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出版商素來樂于推介少女作家。“14歲的女孩如何獻出童真?”這是15歲的布朗利在最新小說中要解決的問題。然而,少女們早熟早慧拿筆寫作,又不僅僅是發生在法國文壇的事情
天真爛漫的14歲女孩帕洛馬,獨自一人來到男友家,心想:“他會不會請我吃糖?”這是法國出版商最近熱捧的少女作家、15歲的卡門#8226;布朗利在最新小說《野獸派的顏色》中描繪的一幕約會場景。但布朗利沒想講個只限于臉紅心跳的純情故事,小說名字“野獸派”已正兒八經地告訴你,之后的事兒絕不僅“吃糖”這么簡單。
按出版商描述,小說描寫的是一名少女獻出童貞的經過。書中主角,女孩帕洛馬還有個性幻想對象——歌手皮特#8226;多赫提。作為英國著名的壞小子歌手,皮特最出名的不光是大眼睛、娃娃臉,還有生活中的種種劣跡——煙不離手,和樂團成員大打出手,視吸毒為創作音樂的必要條件。
家庭背景才是她們最大的優勢?
“這是根據你自己的經歷寫成的吧?”《野獸派的顏色》出版后,15歲的布朗利總要面對這樣的提問?!爱斎徊?,這只是對生活的一種設想。”對于自己筆下那些超越年齡的早熟與大膽,布朗利認為只是因為“煩悶無聊”、“無人作伴”,于是才一邊聽皮特#8226;多赫提的音樂,一邊構思出了這個“愛的故事”。另外,她還表示要把這本《野獸派的顏色》獻給因吸毒而入獄的“靈感催生劑”多赫提。
布朗利把自己的寫作形容得如信手拈來,但其實她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練習寫故事和詩歌,并規定自己早上6點起床,寫作一小時后才上學。
法國出版商對少女寫手一貫偏愛,挖掘培養素來不遺余力,比如2004年以《上帝是個女人》轟動全法國的阿里婭娜#8226;福爾尼亞,出書時也只有14歲。
偏愛新人,某種程度源于出版商們精明的“生意經”。法國沒有文學經紀人這一行當,因此出版商享有談判主動權。推新人幾乎沒有成本,出版商可用低廉稿酬大量購入書稿,讓它們在市場上拼殺兩三個月,賣不動的撤下貨架從此遁隱民間。如此循環“造星”,每年新秀輩出,也就極為正常了。
至于布朗利、阿里婭娜能在眾多新人中脫穎而出,當然和她們的才華有關,但也有人覺得,顯赫家世也對她們的成名大有幫助。布朗利的父親是名作家,于2008年曾獲法國重要文學獎項“聯盟獎”。阿里婭娜的父親則是移民部部長。
于是,難免有些酸溜溜的評論冒出來:“天才少女?家庭背景對她們才是最大的優勢!想想都知道,布朗利只是把手稿交給常為她父親出版著作的出版社,就實現了‘才女夢’?!?/p>
人們的不認可倒也可以理解。畢竟法國人心中,有個始終無法逾越的“少女天才”——弗朗索瓦茲#8226;薩岡,那個出名于18歲,也似乎永遠停留在18歲的“迷人小魔鬼”。
1954年,一本關于青春、愛情和憂傷的小說《你好,憂愁》讓18歲的薩岡成為暢銷書作家。小說中17歲的少女賽西亞,常被看成是薩岡本人的化身。賽西亞出身中產家庭,任性叛逆,為了自身的自由,她設計破壞了父親和女友的結合,結果,父親的女友自殺身亡。之后,塞西亞恢復了從前的放蕩生活,只有在床上捫心自問時,她才會為那個女人的死感到憂傷。
借著《你好,憂愁》,薩岡掙到有生以來第一個500萬。之后,她打電話問父親該怎么花這筆錢?!白詈玫姆绞绞前阉鼈儞]霍掉。”父親建議。于是,薩岡買了輛早就相中的捷豹敞篷跑車。她穿著粗線衫,光腳開著捷豹,飛馳路上。
