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與友人別
□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精讀品析】
此詩是詩人在揚州(即題中的“淮上”)與友人分別時所作。友人渡江前往湖南一帶(即“瀟湘”),自己則北向陜西長安(即“秦”)。本詩以長于抒情、富于風韻而為人稱頌。
前兩句即景抒情,暗點送別。揚子江頭的渡口,楊柳青青,晚風徐來,柳絲輕拂,楊花飄蕩。岸邊停泊著待發的小船,友人即將渡江南去。詩人想到自己和友人將飄零南北無所依傍,心中禁不住涌起萬般愁緒。依依裊裊的柳絲,牽曳著彼此依依惜別的深情,喚起一種傷離的意緒;如絮般飄蕩的楊花,惹動著雙方的離愁,勾起天涯羈旅的漂泊之感。后兩句從正面寫離別。從江頭景色轉到離亭別宴,席間吹奏起了凄楚的笛聲,傾訴出彼此的離別之情,使兩位將要分別的友人耳接神馳,默默相對,思緒縈繞。天色已晚,離別時刻已至。兩位朋友在沉沉暮靄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瀟湘我向秦。末句看似直白的道別語,卻能收到一種情意悠悠、余音裊裊的效果。臨別的黯然神傷,各向天涯的無限愁緒,南北異途的深切思念,漫長旅途中的無邊寂寞,在此詩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表達。全詩用了兩個“江”字,三個“楊”(揚)字,兩個“向”字,有意重疊,構成了一種流利清爽、回環往復、富于情韻美的風格。
【拓展延伸】
1.前兩句中,詩人用淡墨點染景色,用重筆抒寫愁緒,你覺得這協調嗎?請說明理由。
2.“君向瀟湘我向秦”,表面上看只是交代各自行程的敘述語,既無寓情于景的描寫,也無一唱三嘆的抒情,實則內涵豐富。請談談你的看法。
【顏庭華/供稿】
參考答案
《依依惜別 情韻綿長》
1.協調。江頭柳色,春光宜人,在這里恰恰成了離情別緒的觸媒,所以說“愁殺渡江人”,看似不協調,實則是二者的和諧統一。這兩句將作者面對如畫美景反增愁情的情狀刻畫得淋漓盡致,極富神韻。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