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周期是指經濟活動中的循環往復周期性的繁榮和蕭條,經濟周期超越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階段,它普遍存在于世界范圍內所有的經濟現象中。經濟周期的研究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理論演變可以分為4個時期,分別是古典經濟周期理論,新古典經濟周期理論,凱恩斯經濟周期理論和現代經濟周期理論,其中信息周期理論是現代周期理論新興理論。發現并掌握經濟周期的規律是宏觀經濟學的一個主要內容,對國家宏觀經濟建設至關重要。
〔關鍵詞〕經濟周期;薩伊定律;貨幣數量論;理性預期;盧卡斯批判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0.12.009
〔中圖分類號〕F0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0)12-0032-04
Review of Business Cycle and Information Cycle TheoryTan Yiran1 Shi Zhuxian2 Zhao Hongqiang2 Meng Lingli1
(1.Purdue University,Indiana USA 46323;
2.Business School,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Abstract〕Business cycle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economics which study the alternating of boom and bust,it beyonds both economic system and stage,it reveal itself in any economic phenomena.Business cycles research began at two hundred years ago,it has four stages chronologically:classical business cycle theory,new classical business cycle theory,Keyness business cycle theory and modern business cycle theory,information cycle is an emerging business cycle theory.
〔Keywords〕business cycle;says law;quantity theory of money;rational expectations;lucas critique
國內外對經濟周期的研究非常多,按產生根源可以分為外生經濟周期理論和內生經濟周期理論。按產生時期可以分為:古典經濟周期理論,以杰維斯的外生經濟周期理論和休謨的貨幣數量理論為代表;新古典經濟周期理論,以霍特里的貨幣理論和哈耶克的過度投資理論為代表;凱恩斯經濟周期理論,該理論認為利潤,投資和利潤期望是造成經濟波動的根本原因;當代經濟周期理論,以貨幣主義,理性預期理論和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為代表。目前新發展起來的經濟周期理論還有:國際經濟周期理論,信息周期理論,混沌周期理論等。
1 古典經濟周期理論
最初開始對經濟周期理論進行研究的時間為18世紀末,古典經濟學家最早在試圖系統化研究經濟增長起源時,產生了許多現代周期理論的觀點。這些觀點認為經濟波動是經濟增長過程中無法避免的無關緊要的短暫停頓。代表理論為薩伊定律和貨幣數量理論。亞當·斯密是最先用國家財富描述國民收入的,他在《國富論》中提出社會財富的來源是勞動分工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將利潤進行再投資,經濟就可以達到擴張。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壟斷,政府干預,收益的非生產性使用及衰退是阻礙經濟增長并造成衰退的因素。經濟衰退的特征有銷售、產出、就業、利潤率、價格和工資率的下降。根據薩伊定律古典經濟學家認為這種經濟衰退不會長期持續。古典經濟學根據經濟理論認為持續廣泛的非自愿失業現象不會發生。但是在這一學說形成時,資本主義國家深入和長期的衰退已經開始發生了。薩伊定律強調市場自身調節,不主張政府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是許多經濟周期性質和成因學說的基礎,現代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也充分強調了薩伊定律。因為薩伊定律堅持經濟系統自動達到充分就業的長期狀態,那么惟一關于衰退的理論只能是造成短期偏離充分就業的外生沖擊經濟理論。杰維斯首先提出了外生經濟周期理論,認為太陽黑子的出現會造成農業的減產,并通過農業影響到工業、商業等其他經濟部門,造成工資、貨幣購買力和投資等經濟各方面的變動,并由此引起整個經濟的蕭條。
