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媒體紛紛報道中國精神疾病問題嚴重,已成為影響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隱患。另據某媒體援引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于2009年初公布的數據,中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總量已超過1億,其中重癥精神病患者超過1600萬人。依全國平均,約13人中就有一名精神病患者,但相關精神病醫生卻平均10萬人分享一名。
該數據經媒體公布之后,引來網友熱議不斷。有的網友尖銳質疑“1億”的真實性,認為是“危言聳聽”,進而提出觀點認為國人相當大的程度上“被精神病”了;還有的網友則提出,中國實際上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數可能不止于此,必須采取有針對性的相關措施。
數據的準確與否可以商榷討論,但與之恰成對照的一些新聞事件卻是真實存在的:近期,富士康連續出現員工自殺事件、多地相繼發生弒童事件……這些案例都從不同側面折射出了當下的一部分中國人在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健康狀況堪憂,并已危及到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
日前,針對一些地方出現的重性精神病人肇事肇禍問題,中央綜治委委員、衛生部副部長尹力表示,今明兩年全國將改擴建550家精神專科醫院和綜合醫院精神科,提高對重性精神病人的救治能力,多管齊下,維護精神疾病患者的權益,保證社會的安全。
那么,究竟該如何看待和分析中國目前的精神疾病現狀?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各類精神疾病患病率到底是高還是低?我國精神疾病多發的社會根源是什么?又該如何應對和解決中國精神疾病多發的危機?
“精神衛生風暴”來襲?
幾十年前,精神疾病往往被人們視為稀奇可怕的;而如今,這種疾病已經成為相當普遍的現實。在中國,精神疾患越來越逼近并困擾著現代人。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和競爭壓力的增加,各地區各大醫院精神科就診人數以平均10%的速度逐年上升。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的保守估計,我國目前各類精神疾病患者超過1億人,僅重性精神病人就達1600萬。而與此相對應的是,精神疾病已位于我國各種疾病負擔的首位。
據了解,精神病癥共分兩類,一類是精神疾病,一類是心理障礙。心理障礙屬于亞健康狀態,通過心理咨詢和疏導就可以;而重大精神疾病則包括抑郁癥、焦慮障礙、精神分裂癥、癡呆癥等,必須通過專業的精神和心理治療解決。
在重大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癥雖然患病率低,但致殘率高,且有肇事、殺人傾向,最值得警惕;而抑郁癥患病率最高,從國際范圍看大約為7%;而焦慮障礙則包括創傷后抑郁障礙、廣泛性焦慮、驚恐障礙、社交焦慮障礙和恐懼癥,患病率皆在4%~6%之間。相比較而言,中國的精神疾病患病率與發達國家之間沒有明顯差別。
然而,一種如此重要且影響廣泛的疾病,長期以來對其的防范和治療,似乎更多成為了一種個人和家庭的責任,公共救助機制卻十分匱乏,由此導致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比較普遍的就是精神疾病患者在社會上不斷傷人犯罪,卻無法制止,更有甚者,還出現了許多父母不堪折磨殺害精神疾病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突然發病殺害家屬的人倫悲劇。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疾病司法鑒定科對1984年至1996年共13年間的1515例精神病刑事鑒定案進行分析后,得出結論:在接受刑事被告精神鑒定案的1515例中,患有精神疾病者1248例,約占82%。上述分析還發現,這些精神病人所實施的社會危害行為,以侵犯人身、侵犯財產和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等為主,共占94.1%。如果精神分裂癥實施社會危害行為,發生人身傷害事件的可能性將會在50%以上。
基于此,有專家警告說,中國很可能將面對一場猛烈的精神衛生風暴一不是在遙遠的未來,更可能比預想的要快得多。
精神疾病治療受困醫患供需失衡