這似乎是一種預示,之后,“揮霍”成了薩岡有生之年對金錢、對名譽、對健康、對才華、對人生的一貫態度。她喜歡賽馬,不僅賭馬,而且自己還養了一匹馬。她喜歡飆車,為此曾付出過車禍負傷的慘痛代價。她喜歡酗酒,她喜歡賭博……總之,她喜歡一切離經叛道。
離經叛道的還有薩岡的愛情。她兩度結婚,又迅速離婚,她身邊總有名流政治家圍繞。她與當年法國總統密特朗的“默契的友誼”更是神秘。他曾帶著她出訪外國,一度在媒體上鬧得沸沸揚揚。據說總統每個月還都要到薩岡家里造訪,他們談文化、談小說,不談政治。然而當薩岡不高興時,她會對秘書說,“不管總統先生按多長時間門鈴,說什么借口,也不要開門?!?/p>
那一顆顆被催熟的果子
其實,薩岡的影響力已遠遠超出法國。世界上,總有些文學女青年視她為榜樣,羨慕她危險的激動人心的生活。于是在許多國家都出現了如薩岡一般“離經叛道”的少女作家。
1983年出生于東京的日本作家金原瞳就是個典型的“叛逆美少女”。2004年當她憑小說《裂舌》奪得第130屆芥川獎時,登上領獎臺的她讓很多“老派人”頓感“驚艷”——耳朵上足足吊了6只耳環,一身短打扮更是與身邊西裝筆挺的評委們反差極大。
其實從小,金原瞳就是個“問題少女”,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曠課,整天游蕩于新宿的歌舞伎町。至于她的獲獎作品《裂舌》則更讓人“驚艷”——圍繞著時下流行的“身體改造”。女主角是典型的日本新生代少女,她熱衷“身體改造”,不滿足耳朵上的六個耳環,還要穿舌環刺透舌端、甚至將麒麟和龍的圖案紋在身體上,以獲得內在的精神安定。
《裂舌》獲獎后,在日本一時間大有“開口不提金原瞳,讀盡詩書也枉然”的趨勢。批評界則呈兩種態度,老評論家對此頗不以為然,但他們礙于身份及金原瞳父親——日本法政大學教授兼翻譯家金原瑞人的顏面不愿多說,可很多中青年學者卻忍不住對這部標新立異的小說發出極為尖銳的批評,但這并不妨礙這部作品在日本甚至國外的熱銷。
和金原瞳的“褒貶兼具,頗有爭議”不同,有些少女和她們的作品一出現就險些被罵聲淹沒。幾年前,一本名為《筆記本女孩》的小說出現在《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該書的4位作者都是紐約斯圖維森特公立中學的學生:蘇菲#8226;科恩、考特妮#8226;圖姆斯、茱莉亞#8226;巴斯金和林德賽#8226;紐曼。這4個女孩在生活中屬無話不談的 “閨蜜”,而書中內容也都從4名少女4年的日記中挑選出的。
這本352頁的“日記書”保留了4名少女潦草的筆跡、墨水印、四處的涂鴉和到處亂貼的照片,講述了女孩們的日常生活:慘不忍睹的化學成績、對老師的調侃和嘲諷以及少女們數不清的戀愛經歷。其中有不少令人吃驚的地方,如少女考特妮形容酗酒的快感“哈哈,酒精顛覆了我的世界”;蘇菲描述吸大麻的窘境“我們做了很多蠢事,胡亂從別人那里買來大麻,吸的時候才發現里面摻了快克(一種毒品)”。當然,書里還少不了對性漫不經心的描寫——“他問我緊張嗎,我發現自己并不緊張。完事后,我們躺在床上聽保羅#8226;西蒙和加芬克爾的歌。”