貨幣數量理論也是古典經濟學中與經濟周期相關一個重要理論,即斯密關于流通中貨幣數量的變化會產生宏觀經濟效應的理論。若在一段時期內商品交易量不變,流通速度是常數時,貨幣供給的變化只能影響價格。即貨幣供給的增加只會導致通貨膨脹,實際交易量沒有任何變化。貨幣數量論的核心思想是貨幣相對于實物產出與就業水平是中性的,即貨幣數量的變化不會使產出與就業產生任何變化,即不會產生經濟波動。因此古典經濟學家不主張使用通貨膨脹(發行貨幣)的手段促進經濟繁榮。貨幣數量理論支持古典經濟學家的政策觀點,不主張政府通過發行鈔票來減少財政赤字。依據古典經濟理論,如果一個經濟體處于長期均衡狀態,即資源充分利用和充分就業,那么貨幣數量上的增加將會導致價格和工資的上升,導致通貨膨脹而不是實際產出的增長。古典經濟學家假設商品被完全消費,貨幣除了用于購買商品就是用于投資和儲蓄,沒有現金保存現象。在這些假設下,貨幣供給的增加會使人們的購買力上升,使商品和服務的總需求上升,商品價格會上升,公司會試圖雇傭更多的勞動以生產更多商品和服務,但是勞動是充分就業的,所以只能增加工資來增加勞動力,因此公司成本上升,此時價格上漲到另一種均衡水平。但是因為資源充分利用,所以實質上產品不會增加,貨幣增加的惟一的結果就是價格上漲到另一均衡價格,即產生了通貨膨脹。古典經濟學家承認貨幣數量的增加會引起產出的短期上升,但是貨幣在長期是中性的。薩伊定律和貨幣數量理論是古典經濟周期理論的主要內容,古典經濟周期理論認為衰退是不可避免的,是短期的,是溫和的。
2010年12月第30卷第12期論經濟周期與信息周期理論Dec.,2010Vol.30 No.122 新古典經濟周期理論
新古典經濟理論起源于19世紀70年代,隨著經濟理論中邊際分析與效用理論的引入,資源和商品價格的確定得到了解決,新古典經濟周期理論屬于一般競爭性均衡理論,它認為在整個經濟中所有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和數量是相互決定的,保留了古典理論的一些思想,例如認為自由市場才是有效的,認為自由的競爭是一種激勵系統,可以推動經濟增長。古典經濟周期理論在經濟周期領域中做了許多研究,經濟波動首次成為單獨的分析項目,而在古典經濟周期理論中經濟波動只是財富和經濟增長來源研究的一部分。但是新古典經濟理論偏重于微觀分析,忽略了宏觀經濟增長與波動根源。新古典經濟周期理論分為兩種,純貨幣理論和過度投資理論,其中過度投資理論又分為貨幣過度投資理論和實際過度投資理論。
純貨幣理論以英國貨幣理論經濟學家霍特里的周期模型為代表,該理論認為經濟擴張最重要的原因是銀行貸款利率下降,商人會增加借款以擴大他們的商品存貨投資。更高的存貨投資增加了產成品的需求,從而增加了產出和就業。當銀行貸款儲備不足時,利率開始上升,產生了相反的作用,即經濟發生了衰退。銀行貸款的上升可以來自于儲蓄的增加或者來自于擴張的貨幣政策,銀行儲備的增加會使利率下降,貸款的下降可能是由于社會需要更多的現金或者是由于緊縮的貨幣政策,從而利率上升,導致經濟衰退。
在新古典經濟周期理論時期,過度投資理論是另一種經濟周期理論,該理論反映了在一定經濟水平下投資的重要性。過度投資用描述由于投資的增加造成經濟低效率的問題。即更多的資本品并不一定能產生更多的利潤,投資飽和就是經濟中的投資過多以至于新的投資沒有利潤,或產生負利潤。哈耶克提出了一個貨幣過度投資理論的例子:若實際利率等于自然利率,那么經濟就處于穩態下的充分就業均衡。若實際利率低于自然利率,可以用更低的實際利率來獲取更高的期望利潤,總需求會上升。該例子表明利率下降到低于自然利率就會導致經濟上的過度投資,當然過度投資是相對于穩態下商品生產和服務能力來說的。貨幣過度投資理論更傾向于研究銀行信用貨幣的擴張及引起這一擴張的低利率的測量,而哈耶克的純貨幣理論認為經濟周期的產生條件是利率的變化。
3 凱恩斯經濟周期理論
凱恩斯經濟周期理論起于凱恩斯革命,1936年《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出版使凱恩斯經濟學與傳統主流經濟學劃清了界線。凱恩斯經濟學明確地對傳統經濟學中薩伊定律和貨幣數量理論進行了批判,并且強調目前的經濟系統在任何意義下都不是自我調整的。他的成功部分來源于與主流經濟者的探討,更重要的是大衰退的巨大沖擊使得經濟學家們認為傳統經濟學與實際有很大出入。凱恩斯強調貨幣、利率,盈利能力的任意性,這些因素又決定了投資需求,從而只會造成投資不足,即經濟衰退是由于投資不足,不是由于投資過多,凱恩斯的經濟周期理論與以前的過度投資理論有質的區別,與消費不足理論相似,兩種理論都認為經濟中需求不足會造成經濟衰退,但凱恩斯經濟周期理論認為投資的增加會提升低水平的消費需求,從而使社會總產出擴大。