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不僅創造了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也創造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財富,直到今天,仍在我國的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精神、文化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令人擔憂的是,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增強和我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同時出現的文化標準化趨勢,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解著與人類緊密相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畫民族民間文化在客觀上已經消亡,還有畫或正面臨著消亡。必須承認,這種尖銳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但更不能否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我們民族悠久的文明特征,就是維系中華民族的千年血脈。尤其是在國家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之后,每個公民都有責任和義務從國家文化發展的戰略高度去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為保護、繼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盡自己的一分力。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從本期開始,我刊特新增瑰寶猶馨欄目,初衷正在于帶領讀者從多角度多側面去挖掘和欣賞我國悠久民族文化之美,當我們真正用心靈去貼近和觸摸它們時,將會發現,盡管歷經了滄海桑田、時代變遷,這些古老瑰寶卻依然放射著耀眼的光芒,人陶醉,令人驚嘆。
中國的歷史有多久遠,中醫的文化淵源就有多悠長。本期我們首先向讀者介紹的就是中醫。
中醫是我國獨有的完整醫藥體系,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為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中醫文化是一種有關生命與疾病的認知文化,它來源于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學思想,以陰陽五行作為生命和自然界的基本屬性,以取類比象的方法來認識生命運動的基本規律。
在五千年的波瀾起伏中,中醫既有過古代的輝煌,也有著近、當代的落寞和復興,尤其是近幾十年來,中醫更是長期遭受到不公正的冷落與質疑,而它之所以能在現代迎來再一次的輝煌,很重要的原因正在于數位以傳播中醫文化為己任并致力于中醫創新的中醫名家的堅守與推動。在這些一名家之中,施今墨先生正是執牛耳者。
施今墨,我國近代著名的中醫臨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施今墨先生醫德高尚,深受群眾信賴。他在學術上提倡革新中醫,認為中醫之改進方法,舍借用西醫有關生理、病理以互相佐證,實無別途;他主張從標準化規范化入手,進行中醫改革,他以中醫病證名繁雜,有礙學術發展,呼吁統一病名;他率先打破框框,把西醫的疾病名稱引入中醫診療之中;他所研制的中成藥多以西醫病名命名(如氣管炎丸,神經衰弱丸等);他授徒嚴格認真,傾其全力創辦華北國醫學院,為中醫事業的發展和人才培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本期我們重新梳理了施今墨先生的非凡人生,以表達對這位醫林巨擘的尊敬與紀念之情,而仔細品讀施老的人生故事,我們也將更深刻體會到中醫這種古老民族文化的精髓之所在,正如施今墨先生常告誡弟子的那句話:愛國、愛民是醫生最基本的道德觀念。
如果施今墨先生還在世,一定會很欣慰地看到:近年來,中醫藥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升,國家已經把中醫藥納入了產業振興發展計劃,并從各方面大力推動中醫藥發展的科學化和國際化。2010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扶持和促進中醫藥、民族醫藥事業發展。醫藥衛生事業改革發展關系人民身體健康和家庭幸福,我們要克服一切困難,把這個世界性難題解決好。有理由相信,在可預見的未來,中醫仍將為人類健康以及繁榮中華文化做出更大貢獻。
中醫是傳統的,中醫又是現代的;中醫是中國的,中醫又是世界的。發揚中醫理論、傳承中醫文化,就是在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讓我們循著施今墨先生的足跡,繼續在中華民族文化復興之路上堅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