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目標
1.立意不深。好的作文講究以小見大,也就是通過一個小事件反映一個大主題,并且能夠引申開來。而有些同學的作文卻只是就事論事,只是針對所敘述的事件發表自己的觀點,并不能收到“葉落知秋”的效果。一篇記敘文,能夠做到“見別人之所未見,別人淺見我深見,別人少見我多見”,那就堪稱立意深刻了。
2.防止人為拔高。立意不能任意拔高,超出客觀事物本身蘊涵的意義范圍。應該明白,立意的高低取決于自己的思想認識水平,人為拔高只能導致自己無力闡述或是文章內容失真,得不償失。
3.沒有新意。有同學寫作時總想借鑒優秀范文的模式,選材老套,不去選擇那些最能觸動自己心靈的人和事來寫,不去展現自己獨特的感受、獨到的見解,或者不善于思考,讓所記之事停留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上,這樣寫出來的文章難以出新,自然很難打動人。
技法精講
一棵樹
□楊麗萍
那棵樹,在啜泣著。
一片黃葉從樹上飄下來,隨著風在空中轉了幾個圈兒,落到了樹旁成堆的垃圾上。它多想落在厚實而肥沃的大地上,可是,它不能。它多想落回大地,化作肥沃的土壤,來回報養育它的大地,但是骯臟的垃圾阻擋了它融入大地的路,也阻擋了一棵樹的渴望和夢想。(從全文來看,文章是宣傳環境保護的,而在這里卻大段書寫葉落歸根回報大地這一主題,這就是沒有圍繞中心主題來寫。)
當那棵樹還是一粒種子的時候,媽媽告訴它,等它長大了,成了一棵真正的樹的時候,會看到一個很美很整潔的世界。它等啊等啊,貪婪地吮吸著來自大地的養料,那些以前落下來的樹葉早已經腐爛了,變成了富含營養的土壤。那粒種子,就在這肥沃的土壤里努力地成長著,所以它要回報大地的恩德。(這里又落到回報大地這個主題上了。)這一天終于到了,小樹種積攢了足夠的力量,奮力推開了頭上的土塊,它探出小腦袋,想好好看看媽媽口中的魅力世界。可是迎面撲來的惡臭和面前小山似的垃圾堆讓它疑惑了:這就是媽媽所說的美好世界嗎?不,不是的。小樹苗相信過幾天就會好的,這些垃圾只是意外,會有人來清理它們的。它等啊等啊,一直等到它足夠高,足夠看清了現在這個世界……
樹旁那堆垃圾,在這個美麗城市的映襯下顯得那么格格不入,清潔工每次打掃后不久,就會有人不經意地為它“點綴”。那棵渴望著的樹,甚至連樹上的樹葉,就這么永遠夠不到它們的夢想了。(這句話表述不清,不知所云。)
“多么可悲啊!”那棵樹想。(可悲的還有垃圾帶給人們的不便,這樣才能喚起人們的環保意識,引起人們的重視,為后面深化主題作鋪墊。)
也許,只要一個小小的留心,那棵樹就不會輕易失去了夢想。張曉風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我們不必痛苦,但進行“神圣的事業”卻能讓我們快樂起來。讓我們攜起手來,拯救那棵樹吧。(文章最后仍是就事論事,而沒有上升到拯救地球、提醒人們注意環保問題的高度。也沒有由樹及人,以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這樣,文章的立意就淺了。)
范文引導
一棵樹
當那棵樹還是一粒種子的時候,媽媽就曾告訴過它,等它長大了,成為一棵真正的樹的時候,會看到一個很美麗、很整潔的世界。
它等啊等啊,這一天終于來了,小樹種積攢了足夠的力量,奮力推開了頭上的土塊,探出小腦袋,想好好看看夢想中的魅力世界。可是迎面撲來的惡臭氣息卻讓它皺起了眉頭,熏得它簡直喘不過氣來,周圍小山似的垃圾堆讓它疑惑了:這就是媽媽所說的美好世界嗎?不,不是的。小樹苗相信過幾天就會好的,這些垃圾只是人們暫時放在這里的,會有人來清理它們。它等啊等啊,一直等到它足夠高,足夠看清周圍這個世界,垃圾不但沒被清理,反而越積越多。樹旁那堆垃圾,在這個美麗城市的映襯下顯得那么格格不入。清潔工每次打掃后不久,就會有人或有意或無意地繼續為它“點綴”。
“多么可悲啊!”那棵樹想。
看著過往的行人捂住鼻子匆匆而過,那棵樹竭力地舒展開自己,盡己所能地吸收著令人惡心的味道。它“嘩啦啦”地向同伴們呼吁:讓我們行動起來吧,如果我們置之不理的話,不但過往的行人不舒服,我們自己也會被垃圾埋沒,被臭氣熏死的。“嘩啦啦”,周圍的樹群起響應。
張曉風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也許,它們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切,但也不必痛苦,畢竟進行“神圣的事業”是讓人快樂的。
