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識管理已被作為一種新的管理概念應用于高校管理中,有效地促進了高校知識運作與共享,高等醫學院校作為具有專業針對性的學校,其知識運作與共享的現狀不能滿足社會對醫學知識的需求,將知識管理應用于醫學院校的管理中意義重大。本文闡述了醫學院校應用知識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了知識管理的目標,分析了目前實施知識管理中遇到的障礙,構建了適合醫學院校發展的知識管理體系。
〔關鍵詞〕知識管理;醫學院校;知識共享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0.12.024
〔中圖分類號〕G2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821(2010)12-0087-03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Medical CollegesHan Wenting Hu Xihou
(College of Health Management,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Yantai 264003,China)
〔Abstract〕Knowledge management has been applied to university and college management as a new management concept,which effectively promotes the knowledge operation and sharing of university and college.The medical college is a professional college.At present,the knowledge operation and sharing status can not satisfy the medicine knowledge demand of society.So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pply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medical colleges.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application in the medical colleges,proposed the go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analysed the current barrier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pplication,constructed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benefi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colleges.
〔Keywords〕knowledge management;medical colleges;knowledge sharing
高校知識管理,即高校運用知識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充分掌握和利用學校內、外部知識,創造有利于知識共享與創新的校園文化與價值觀念,建立有效的知識資源交流、共享平臺與激勵機制,是實現高校知識資源的積累與創新,最大限度的實現知識價值,形成學校核心競爭力,取得良好辦學效益的有效管理手段[1]。醫學院校作為具有學科獨立性、單一性的高校,知識具有分散性、重疊性、關聯性等特點,將知識管理應用于醫學院校管理中對于促進高校的知識交流與共享,提高學校整體的知識創新能力具有重大意義。
1 知識管理在高等醫學院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1 醫學模式轉變和信息技術發展促進了知識管理在高等醫學院校中的應用隨著經濟社會和人類生存環境的不斷變化,人類疾病譜發生變化,對疾病過程認識的不斷深化,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已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為現代醫學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拓展了醫學的境界。高等醫學院校作為醫學知識集中、生產和傳遞的專門機構,必須走出傳統教育模式,從知識的儲存、整理與傳遞為主轉變為以知識的獲取、傳遞、共享、選擇與創造并重,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以滿足社會對醫學知識日益增長的需求。
同時,現代信息技術已經把全世界的信息資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信息網,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和數量進行傳播,為廣大的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教育信息資源。但是,信息技術在為人們提供海量數據資源的同時,也帶來了數據資源處理不當和“信息超載”等問題[2]。醫學院校作為醫學知識的聚集地,如何準確、有效、迅速地挖掘隱藏在數據背后的知識顯得尤為重要。合理的知識管理機制可以幫助教師迅速、有效地識別信息,加速了知識的傳播、利用和創新,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節約資源。
