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是我國最具民族色彩的吃食,而且吃有名堂,吃有寓意,吃有祝福。
在醫圣張仲景的故鄉,至今還流傳“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春節吃餃子有“更歲交子,喜慶團圓”的如意吉祥,二月二龍抬頭,吃餃子,叫吃“龍耳”,寄予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厚望。
餃子又有餃耳、扁食、燙面餃之稱,蒸煎水煮味道皆美,不僅節日吃,有些人家平常也吃,北方人尤其愛吃,就連海外華人圈至今還保留著過節吃餃子的傳統。
小時候,我家很貧窮,除了冬至、春節、二月二能吃上一頓餃子外,再就是期待家里來了一住十天半月的女親戚,這時,再窮的家庭也免不了要吃上一、二頓餃子才算體面。看見大人洗手凈面地進了廚房,聽見菜板子跺得咚咚響不停,知道要包餃子了。
我家就有這樣的女親戚,是一近門的姑媽,因為她的雙親早不在世,沒有親娘親走動,父親每年都會接她來我家歇伏。她講古談今能說會道的,人又賢惠勤快,住上個一月半月的也沒人會多余她,相反的我們還樂意受她支配,比如拔蔥擇菜掃地喂雞的,比如拾柴撿糞剜野菜的,好聽她說故事呀。姑媽講故事多在包餃子時進行,因為這時候人都安靜下來圍坐在一起了,門前老柳樹上的蟬唱也歇下了,看門的小花狗也裝模作樣地蹲在那里調皮地吐舌頭,一個很好的講故事聽故事的氛圍形成了,大門過道撲過一陣一陣的熱風,撲在人的皮膚上竟有些滑爽涼快的感覺,這是聽故事的功效。姑媽包餃子能包出許多的花樣,有狗耳朵餃、月牙餃、元寶餃、菱角餃……偶爾還會把餃子里包上一分錢二分錢的硬幣或一顆桔味的水果糖,說是誰吃上了誰交好運,我們都很期待。
包餃子多是女人參乎其事,男人只管動嘴。在我家,一般是奶奶和面媽媽調餡,一人搟面皮一人包,我們大姊妹幾個嫌速度慢,也逞著能子學著包,往往是一手臉一袖子沾上白撲撲的面粉兒,也沒包成幾個完整的,最后樂得把包得餡往外彪的餃子,放在火盆的火鉗上烤得滋滋響,香噴噴的,再吃掉,這事發生在冬至時節。
餃子下熟了,先僅家中的男勞動力,給爺爺父親各盛上一大碗,我們則圍在熱氣彌漫香氣騰騰的灶臺前,邊唱“北方來了一群鵝,撲通撲通趕下河,先落底后漂著”的謎歌,邊等著盛餃子吃。為什么不是南方來了一群鵝?現在明白餃子源自北方。
那時包餃子,家家戶戶包的都是熟肥肉或油渣子粉條地菜蘿卜等葷素搭配的熟餃餡。十二歲那年,一個落雨天,我隔在同村姊妹春枝家,正趕上她家包餃子,于是,第一次吃了用純瘦肉生雞蛋胡椒粉加小磨香油調和成的生餡餃,吃驚那得浪費多少肉啊!媽說春枝爹是食品公司的,買肉便宜,全村誰也比不上。
后來上學,工作,成家,也置辦了一套做面食的面板搟杖之類,沿襲下逢年過節包餃子的傳統,無論生餡熟餡,那餃子照舊吃得香。再后來,經濟條件好了,什么吃食都豐盛著,一切寡淡著,肉,吃不出肉香,野生的地菜也施以肥料變成家養的蔬菜,笨雞蛋也是奸商拿小個的洋雞蛋冒充來賣你,餃子自然也吃不出原先的美味,丈夫兒子也都不大愛吃了,我也落得省事懶得費神包了,包餃子漸漸地從我的居家生活中淡出。搟面杖面板也自然而然地閑置起好幾年了。
今年過年,不用說,餃子又是直接從超市買回的。前不久,兒子的爺爺動身去了鄉下大女兒家,趁了這個空,夫說把媽媽接來住上幾天吧。我的印象中,自成家以來,媽媽還從沒有在我家歇過夜,不是她忙,就是我家房子窄。這一次接她來住都感覺稀罕,連城邊住著的幾個姨娘也都趕來一聚,三姨還剜來一大包子野地菜,說給我包餃子用。因搬新居,面板搟面杖瓦盆之類還擱在舊屋沒帶過來。不想包。媽說包吧,我給你包。于是,大湯盆和面,切菜板做面板,啤酒瓶子當搟杖,好似回到了扮家家過日子的單身年代,剁好拌有地菜芹菜小蔥的瘦肉餃餡,真是個香啊!我搟餃皮媽媽包,一邊聽她講一些陳年舊事,夫下班回來也會圍坐過來,邊看電視邊插入我們的談話,血脈親情的味道,一下子彌漫上來。
家有老人是塊寶,特別是媽媽的健在,就像冬天的一盆炭火,把我們姊妹也聚攏一起了。在媽媽來家小住的一個星期里,我戒網戒電視,陪著媽媽說話包餃子,姊妹們也隔天差二的來我家看媽媽,吃餃子,溫馨知足其樂融融的傳統家庭氣息,令我著迷地包了好幾回餃子,多包的那幾百只餃子被媽媽放進冰箱里,說或煎或下留給我兒做早餐。
吃媽媽親手包的餃子,細品它的味道,和超市買的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因為皮薄餡多,因為親自勞動的成果,因為在包餃子的過程中媽媽自自然然地魔法般的摻進了女性特有的愛心元素。我吃出了喜慶團圓的味道,我吃出了文化傳承的味道。有些傳統是不能丟的,就像這年它不下雪就沒有了年的氣氛,這年不親手包一頓餃子吃也就沒有了年的味道!
再過春節,我決定一邊看春晚一邊包餃子話家常,吃出濃濃的年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