讓我們也行動起來吧,同那棵樹一起行動起來,為了你,為了他,也為了自己。
升格小結
對于“前車之鑒”中的文章進行修改,首先,要使主題明確,不能讓讀者產生這樣的困惑:是體現知恩圖報這個主題呢,還是環保主題呢?確定好要體現環保主題后,就把體現知恩圖報這一主題的內容毫不猶豫地刪去。其次,要深化主題,不能僅僅局限在拯救哪一棵樹上,而要著眼于拯救地球、改善人類的居住環境這個大主題。第三,要想使得文章在立意上再進一層,就不能限于靠植物來凈化環境,而應該喚起人類的環保意識,讓人們主動參與到環境保護當中來。
針對這三點,升格文進行了很好的修改,尤其是結尾一段,使文章的立意得到了提升,主題得到了深化。
佳作示范
1.命題作文。
以“這也是課堂”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材料自選,要注意立意深刻。
寫作指導:
寫這篇文章要抓住題目中的“也”字。雖然這是課堂,但不是學校里的那種課堂,而是生活中的“課堂”,凡是從中吸取了教訓、明白了事理、學得了知識的現實生活,都屬于這種課堂。
要把這種課堂的深度挖掘出來,需要選取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寫自己從中得到的啟示,寫作過程中要注意立意深刻,從典型事例中挖掘令人深思的道理,表達體現時代特色的中心思想,或人們共同的生活感悟,從而引起大家的共鳴。
2.材料作文。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個人有一張出色的由黑檀木制成的弓。他用這張弓射得又遠又準,因此非常珍惜它。有一次,他仔細觀察它時,說道:“你稍微有些笨重!外觀毫不出色,真可惜!——不過這是可以補救的!”他思忖:“我去請最優秀的藝術家在弓上雕一些圖畫。”于是他請藝術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獵圖。
“還有什么比一幅行獵圖更適合這張弓的呢!”這個人內心充滿了喜悅,“你正應配有這種裝飾,我親愛的弓!”說著,他就試了試;他拉緊了弓,弓卻斷了。
請你根據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聯系實際,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立意深刻的記敘文。
寫作指導:
讀了這則材料,我們要想:這張弓為什么會斷了呢?那是因為在上面雕刻了圖畫的緣故,正是這些裝飾性的圖畫毀了這張弓。這一點可以給我們多方面的啟示,也是我們在寫作時進行立意的著眼點,由此,我們可以想到以下幾個立意點:
(1)為人要樸實,不要花言巧語。
(2)學習要踏實,要有真才實學,不要華而不實,注重作表面功夫。
(3)看人不能看表面,而要注重內在品質。
(4)要辯證地看待問題,任何事物有優點也有缺點,不要追求完美。
3.話題作文。
常識告訴我們,西瓜是圓的,如果有一天我們看到一個方形的西瓜會有何種反應?懷疑西瓜是否是真的,還是懷疑自己的眼睛?其實你不必懷疑,它的確是一個真的西瓜──據報道,日本農民早在上個世紀就種出了方形西瓜。
我們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會碰到類似的情形,存在會不斷改變我們的看法。
請以“生活中的方西瓜”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立意要深刻。
寫作指導:
我們可以抓住材料中的“方形的西瓜”這個關鍵詞,以及“會不斷改變我們的看法”這句話來做文章。
方形西瓜是一個創新產物,它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傳統認識,從某種角度來看,這也反映了科技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使得新鮮事物不斷涌現。因此,寫作此文就需要我們從生活中的新鮮事物入手,反映科技的進步。此外,本文還可把著眼點放在創新意識上,創新改變我們的生活和認識,時代需要創新,時代呼喚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