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國家“十一五”規劃收關之年,又是“十二五”規劃制訂之年。下面我想就中國的“綠色發展”理念與國家“十二五”規劃做一些探討。
首先來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它的理論框架實際上很簡單,就是提出了一個經濟社會凈福利最大化。這一方面意味著民意福利最大化,另外一方面是經濟社會發展成本最小化。
以往我們都認為發展是硬道理,或者說,實際上增長是硬道理,但經濟增長并不像人們想的那么簡單,事實上并不是經濟增長速度越高凈福利就越大。經濟增長過程中會有一個臨界點,超過這個點,增長幅度越快,凈福利反而是急劇下降的。比如“九五”計劃時期,當時的經濟增長率只有8.63%,無論是能源消耗發電量還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僅是低增長,還有的是負增長。2001年到2008年提高了0.6個百分點,但是付出了非常高的代價,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實際上超過了經濟增長率。這告訴我們,實際上我們要打破經濟增長至上論,我們知道歷次的計劃都把轉型和戰略結構的調整作為主線。
今年二月份,胡錦濤總書記專門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命題,就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思路和八大舉措。中國今后三十年,特別是“十二五”規劃期間,其實我們的主題就從原來的“發展是硬道理”轉變為“轉型是硬道理”。從加快發展速度轉變為加快發展方式,將成為“十二五”規劃的基本思路。它的背景是什么呢?我們來看看。
首先就是金融危機,特別是全球的局勢。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挑戰是氣候變化,從1750年以來,傳統的西方國家的增長模式是,一方面經濟總量不斷增長,另外一方面碳排放不斷增長。可以說它的基本的模式就是我們定義的黑色發展模式。
二十一世紀人類將創造一種新的創新模式,我們叫它綠色發展模式。本質是什么?就是要使得經濟繼續增長,但是要與碳排放開始脫鉤,或者說碳排放量進一步下降,這樣才能保證人類未來進一步發展。當前,無論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還是全球氣候變化都形成了一個機制,中國如何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不斷進行綠色創新?我們必須要轉型,要在全球的轉型過程中先行一步,要占領有利的地位。從國內背景來看,中國處在資源矛盾凸顯期,我們的很多指標都已經是世界第一位或者第二位,可以認為氣候變化限制溫室氣體排放,也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最大約束條件。
我們當時只是從國內的角度來論證資源環境是最大的限制因素,今天我們從全球的角度要考慮到氣候變化是最大的一個限制因素。“十二五”規劃的定位就是要闡明國家戰略意圖,確保政府的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綠色發展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是全國人民共同行動的綱領,是政府履行四大職能的重要依據。可以這么講,五年規劃就是要把它量化,并分為約束性指標、預期性指標,我們要對各級政府進行約束,確保各級政府通過合理配置公共資源、有效地運用行政力量確保它的實現。
我們可以對“十一五”時期的綠色指標做一個評估,有一部分指標是實現了,有一部分指標還沒有實現,主要沒有實現的實際上是單位GDP能耗,現在看來只是實現了64%。“十二五”規劃是比較清楚的,基本思路就是圍繞科學發展觀,特別是以綠色發展為基本要求,就把五大建設、五位一體凸顯出來,尤其是生態環境建設作為主要的發展思路和基本原則,凸顯了“綠色發展、建設綠色中國”的理念。綠色發展和生態建設,在總體設計上分為五個方面,前三個方面都是“十一五”規劃提出來的,后兩個方面,一個建立氣候適應型社會,一個是防災減災,對此也進行了綠色規劃設計,“十二五”規劃是中國綠色現代化的重要起點。
從關鍵性指標,我們可以看出來,不僅單位GDP能耗繼續下降20%,而且還要提出來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0%,其中也包括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迅速提高,以及減少其他的溫室氣體,此外還考慮到利用清潔煤炭比例,包括自然災害、生態空間,以及環境投資比例進一步提高。我想這一些思路都是對過去“十一五”規劃的一個繼承和創新,基本上能夠考慮到盡可能的量化,能夠對各地各行業、各主要部門進行分解。
“十二五”規劃的關鍵詞是“綠色”。第一,全球氣候變化不僅是全球的最大挑戰,也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最大挑戰;第二,中國需要積極地參與第四次工業革命,即綠色工業革命;第三,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黑貓”,因為我們已是世界最大的排放國了,不過如今要“黑貓”轉“綠貓”;第四,就是要積極促進綠色合作,我們還是要為人類做出綠色貢獻,可以說國家“十二五”規劃將成為中國第一個綠色發展規劃,將成為中國實現綠色現代化的歷史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