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出口導向型的發展中國家,本次國際金融危機重創了我國對外貿易尤其是中美貿易?;诖?,本文在金融危機對中美貿易的影響基礎上,對金融危機的傳導機制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本文對金融危機傳導機制的分析不同于以往學者的地方在于此次主要是從危機如何傳導至中美貿易的角度分析。
[關鍵詞]金融危機 中關貿易 傳導機制
金融危機的國際傳導既包括危機國內傳導的溢出,也涵蓋單純由外部原因導致的跨國傳導,既有存在于貿易金融關系緊密的國家間的接觸性傳導,也有存在于貿易金融關系并不密切的國家間的非接觸性傳導。鑒于本文的研究對象為金融貿易關系密切的中美之間的貿易問題,本文主要介紹接觸性危機傳導機制。
1 易溢出效應
貿易溢出主要是通過收入效應和價格效應實現的。即一國金融危機通過影響國民收入而減少對貿易伙伴國的進口,或者本國貨幣貶值帶來的商品價格下降而增加對貿易伙伴國的出口。
1.1 收入效應
這里所要談到的收入效應主要是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美國居民實際收入的變化,另一個是指財富效應。首先。美元貶值,物價上漲,即使在居民名義收入不變的情況下,美國居民的實際收入也是下降了的。實際上當金融危機威脅到美國實體經濟的時候,美國工人的平均工資水平由危機前的41648.5美元跌到了2008年的40051美元。美國居民實際收入的下降,必然導致可支配收入的減少,居民消費能力的降低。美國市場經濟疲軟,內需不足,減少了對中國商品和勞務的需求。
其次就是財富效應。財富效應是指由于金融資產價格上漲(或下跌),導致金融資產持有人財富的增長(或減少),進而促進(或抑制)消費增長,影響短期邊際消費傾向,促進(或抑制)經濟增長的效應。簡而言之,就是指人們資產越多,消費意愿越強。美國擁有世界上最為發達的資本市場,投資渠道廣泛,存在著居民普遍參與金融市場投資的現象。在金融危機爆發的背景下,人們所持有的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價值以及房地產價值大幅縮水,個人和企業的財富急劇縮減,這就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人們的消費和投資需求,減少對我國產品和服務的需要,加劇中美貿易差額的進一步縮小。
1.2 價格效應
長久以來,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成為國內學者研究我國對外貿易競爭力必提的兩個優勢條件。在改革開放初期,憑借著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優勢我國對外貿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甚至在對外貿易額達到22072.7億美元的今天,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品仍然是我國外貿出口產品中的領軍人物。金融危機不斷深化、傳播的過程改變了我們傳統的低價競爭優勢。作為世界貨幣的美元大幅度貶值,以美元標價的國際能源與資源價格面臨著極大的上漲壓力,出口企業生產成本增加,產品價格也相應的上升;同時,人民幣升值以及出口退稅的減少使得我國出口商品和勞務的相對價格出現跳躍式的上升。傳統的依靠低廉勞動力成本優勢取勝的出口貿易受到嚴重的打擊,出口競爭力急劇減弱,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減少。此外,在我國對外尤其是對美出口商品價格相對上升的同時,美國對我國的出口商品價格卻在相對的下降,美國出口競爭力上升,對中國的出口增加。“一減一增”的結果就是我國對美出口減少,進口增加,兩國間的貿易差額進一步縮小。
2 投資性溢出效應
國際金融危機傳導的投資性溢出效應主要通過外商直接投資渠道和國際間接投資渠道實現的。國際資本流動引發危機傳導的關鍵是流動性不足。當一國發生金融危機時,市場上的流動性不足,迫使危機發生國在其他國市場上清算資產,從而通過直接投資、銀行貸款或者資本市場渠道導致一個或另外幾個與其有密切金融關系的國家市場流動性不足,造成大規模的資金抽逃,影響外貿企業的正常經營活動,阻礙雙邊貿易的健康發展。
2.1 外商直接投資渠道
我國作為一個新興的市場經濟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初期,經濟的騰飛嚴重依賴外資。當發達國家為緩解本國流動性不足而從我國大量撤資時,我國的經濟尤其是對外貿易受到很大的影響。從2001-2009年的外商直接投資數據中,美國基本上排在對我國投資國家前五名之內,說明我國引進的外商直接投資資金有很大一部分來自美國。而這些資金主要是用于加工貿易,生產產品返銷美國。這部分產品貿易額在中美貿易總額的比重占據著相當大的比重。美國為緩解金融危機帶來的國內流動性不足將投資于我國實業的資產撤出。而人民幣匯率上升帶來的國內資產價格、勞動力成本、資本成本的增加使我國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力的下降,對外商直接投資吸引力減弱在一定程度上對這種撤資行為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大量美資企業撤資阻礙了我國出口增量的增長,出口市場上由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向其他國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轉移,減弱了出口行業對經濟發展產生的拉動作用,破壞我國宏觀經濟的健康平穩運行。