1.2 學科間的交叉和融合強化了知識管理在高等醫學院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隨著各醫學學科在研究方法與知識體系等方面交叉與滲透的不斷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必將成為科技創新與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交叉學科是多學科相互滲透融合的必然結果。醫學院校中學科間的交流不僅包括醫學領域各學科間的內部融合與交流,還包括醫學與其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甚至人文科學、數學和哲學等學科的外部融合與交流。例如:中西醫結合專業是將我國傳統醫學與西方醫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機制相結合;醫學影像學是將醫學與現代影像技術相結合;醫學信息學是將醫學與信息學和情報科學相結合等等。這些交叉學科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對醫學知識量不斷增大的的需求。但是,長期以來受僵化學科模式的影響,不同學科內部建立起了自身學科的規范和標準,這在客觀上造成了學科之間的隔閡與封閉,阻礙了醫學交叉學科的發展。應用知識管理的手段,打破“條塊分割”的局面,打破學科界限,對醫學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構建合理的交流與合作機制成為促進交叉學科發展的主要手段。
1.3 醫學院校的發展需要進行知識管理
面對經濟發展的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識化,社會組織的知識管理水平已成為推動自身發展的決定性力量。高校作為人力資本最為豐富的知識型組織,承擔著培養復合型知識人才和從事科學研究的重要任務,其創造價值的核心資產是知識。衡量高等學校的產出是看其科學研究成果和所培養的人才,而這些都是知識積累、應用、創新的過程,提高知識資本的競爭力已成為高校競爭的主要目標。但高等醫學院校是一個各類知識的集合體,由于其知識的自主性和專門性,使得知識的流動性、松散性和不確定性表現更加明顯,這種“無序”狀態不利于高校的發展[3]。因此,在高等醫學院校實施知識管理,推動知識的合理運作,提高知識的利用價值,成為提高醫學院校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2010年12月第30卷第12期知識管理在高等醫學院校管理中的應用性研究Dec.,20102 醫學院校實施知識管理的目標
2.1 知識管理的主要方法
知識按照表現形式可以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指能用文字和數字表達出來的,容易以數據的形式交流和共享。隱性知識是指高度個性而且難于格式化的知識,包括主觀的理解、直覺和預感。日本知識管理專家野中郁次郎提出了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轉化的SECI模型[4],包括:社會化,即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外在化,即指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組合化,即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內在化,即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其中,知識的外在化和內在化是知識創新的關鍵。
2.2 重視隱性知識顯性化
醫學是一種經驗性科學,是醫護人員在疾病診療工作中積累產生的,對醫療問題的判斷思索及對實踐感悟認識所形成的經驗智慧,難以編碼和傳播[5]。醫學院校中的知識主要為認知類隱形知識,主要指教師和科研人員的思維模式,包括他們的知識結構、吸納新知識的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疾病的判斷力及對病因和預后的分析力等[6]。如果將顯性知識比喻成冰山的尖端,那么隱性知識就是冰山底部的大部分[7]。因此,在醫學院校構建有效的知識管理系統應強調重點管理隱性知識,關注創造知識共享條件,促進隱性知識的顯性化。
2.3 促進知識交流與共享
知識共享的內涵是指在特定的環境下,個人的知識通過各種手段(如通訊技術、口頭、書面交流等)為組織中其他成員所共同分享,從而轉變為組織的知識財富的過程[8]。知識共享知識管理的重點內容,是知識管理實現的基礎與前提,科技創新的主要動力來自于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轉化與共享,應包含兩個方面:隱性知識的社會化和顯性知識的內在化[9]。隱性知識與個人的觀念、洞察力和經驗等緊密結合,往往難以通過正式的信息渠道傳播,組織成員只能通過參與觀察或在實際應用才能共享隱性知識。知識的流動和共享是隱性知識轉化的主要方式,是知識創新的關鍵。
3 醫學院校實施知識管理的障礙
3.1 個人與制度因素
在新經濟條件下,知識成為一種能夠帶來效益和利益的資源,知識的擁有者與創造者將知識作為個人財產,人的本性決定了知識共享的難度是較大的。因此,人們往往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傾向于知識壟斷。同時,我國高?,F行的職稱評定、學術成果評審等機制具有明顯的量化特征,導致高校科研中學術行為短期化和學術垃圾泛濫化,教師終身學習、團隊合作的思想淡薄,缺乏鼓勵知識共享、知識創新的激勵機制。
3.2 知識交流與共享環境缺失
(1)組織層級過多,知識交流共享渠道不暢,信息傳遞速度慢,信息衰退速度快,信息失真現象嚴重,缺乏足夠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2)知識共享氛圍缺乏。很多高校缺少進行知識管理的機構、領導層對知識管理不夠重視、教師對知識管理問題采取袖手旁觀的態度、缺乏構建和維護知識管理系統的專業技術人員[10]。
3.3 知識管理技術平臺支持缺乏
3.3.1 知識載體的薄弱
集中體現為沒有完善的知識庫,缺少有效的知識積累運行機制,缺少知識檢索和獲取的途徑,獲取效率低下。
3.3.2 網絡技術的薄弱
