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介紹價值鏈、知識價值鏈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提出圖書館知識價值鏈模型。通過分析圖書館知識轉移的過程及價值鏈因素,提出基于知識價值鏈的圖書館與讀者間知識轉移的管理模式。
〔關鍵詞〕圖書館;價值鏈;知識價值鏈;知識轉移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0.12.003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0)12-0011-04
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Libraries and Readers
——Analysis Based on Knowledge Value Chain TheoryGuo Yantong Zhou Xiuhui
(Library,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Tianjin 30016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d the basic content of value chain and knowledge value chain,then it proposed the knowledge value chain model of library.By analyzing the process and value chain factor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library,it provided a management model for 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libraries and readers based on knowledge value chain.
〔Keywords〕library;value chain;knowledge value chain;knowledge transfer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圖書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和嚴峻挑戰,圖書館已不是人們獲取信息的惟一途徑,人們更愿意通過其他更經濟、高效的方法獲取所需的信息。而科技的進步日益成為知識經濟的重要基礎,知識又是保持組織和個人競爭力的源泉。圖書館作為從事知識傳播、創造、應用和整合的典型的知識密集型組織,只有對圖書館知識價值鏈實施有效的管理,才能順利的完成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知識轉移,繼而跟上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真正發揮圖書館的優勢。
1 圖書館知識價值鏈
1.1 價值鏈
價值鏈理論[1]是由美國著名的戰略家、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于1945年在《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并進行深入論述的。該理論以企業的所有生產經營活動為研究視角,認為價值鏈是指企業所有互不相同但又相互關聯的生產經營活動所構成的一個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于其價值鏈。該思想具有以下3個方面的內涵:(1)價值活動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基本方式和意義所在。(2)價值鏈是由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構成。(3)價值鏈上各環節聯系密切。波特教授認為價值鏈思想普遍適用于各個行業,只不過隨著行業的不同,其價值鏈的具體構成有所區別。
1.2 知識價值鏈
知識價值鏈是以顧客需求為導向,是組織運用知識管理的思想協調內部的業務流程,以提高其運用知識創造價值的能力,并增強組織核心競爭力,實現組織知識鏈與價值鏈的整合的功能鏈接結構模式。