2.2 國際間接投資渠道
國際金融危機通過間接投資渠道擴散主要是指在證券市場上的傳導。在我國對外貿易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出口為我國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2009年,我國外匯儲備已達到23392億美元,同比增長23.28%。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占65%。我國大量閑置的美元外匯儲備通過對外證券投資渠道進入了美國的股市和債市,許多機構投資者也將大量的資金投入美國資本市場。當金融危機爆發時,我國的跨國金融機構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國內銀行的不良資產增加,對市場發展信心不足,放貸更為謹慎;同時為了降低風險資產比重,達到最低資本充足率和保證金要求,銀行同業拆借也變得更為困難。銀行信貸緊縮不能滿足外貿企業的資金需求,投資傾向減弱,對外貿易業發展受到阻礙。與此同時,美國金融機構的信貸緊縮和投資環境的惡化,使美國進一步深陷金融危機的泥潭,實體經濟遭受重創,降低了國內對外的投資和消費需求。與美國有著嚴重依賴性的中國經濟尤其是中國外貿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必然遭受由于需求減少帶來的沖擊。
3 心理渠道
在美國金融危機傳導的過程中,心理因素是真正的加速器。信心是支撐一國金融市場尤其是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旦人們對資本市場的未來發展失去理性預測的能力或者對未來持有不樂觀的經濟預期,金融市場就會嚴重偏離均衡的軌道,尤其是在危機已經爆發的時候這種加重危機的作用會表現的更加淋漓盡致。美國居民超前消費、過度消費的現象非常嚴重。這種消費習慣是建立在他們對美國未來經濟的良好預期基礎之上的。金融業作為美國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在危機爆發的那一刻就宣布了“全民樂觀”時代的終結。據調查,次貸危機的爆發,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在2009年3月份曾一路下滑至26.9點,而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的長期平均值為87點。現況指數在2009年11月也僅為21點。對未來經濟的不樂觀的預期強化了從我國商品進口量急速下滑的趨勢。美國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經濟體,在這里爆發金融危機強化了危機的心理傳導。我國企業家信心指數自在2008年第四季度一度降低至94.6點,外貿企業大量關閉,對美出口量減少,中美貿易差額進一步縮小。
4 政策渠道
本文旨在介紹金融危機演變為經濟危機后,美國經濟政策尤其是外貿政策方面的變化如何對中美貿易產生的影響。
長期以來,美國政府實行“雙高”政策,即高利率和高匯率。高利率必然會吸收國外大量的游資進入美國市場。于此同時,高利率造成的融資成本上升使得國內的投資率下降,為了創造投資需求,美國政府擴大開支,實行財政赤字政策?!半p高”政策造成了巨額的貿易赤字和失業人數。2009年,美國的經常項目逆差達到5009億美元。經濟危機的爆發給美國造成了780萬的失業人口。為了能夠平衡國-際收支逆差,美國通過一系列的國際國內手段逼迫人民幣升值。這一舉措造成了國際游資的大量傾人,房價一再攀升,國內物價大幅上漲,通脹壓力增大,我國出口也遭受很大的打擊。同時,為了增加就業,從2007年開始,美國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政策迅速增加。2008年我國遭受的93起貿易救濟調查中由美國發起的案件達15起,在對我國實施“兩反兩保”的國家排名中位居第二。2009年前8個月,我國共遭受來自美國的貿易救濟調查14起,占總數的21.5%。2009年2月1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批準的總額為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中“國貨條款”將美國推上了貿易保護的風口浪尖。該條款規定使用政府經濟刺激資金建設的公共工程項目必須使用產自美國的鋼鐵,除非使用國內鋼鐵產品導致整個工程的造價升高25%以上或者美國鋼鐵產品數量不夠。此外條款還規定經濟刺激計劃資助購買的醫療信息技術產品必須使用美國程序員和工程師提供的技術;美國運輸安全管理局所使用的任何制服和紡織品必須是真正的“美國制造”。由于我國未與美國簽訂互惠采購、貿易協議,被排除在了經濟刺激計劃之外。雖然美國的貿易保護政策對我國出口造成的損失無法準確估量,但由于美國是我國的第二大出口市場,他所實施的貿易保護政策對我國出口造成巨大的沖擊是必然的。我國對美出口2009年同比下降了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