他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反對過度投資和消費不足理論,他關于經濟周期的觀點可視為《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延伸,凱恩斯解釋了經濟是如何以及為什么陷入衰退并長期保持衰退狀態的。凱恩斯經濟周期理論解釋了價格、工資和利率下降情況下的經濟衰退,而傳統經濟學認為經濟會迅速向充分就業均衡變化的。凱恩斯經濟周期理論認為利潤是經濟危機和衰退最重要的變量,他指出期望利潤的下降造成了經濟衰退,認為衰退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保持低利率,保持足夠多的公共支出,從而使總的有效需求保持在充分就業水平。若工資是彈性的,那么薩伊定律也不正確,失業的上升會導致工資大幅的下降,會使衰退惡化而不是衰退結束。工資的下降會降低工人的購買力和支出,需求的下降導致了悲觀的經濟形式,需求的減少意味著商品價格會下降,利潤會進一步降低,并反過來使經濟形式信心更加惡化。在二戰后幾十年里,凱恩斯經濟周期理論成為新的正統經濟觀點,在教材中凱恩斯方法稱為凱恩斯主義,在20世紀的40年代至60年代間,經濟周期理論是由標準凱恩斯方法所控制的。
4 現代經濟周期理論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經濟學界開始對凱恩斯經濟學進行反革命,即經濟周期理論開始發展的第4個時期。現代經濟周期理論開始于許多保守經濟學家,他們認為凱恩斯的政策干預經濟建議是大蕭條時期的,即經濟具有不穩定危險性,而且這種不穩定性的原因是由于私有投資自身不可避免的波動,政府支出和稅收的變化才是避免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的充要條件。激進的凱恩斯學派提倡政府實行反周期的貨幣政策,即平滑利率波動并刺激投資,反周期的貨幣政策提倡對經濟進行更大的干預,反對保守經濟學家的自由市場觀點。出于20世紀70年代凱恩斯學在處理通貨膨脹和失業方面的無效,以及哲學和意識形態的原因,學院派經濟學家開始對凱恩斯經濟理論進行反革命。特別是在經濟周期理論領域,誕生了幾個古典經濟學的發展版本,分別為貨幣主義,理性預期理論和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它們都叫做新古典經濟理論。
貨幣主義起源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美國芝加哥大學弗里德曼為代表。貨幣主義是貨幣數量理論的發展,古典經濟學認為貨幣在長期是中性的,但短時期能影響產出和就業水平。貨幣主義認為財政政策不能改變社會總需求水平,與凱恩斯經濟理論相差很大,政府支出中消費部分的增加需要增加相應數量的稅收,因此私人需求就會降低,政府支出中投資部分的增加會使利率上升,利潤率下降,導致私有投資被擠出。根據貨幣主義,政府支出不會造成經濟波動,貨幣政策的變化才是經濟波動的原因。貨幣主義保留了薩伊定律,不正確的貨幣政策造成了經濟的波動。中央銀行通過貨幣供給的過度增加造成了通貨膨脹,為了消除通貨膨脹只能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從而造成了經濟衰退。中央銀行應該穩定貨幣供給增長率,該增長率應等于經濟處于均衡狀態下,即充分就業水平下的穩態增長率。
理性預期理論也稱為適應性預期論,經濟參與者會根據貨幣供給的變化調整他們的通貨膨脹預期,經濟對貨幣供給量的變化會有時滯性。巴羅和盧卡斯提出了更為激進的理性預期理論,這些發展于20世紀70年代。這個理論是與貨幣主義的假設是一致的,也認為經濟基本上是穩定的,但該理論注重研究貨幣政策的變化對經濟產生的影響。根據理性預期理論,只有當貨幣政策的改變完全沒有被預期的情況下,經濟參與者才會改變實際投資和實際需求,經濟波動惟一的原因是貨幣政策中無法預期的部分,私有經濟本身依據薩伊定律不會產生波動。
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始于20世紀80年代,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繼承了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理論的假設,實際經濟周期理論提出了技術變化因素和其它經濟的外生沖擊因素,該理論與實際經濟更為接近。金,普羅索和普蘭斯考特是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的創始人,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認為經濟在競爭性條件下,價格會迅速調整到市場出清水平。因此假設市場和經濟通常是處于均衡狀態的,認為理性預期假設中貨幣和財政政策不能改變經濟的實際規模,所以經濟波動的干擾因素只能是技術沖擊。技術沖擊包括石油等重要的原材料價格的變化,商品偏好的改變和勞動力提供量的改變,這些會影響資源、商品和服務的總供給水平。