在國內外各種已有的知識價值鏈模型中,筆者認為Yeong-Long Chen等(2004)的知識價值鏈是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模型(圖1),它整合了多種理論,是一個較全面展示知識價值鏈發展的模型。該模型主要以彼得·杜拉克(2002)提出的知識工作者與下一個社會[2]、邁克爾·波特(1985)的價值鏈、日本的野中郁次郎(1995)的知識螺旋[3]、哈佛商學院的羅伯特·卡普蘭及諾朗諾頓研究所所長戴維·諾頓(1996)的平衡計分卡[4]與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迦德納(Howard Gardner)(1995)的多元智慧理論[5]這六大理論所推演而成。此知識價值鏈模型主要包含三部分:知識輸入端、知識活動端與價值輸出端[6]。
圖1 知識價值鏈模型的組成與理論基礎
1.3 圖書館知識價值鏈
圖書館知識價值鏈,是指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以圖書館業務流程為基礎,以知識創新和提高圖書館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圍繞服務這一核心主體,通過對圖書館知識流和價值流的分析而構建的知識鏈與價值鏈交互作用的功能鏈節結構模式[7]。通過分析圖書館各項工作,應用知識價值鏈的思想,筆者提出如圖2所示:圖書館知識價值鏈模型,此模型分為兩部分,即主要活動和輔助活動。主要活動有:知識采集:一般是指圖書館利用各種手段搜集各種資源、知識,圖書館從讀者角度發現、挖掘、選擇知識,為讀者利用創造條件;知識編碼:包括對知識進行分類、組織、標引等一系列的加工和處理過程,使其便于公開、共享和傳遞;知識服務:通過知識的檢索、查新、推送、讀者培訓、交流等途徑,把整合后的知識借助于傳遞渠道轉移給需要這些知識的讀者,讓他們充分理解掌握這些知識并把這些知識應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提高工作學習效率,實現知識的流動與擴散;知識的創新:知識創新蘊含在知識的產生、創造和應用的整個過程。它通過圖書館提供的參考咨詢、專家服務等實現知識的在原有基礎上的增值。知識傳導的價值鏈輔助活動包含如下內容:圖書館的組織結構:涉及領導者的風格、部門組織架構、激勵制度;圖書館文化:包括共享文化、讀者中心文化等;圖書館資源:紙質資源、電子資源;信息技術平臺的構建,如硬件設施、知識管理軟件系統、決策支持等,這一系列輔助活動對圖書館知識價值鏈模型起到了不可缺少的支持作用。圖2 圖書館知識價值鏈模型
2010年12月第30卷第12期圖書館與讀者間的知識轉移Dec.,2010Vol.30 No.122 圖書館知識轉移
2.1 圖書館知識轉移的過程
圖書館與讀者間的知識轉移如圖3所示,表示了知識在圖書館與讀者間轉移的動態增值過程。首先,圖書館作為知識轉移的中介組織,是知識轉移的重要渠道,起著協調和溝通的作用。它通過對知識資源進行匯集、提煉和交流,開發已有知識,支持知識創新。它的技術基礎是為讀者提供各種知識的背景知識,為讀者的知識創新創造的最原始的知識積累;圖書館通過知識服務使知識有序化,便于讀者的認識,有利于知識轉移;以上兩步都需要圖書館內的工作人員有足夠的主觀動機,這需要各種激勵機制的作用,使得工作人員能保持一定的積極性。其次,圖書館內含有大量的顯性知識(如:紙質資源、電子資源等)以及工作人員的隱性資源(如:查找信息資源的途徑、技巧、方法等)。這些知識的轉移需要注意三方面客觀條件,包括主體依賴、過程導向和環境因素,圖書館要不斷摸索讀者的心理以及讀者獲取知識過程,這樣才能找到更好的服務讀者的途徑,提供適宜的環境加速圖書館內的各種知識向讀者的轉移。簡單地說,轉移的方式其實就是通過增強圖書館的品牌形象,從而增加讀者到館的頻度和時間,使讀者更多的接觸各種知識資源,自然會使知識轉移的效率提高。最后,從讀者角度來考慮,讀者是知識轉移的最終受益者,讀者在圖書館提供的良好環境下,不斷自我挖掘知識的內涵,使之內化、吸收為己所用,在知識的轉移過程中分享知識帶來的收益,是讀者積極加入到知識轉移中的最大的動力。在這個動態知識轉移過程中,每個環節都要進行管理,并優化各個環節之間的關聯,加快知識的流動速度,使知識成為支持社會進步永不枯竭的資源??傊瑘D書館與讀者間的知識轉移是通過知識的不斷外溢過程來實現。圖3 圖書館與讀者間的知識轉移
2.2 影響圖書館知識轉移的價值鏈因素
圖書館知識轉移活動是否能夠成功實施,與知識轉移的參與要素有很大的關系,這些要素包括:轉移的知識、圖書館(結構和文化)、讀者、知識轉移的環境(資源和技術)。轉移的知識是否能為讀者帶來效益,圖書館組織結構及其工作人員的服務宗旨和傳遞表達能力、讀者的動機和學習能力、知識轉移的渠道都決定了知識轉移的效果。在影響知識轉移的諸因素中,有以下幾個價值鏈因素:
2.2.1 知識的性質