很多高校缺少有效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和完善的數據庫,教師無法得到所需要的知識。另外,知識被隱藏在大量的信息和數據庫中,信息量大且雜亂無章,缺少有效、高速的檢索系統,不利于知識需求者使用的。
3.3.3 交流平臺的薄弱
在傳統金字塔式的層級管理結構中,從縱向看,信息和知識總是從金字塔的頂部通過重重中層流向底部;從橫向看,每個人的工作都被定格在一個狹小的范圍里,彼此之間接觸和交流的機會很少。而且,高校教育機構中的各個學院、部門之間數據格式不統一,必然會妨礙知識共享活動的正常進行。
3.4 知識產權界定的影響
知識產權保護對于知識共享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可以為知識共享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對知識共享造成障礙,即有些知識擁有者往往會利用知識產權保護進行知識壟斷。
4 醫學院校知識管理系統構建
4.1 創建知識共享的校園文化
知識共享的校園文化氛圍是一種至關重要的軟環境,在知識共享和轉化過程中,需要建立人際交流機制和共享文化,打破知識壟斷的保守傾向,加強學校內部學風建設,形成濃厚的知識共享文化氛圍。這種文化氛圍需要學校進行大力的宣傳和動員,向師生員工傳播知識共享的意識,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營造能促進學習知識、交流知識、共享知識、創新知識的良好氛圍,建立自覺合作、自覺交流、自覺共享的價值觀。通過建立各種更加開放、扁平化的學習型組織(如:教學觀摩、科研團隊研討、專家咨詢、學術交流會議等),促進知識的轉化和創新。
4.2 完善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構建數字化校園
信息基礎建設是高校實施知識管理的先決條件。首先,建設一個遍布校園各個角落的多媒體網絡平臺,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便利而有效地獲取信息的手段;第二,在相關配套設施建設上,制定統一標準和規范;第三,配備責任心強、技術過硬、善于應用的高素質的網絡管理隊伍。實現構建有效的知識交流、共享的系統,提供靈活而豐富的知識管理工具,搭建完善的知識管理平臺[11]。
4.3 建立有效的激勵措施和保障機制
高校實行知識管理需要相應的組織支持,組織是知識管理推進和執行的保障。逐步弱化學校一級的行政管理職能,強化院系和學科的資源配置權,推進傳統的科層制和金字塔式的管理體制向扁平化、網絡化的管理體制轉變,實現管理的民主化、知識化。同時專設知識管理機構及配備專門的知識主管,利用信息技術打破各院系、研究所和圖書館及各院系資料室之間的條塊分割、相互封閉,以知識化的管理整合各種知識資源,為知識管理提供有效的組織保障。
知識的傳播與共享涉及擁有者是否愿意將擁有的隱性知識貢獻出來,因此,采取適當的激勵機制來鼓勵教師和研究人員將擁為己有的隱性知識共享出來,使個人樂于創新知識、共享知識和應用知識,促進知識的流動、轉化。激勵機制可以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調動知識擁有者的積極性:物質激勵,即鼓勵“按知識貢獻分配”,把教師參與知識共享的程度與薪酬、職稱掛鉤;精神激勵,即教師參與知識共享的程度與評優評先掛鉤,提高其創新思維、自尊心和自我發展能力。
4.4 建設知識管理評估體系
知識管理評估是知識管理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衡量知識管理績效的基本手段。根據高校自身的特點,建立一套適合高校知識管理的評估體系,促進知識的采集與加工、交流與共享、創新與增值,更好的把握、控制知識管理的進程,推動知識創新。高校知識管理的評估要有專門的評估機構,根據教學、科研和管理的不同崗位、不同目標和任務,設置切實可行的評估指標。在評估的方法上實現客觀性評估和主觀性評估的有機結合,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階段性評估中,可以利用知識管理平臺中的進程管理系統進行追蹤和衡量。
總之,將知識管理引入高校,使其成為高校管理創新的新視角和戰略選擇是必然趨勢。醫學院校建設有效的知識管理機構,構建知識共享平臺,創立系統的保障和評價機制,促進知識交流與共享,有利于適應現代醫學發展的趨勢,滿足對醫學知識量和知識范圍的要求,對于提高高等醫學院校的綜合競爭能力和創新能力就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凱,夏青.高校知識管理及管理模式的建構[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7,4(9):204-205.
[2]張海生,吳保根,黃利利.基于知識管理的大學城知識共享研究[J].情報探索,2009,6:27-29.
[3]李翔坤,張冬青,王瀾.高校知識管理系統構建的關鍵技術研究[J].計算機與信息技術,2009,5:46-48.
[4]王淑娟.高校隱性知識探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18(11):206-207.
[5]周慧慧,等.隱性知識研究綜述[J].價值工程,2007,(12):127-130.
[6]劉志國,王娟.臨床隱性知識的識別、獲取與共享機制設計[J].醫學信息,2009,22(8):1472-1474.
[7]沈蓉蓉.淺析高校圖書館的知識管理[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21:29-30.
[8]謝曉專.企業知識管理的難點——知識共享障礙分析[J].情報科學,2006,(7):1087-1090.
[9]王嵩,王刊良,田軍.科研團隊隱性知識共享的結構性要素[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12:116-121.
[10]黃茜.知識管理工作的雙模型結構及其在高校中的應用[J].教育傳播與技術,2004,1:16-21.
[11]劉成新.知識管理與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07,5: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