新古經濟周期理論對凱恩斯經濟周期理論提出了批評,認為在理論上凱恩斯理論違反了理性經濟代理人基本微觀假設。最著名的反對以盧卡斯的批判為代表。新古典主義經濟理論認為市場出清,經濟均衡,實際經濟周期理論中理性的最大化行為假設無法解釋在連續出清市場的經濟中的經濟波動。在意識形態,經濟哲學和政治偏好水平上,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被現實經濟中政府更大的干預所困擾,他們認為經濟是穩定的,所以他們認為政府干預是不必要的和不明智的,目前經濟學家正在市場自我出清和政府干預中努力尋找平衡點。
5 信息周期理論
信息周期理論是最新的經濟周期理論之一,1994年,希伯來大學教授蔡拉最先證明了在一個可導的經濟系統中,在信息尋找投資機會的動態均衡中,能夠產生出投資和產出周期,其中投資和產出的周期就等于信息周期,這個結論對單獨經濟部門和經濟整體都成立。隨后蔡拉提出了信息周期概念:因市場需求信息重復不斷地變化,產出和投資表現出重復的周期現象。所以信息周期是由投資者需求信息的變化導致的,從需求的產生到資金投入,再到產出并獲得收益。也有學者把信息周期定義為:信息從需求到收集、整理、存儲、傳遞、利用、發布的過程。因為投入與產出的周期波動與信息的周期波動一致,所以要想分析實體經濟的波動周期,只需求出信息的波動周期。蔡拉的信息周期理論為計算經濟的周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法,計算信息周期的關鍵是對信息進行測量,對信息定性測量的常用方法有:波拉特法,信息化指數法,七國信息化指標體系法,國際數據通信公司信息社會指標法,信息利用潛力指數法,三因子多參數法等。所有的這些方法都是在波拉特法的基礎上,依據具體分析情況調整權數得到的。波拉特法是最早的方法,它從經濟角度衡量社會信息化程度,通過選擇信息產業增加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率和信息勞動者在總勞動力中所占比率作為測度信息化水平的具體指標,來計算社會信息化程度,其中,國民生產總值表示社會最終消費及使用的商品及勞務的總量,增加值表示的是在生產商品和提供勞務的過程中所增加的價值,包括固定資產折舊,但是不包括中間消耗的物質產品和服務價值。
6 總 結
作為宏觀經濟學最主要的組成部分,經濟周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理論意義:經濟周期理論研究宏觀經濟增長和波動,關于經濟周期理論有很多的學說和模型。這些學說和模型一般是各個經濟學流派的主要觀點和內容。經濟周期理論的研究可以深化和完善經濟學理論,經濟周期理論是經濟理論的核心,被認為是經濟學的主要成就之一。利用經濟周期理論分析宏觀經濟,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把經濟系統的均衡和波動作為研究對象,因此,經濟周期理論是宏觀經濟學的核心的內容。在近200年來,經濟周期理論被應用于許多政策問題,如宏觀穩定與部門調整政策、貿易政策、稅收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能源政策、環境政策等分析,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現實意義:目前,中國經濟增長正處于經濟政策有效期和政策干預活躍期,在特定經濟周期階段中對經濟政策機制的研究空前活躍。如劉金全(2001)對我國經濟波動的非對稱性和長尾性進行了大量的實證檢驗,對主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間的擾動和關聯進行計量分析,識別出經濟波動中各種非對稱類型。石柱鮮等(2005)研究了基于自然利率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性,估計了我國自然利率水平,并指出我國緊縮性和擴張性貨幣政策都是有效的,但存在明顯的非對稱性。充分理解經濟周期波動理論的靜態和動態均衡,及在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經濟的各個指標的不對稱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石柱鮮,黃紅梅,劉俊生,等.我國經濟周期波動分析與2006-2007年主要經濟指標預[A].經濟藍皮書,2007.
[2]劉金全,劉志剛.具有Markov區制轉移的向量誤差修正模型及其應用[J].管理科學學報,2006,(5):12-20.
[3]石柱鮮,黃紅梅,石慶華.關于中國潛在GDP與景氣波動、通貨膨脹的經驗研究[J].世界經濟,2004,(8).
[4]孫巍,張屹山.全要素生產率的非參數測度與分解研究[A].21世紀數量經濟學(第一卷)[C].北京:2000:25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