Michael Polanyi根據知識的構成最早提出了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區分[8]。按照Michael Polanyi的理解,顯性知識是能夠被人類以一定符碼系統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識,它可直接存儲在物理介質上,并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極大地提高轉移效率;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對,是指那種我們知道但難以言述的知識,是個人經驗和能力的綜合體現,往往很難用編碼化和形式化的語言表述,目前解決隱性知識轉換為顯性知識一種有效方式是通過SECI模型。
2.2.2 讀者的學習能力
筆者認為,這一點是圖書館與讀者間的知識轉移的關鍵一環,一般來看,主要和以下4個因素有關:先驗知識、學習強度、學習方法與學習機制。先驗知識,是指先于經驗的知識,既是讀者在獲取知識前便已有的知識。先驗知識的累積量與轉移知識的關聯度均影響讀者吸收知識的能力,先驗知識的積累越多,并且與所轉移的知識關聯度越高,則讀者吸收能力就越強。學習強度,是指學習時意志、精神等凝聚的程度,可以用在確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的多少來衡量,學習強度越大,單位時間內掌握的知識越多;學習強度越大,攻堅能力越強。除有足夠的學習強度外,更需要有效的方法。學習方法越有效,讀者越能在短時間內吸收更多的知識。最后一點——學習機制,是指與學習相關的文化、價值觀和溝通渠道。良好的學習機制有助于在圖書館內形成一種圖書館文化,即共享文化、知識創新文化、讀者中心文化等,這樣的文化氛圍有助于提高圖書館工作人員外化隱性知識的積極性和讀者吸收知識的主動性。
2.2.3 知識的交流方式
最直接、有效的知識交流方式即是面對面的交流。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現在知識的傳遞交流已經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可以通過在現實生活中選擇固定場所固定時間的進行交流,可以通過個人移動通訊工具交流,也可以通過網絡交流(例如:即時通訊軟件、電子郵件、論壇、博客等) 。讀者可以通過圖書館搭建的知識平臺相互借鑒學習經驗,在不斷循環的交流過程中,互相學習怎樣更好地應用知識來創造價值。
2.2.4 知識轉移的實現技術
在圖2圖書館知識價值鏈模型中,我們可以看出,圖書館知識價值鏈上每一個環節的實現技術將直接影響到知識轉移效率。在圖書館知識價值鏈條上的知識轉移效率實際上與其知識獲取利用效率密切相關,并以圖書館績效的形式表現出來,所以圖書館要重視硬件設施建設,發揮知識管理軟件系統功能,以利于最終實現圖書館的決策支持功能。
2.2.5 圖書館業務流程重組
其目標是促進圖書館知識服務,強調工作整體化,體現較強的整合性,使圖書館的知識資源能夠更加合理地在知識價值鏈上形成暢通無阻的知識流,讓每一個圖書館工作人員在獲取與業務有關的知識的同時,都能為圖書館貢獻自己的知識、經驗和專長,更加便利與讀者的交流,從而滿足社會對于圖書館的需求。
3 基于知識價值鏈的圖書館與讀者間知識轉移的管理模式3.1 協同知識管理
我們經??吹竭@樣的足球比賽,一支由世界超級明星組成的球隊往往不敵一支由二流球員組成的、配合默契的隊伍。在明星球隊里,每個人的球技和反應能力都遠遠高于非明星隊,但作為球隊,它的整體反應能力卻低于對手。這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局部最優不等于整體最優。協同知識管理是協同商務與知識管理的有機結合,以協同知識鏈為主導,對知識資源的獲取、共享、創新、應用等過程進行同步管理,發揮整體效應的過程[9]。它可以對不同部門的信息共享、跨部門的文件流轉、日程控制和管理提供支持,有助于提高知識轉移的效率。圖書館可以將協同知識鏈的思想運用到自己的知識價值鏈模型中,將各種形式的信息提交到知識庫,經過信息的加工、整理、分析等過程,轉換為知識,并經過知識門戶,根據用戶的需要把知識推向讀者、館員、工作人員等用戶,以為用戶的決策提供信息支持。圖書館運用協同知識管理目標是:在新的技術條件下,解決那些在傳統技術條件下難以打破不同業務單元之間以及統一業務單元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的知識傳播的障礙,通過不斷的創新,在圖書館內創造新知識,并實現這些知識在館內的共享,繼而順利的轉移到讀者中去。另外,圖書館與讀者間的知識轉移的雙方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知識源與知識宿主的關系,他們之間的步調協調一致是知識轉移效率提高的重要決定因素。協同知識管理在圖書館知識價值鏈的知識采集、知識編碼、知識服務、知識創新的各個環節發揮作用,保證知識流的有序流動,為用戶提供協同、高效的知識管理,最終實現高效的知識轉移和知識增值。