雖然很多青少年對這本書趨之若鶩,但它受到的惡評似乎更多。知名圖書經理人亞當#8226;科洛米說:“現在的潮流太可怕了,性越來越多,作家越來越小,丑聞越來越多,這就是他們競爭的砝碼?!薄妒ズ稳攀箞蟆穭t稱,“翻過20頁后,滿篇的語法錯誤和邏輯混亂會讓你覺得非常累,它很像一檔愚蠢的‘真人秀’,但有一點很重要,千萬不要以為每個女孩子的生活都是這么輕浮?!?/p>
只是,這種滿是性、毒品、酒精的“輕浮生活”,卻讓不少書商看到了少女寫作的潛在市場,更多籍籍無名的女孩更借此圓了文學夢與明星夢。甚至有已過青春的女人,也借著那些零星的記憶片段,搭上了青春文學的快車。比如《緋聞女孩》的作者塞西莉#8226;范#8226;姬格薩就把十幾歲時在一所貴族私立學校上學的塵封往事,拿出來書寫一番,讓自己又經歷了一遍“浮華、喧鬧的青春期”。
然而,青春期就只有浮華、喧鬧?“我們可愛的少女們就只能寫拜物、吸毒、性這些撓人癢癢的東西?”一位憤怒的家長表示:“這種價值觀不正確的書簡直都該扔進火堆?!?/p>
“價值觀?我們推崇的就是反叛、自由。”每當面對批評時,很多少女寫手甚至會搬出“前輩”薩岡的那句名言“作為理想,我打算過一種下流的、丑惡的生活”。這句話,成了“后薩岡們”完美的擋箭牌。
但薩岡究竟是怎樣的女人,她所推崇的“反叛”又是什么?的確,薩岡煙不離手、嗜賭、酗酒,但阿爾及利亞戰爭、婦女墮胎權利的簽名運動,從來都少不了她的身影。
有人評價,叛逆的薩岡其實繼承了法國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責任感與正義感,而這些又與她喜愛的作家薩特有關。他們同一天出生——6月21日,只是薩特早薩岡30年。就在薩特去世前一年,薩岡的“反叛”再次發作,她不顧薩特“終身伴侶”波伏娃的存在,在報刊上公開發表了《給讓-保爾#8226;薩特的情書》,10天后,他們面對面共進午餐,薩岡幫已經失明的薩特把盤子里的肉切好。薩特稱她為“我的調皮莉莉”。這樣一對男女,充滿矛盾與疑慮,可也因此充滿魅力。
2004年薩岡死于肺栓塞后,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對這位“為我們國家女性地位的改善做出杰出貢獻的作家”表示敬意。希拉克之所以褒獎薩岡,或許在于薩岡從不想摧毀什么,她只是不愿做主流道德的犧牲品、做社會制度的犧牲品,她一生都在為自己崇尚的自由、正義努力。
也正因如此,才會有人反借薩岡批評那些“后薩岡們”——你們所寫的性、毒品、放縱,不過是模仿膚淺的皮毛。
然而,把錯全部歸咎于花一樣的少女自然不公平。她們鮮嫩的年紀、顯露的才氣、姣好的面容,這一切都是商業流水線上最好的“賣點”。有時,就連她們犯了錯,寫作時“借鑒”了別人,都能成為“被利用”的法寶:今年年初, 德國17歲“天才少女作家”海倫妮#8226;黑格曼那本講述16歲富家女在母親死后,浪跡于歡場,借性與毒品尋找自我的故事,被曝出有多處對他人作品“原封不動地復制”。被“騙”了的出版商本該暴怒,但眼見海倫妮的粉絲高舉支持大旗,書商馬上變臉,干脆為這部小說配上了玄幻迷醉的推薦語:海倫妮用她的天賦混搭重組,“用一切混合一切”。
只是,這“一切”均是以利益出發而已。所以,如今當法國出版商借著布朗利新書《野獸派的顏色》的推出,高喊著“尋找下一個薩岡”時,難免有人輕蔑地嘟囔一句:薩岡早就沒有了。如今,你們批量制造的很多不過是些被催熟的果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