力的培養。也有一種主張既在教學中重視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并輕德育中一方面向學生傳授政治、法律、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共產義義道德觀,注重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在另一方面又要培養學生是有一定的能力。
我們主張在德育過程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培養學生是有一定能力,這是社會的需要和未來的需要,如果我們所培養的學生走上社會對人間的真、善、美和假丑惡不分,同時對社會的精神污染缺乏自然的抵御能力,這種人怎么能夠適應這樣一個經濟化,全球化的社會呢?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是學校的靈魂,教師的主要責任是“教書育人,傳道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向學生講如何做人,適應社會,然后才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即便是在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的過程中,也不能不對學生世界觀、人生道德觀的形成產生影響。學生的思想品德會打上老師道德的烙印。所以老師品德優秀給學生做出表率,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起到了推動的作用。所以說在讓學生掌握文化知識的基礎上形成多種能力,就是在德育過程中培養能力,這是德育一項重要任務。
能力,是人的一種活動本領,從心里學角度看:能力和人的活動是聯系在一起的,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個性心里特征,德育所培養的能力,與智育體育等方面能力都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又不相同。德育要培養的能力有自己的特點,它主要是從政治思想方面去提高人們認識社會和改造社會的能力。例如:觀察和分析社會的能力;識別與抵制各種精神污染的能力;正確處理個人和集體、個人與國家關系;自我教育能力等等。這些能力對學生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在德育過程中,怎樣才能使學生具有這些能力呢?
1 在德育過程中要正確處理能力與知識的相互關系,學生的任何能力都是在一定知識的基礎之上形成的。德育要培養的能力也不例外,學生要通過各種途徑有計劃系統的向學生進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及政治、法律知識、共產義義道德教育、勞動教育、文明行為教育等等,并在此基礎上創造條件,聯系實際,使知識轉化為能力。我們還必須扭轉政治課,不重要的觀點便政治課成為既能傳授知識,又能培養能力,使學生走上社會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并能識別和抵制各種精神污染。
2 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陶行知先生對有的教師教“死讀書”、“讀死書”很反感,在課堂上只聽老師講,不許問更不允許到大社會里、大自然里去活動。這樣的教育消滅了學生的創造力和生活力,陶行知認為這樣的教育是“吃人的教育”并認為這樣的教育只能培養出“沒有血色”、“沒有本領”、“沒有創造”的書呆子。教師在德育過程中如何把所學知識轉化成能力呢?最重要一條就是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學生通過實踐有很多感受,同時產生了新的見解,提高了認識力。所以說思想教育不能僅僅局限在課堂教學上,如果說離了社會實踐也不會形成能力的。只有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才能把知識轉化成一種能力。
3 在德育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以培養他們的自治能力。
任何一種學校教育如果沒有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就不會產生好的教育效果,就不會造就出德才兼備的學生,所以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一切時機抓緊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
4 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在各種文化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能力。如看電影、電視開展、周末歌詠、舞蹈等各種活動,學生通過在這種活動中既培養了觀察能力、欣賞能力、評價能力以及對不健康文娛活動的抵制能力和識別能力。
在時代發展的今天,由于知識不斷更新,社會飛速發展,人們精神生活也日益豐富,如果我們不加以必要的引導將對學生健康成長不利,并且很有可能導致青少年的犯罪,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所以我們提倡學生培養一些高雅健康的情趣去抵制各種精神污染,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學生在德育方面,必須重視能力的培養,這不僅是教育理論問題,也是青少年極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