3.2 建立學習型組織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彼得·圣吉博士對學習型組織作的定義是:“所謂學習型組織,是指通過培養彌漫于整個組織的學習氣氛,充分發揮員工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有機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續發展的組織。這種組織具有持續學習的能力,具有高于個人績效綜合的綜合績效?!痹趫D書館與讀者間的知識轉移的價值鏈中,組織結構、圖書館文化等這些輔助活動對成功實施知識轉移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習型組織要求圖書館的組織結構、圖書館文化以及讀者吸收知識的能力這些影響因素相互匹配,這與知識轉移的價值鏈中的要求相符合。另外,知識的共享、應用與創新中也要求圖書館建立一種良好的圖書館文化,激勵圖書館內的每一個員工積極參與知識共享、促進知識轉換。具體來看有以下三方面需要重視:
(1)圖書館要想將自身改造為學習型組織,必須從建立適合于學習的組織結構入手。傳統的組織結構是金字塔式的垂直組織結構,上下級之間是決策輸送和信息反饋的逆轉傳遞,上情下達或下情上達都同樣要經過中間的層層結構傳遞,這導致了諸如信息損耗大、傳遞成本高、傳遞速度慢等不良后果。另外,組織內部是由不同職能部門組成,往往形成各部門工作人員之間存在溝通與合作的障礙。面對這類問題,以信息和知識為基礎的學習型組織則為解決這種狀況的提供了一種很好的解決途徑,因其管理層次比傳統結構要少得多,它要求減少信息的中轉站,強調組織結構的“扁平化”,盡量減少內部管理層次,可以使組織更適于學習和建立開創性思考方式。
(2)在具備了一定的組織結構基礎后,圖書館還要著重塑造圖書館文化,這包含共享文化、知識創新文化、讀者中心文化等,通過這一系列文化的整體熏陶,才能在圖書館內營造出一種適宜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氣氛。各種經常性的學習活動,提高了讀者學習積極性,也促進了圖書館與讀者間的知識轉移。
(3)圖書館要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并注意積極地向外界學習,組建圖書館聯盟。圖書館聯盟有助于圖書館之間的學習和知識共享,幫助圖書館擴展和改善自己的基本業務,使圖書館能夠開展系統思考,從戰略上創造新的核心能力。
4 結 語
伴隨互聯網普及的大趨勢,圖書館作為人類知識進化的階梯,關注圖書館與讀者間的知識轉移,并以此開展知識管理活動,必將成為其發展的主流方向?;谥R價值鏈理論的管理理念為圖書館管理模式的更新注入了新的活力,筆者認為在不斷探索與應用中,圖書館在社會中傳承知識的地位將會越來越受到重視。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32-57.
[2]Drucker,P.F.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New York City[M].Truman Talley Books,2002:23-98.
[3]Nonaka,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69):96-104.
[4]Kaplan,R.S.and Norton,D.P.,The Balanced Scorecard: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M].Boston,Massachusett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6:11-13.
[5]Gardner,H.,Reflections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s:Myths and Messages[M].Phi Delta Kappan,1995:56-133.
[6]Yeong-Long Chen,Tzer-Chyun Yang,and Zsay-Shing Lin,A Study on the Modelling of Knowledge Value Chain,Societyof Petroleum Engineers Inc[EB/OL].http:∥www.spe.org/jpt,2010-06-20.
[7]許金梅.試論圖書館知識價值鏈[J].中國科技資源導刊,2009,(6):53-57.
[8]Polanyi,M.Knowledge and Being,New York:Routledge,1962.
[9]王玉.論企業圖書館的協同知識管理策略[J].情報雜志,2007,(5):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