盡管精神疾病已成為我國公共衛生和整個社會的一大問題,但由于我國大多數地方沒有把心理疾病納入醫保統籌基金支付范疇,患者往往由于經濟原因放棄治療,從而使心理疾病越來越嚴重地威脅著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因此,治療心理疾病的費用昂貴、得不到資助,正是目前我國精神衛生領域的最主要矛盾。
在一些精神病患者家庭,普遍面臨著救治無錢和管控無力的雙重困境。北京回龍觀精神病醫院一些病人家屬反映,當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如果住院治療,每年至少需要3萬元,即使采取“家庭病床”治療,每年也約需1.5萬元。由于絕大部分患者沒有醫保,面對高額治療費用,家屬大多無力承擔。長期關注精神疾病患者的天津社科院輿情研究所副所長陳月生介紹說,由于治療費用高昂,加之被病人幾年、甚至十幾年和幾十年的消耗,大多數家庭已一貧如洗,“中國大約1600萬的重癥精神病患者中,只有20%到醫院就醫,另外80%流散在社會,得不到有效的治療。”
另據了解,目前一般醫院的心理門診部收費是50~100元/小時,而自發組織的社會心理服務機構的收費大概在300元/小時左右。這昂貴的費用讓很多病人望而卻步。而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國精神科床位僅有約13.3萬張、在冊精神科醫師約1.64萬人。供需失衡的表象背后,反映出我國精神疾病治療機構的困境。
同時,作為患者康復治療主要力量的精神病專科醫院不僅設施設備老化、醫療條件差、床位短缺;而且由于待遇低、職業風險高,導致急需的醫護人員招不來、留不住,陷入舉步維艱的尷尬境地。和一般綜合性醫院相比,精神病專科醫院的收費項目很少,實行的是單病種付費管理,醫療收入相差很大,而財政補貼又十分有限。另外,精神病人家庭往往比較貧困,拖欠醫療費的事情不斷發生,致使醫院根本無力改善硬件設施和醫療條件。由于沒有足夠的經費,精神病專科醫院房屋老化,條件較差,更無力擴建,因而加劇了醫院床位短缺。
經測算,我國重癥精神病治療費用每年需80億元,目前國家投入不足10%;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精神疾病的治療費用往往由國家承擔。由于精神病人中有80%需要終身康復治療,這使許多患者家庭難以承受長期的規范化治療費用。
精神衛生治療呼喚納入醫保
雖然目前各地都成立了精神衛生領導小組,專項經費用于精神疾病,少數地區還把精神衛生的一部分納入醫保范圍,但許多專家都指出,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和監管僅靠親屬和本人遠遠不夠,救助問題依然是患者家屬反映最為強烈的。
專家建議,政府部門有必要將這一群體的救治納入國家公共衛生投資的視野。真正幫助精神疾病崽者,應將符合救助條件的精神病患者全部納入醫保,并降低醫保的自付比例。對家庭生活貧困的重性精神病患者,應實行免費救治或全額醫保,實現“病能有醫,瘋能有控,家能有安”。
今年兩會期間,精神衛生更是成為了委員們關注的焦點,他們著重指出:“現行保障制度不健全,是造成其就診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將精神衛生治療納入醫療保障制度確有相當的迫切性。
廣東省政協委員、暨南大學藥學院基因組藥物研究所主任孫晗笑教授指出,一個地區只把生理疾病納入醫保,不把心理疾病納入醫保,這是一個不完備的醫保,會阻斷救濟之門。一個和諧小康的社會,不能忽略“心理衛生”建設。應該將心理疾病納入醫保,給予心理疾病治療專項的資助,把“心病”治療費用納入醫保報銷范圍。
這么多人需要看心理醫生,但每小時幾百元的費用還是讓大多數人望而卻步。孫晗笑認為,這個收費標準與國際相比是比較低的,但對于廣大老百姓來說,心理治療與咨詢的收費還是相對較高,一般難以負擔,有問題忍忍算了,從而延誤了就診時間。他建議,國家應對服務項目進行篩選,制定技術操作規范,達到規范要求的服務可以獲取收費報酬。同時應該將正規醫療機構中的心理治療與咨詢納入醫保系統之中。這樣才能使行醫者和受醫者在經濟上獲得合理的保障。此外,中國目前縣級以下的心理衛生從業人員嚴重短缺,執業醫生準入也尚缺乏精神衛生的專業要求,這些都是精神衛生工作中存在的很大問題。
因此,重視精神疾病的社會影響,加大對精神和心理疾病的預防和干預,盡可能降低患病率,已成為我國應對和解決中國精神疾病高發危機的當務之急。
“心病”的解決之道
令人欣慰的是,將精神衛生納入醫保范圍已經在我國的一些地區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廣東省衛生廳在去年就明確:廣東省將出臺政策,統一規定將患有精神疾病并參加了醫療保險的人員在住院和門診治療的費用納入醫保統籌基金支付范圍,把精神病醫療費用納入醫保統籌基金的支付范圍;廣東省還提高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補助標準,農民精神病患者將享受新的政策優惠。
天津市也已經提出,貧困的精神病患者在醫療費報銷和住院門檻費等方面可享受優惠待遇。在此基礎上,一些特殊的貧困精神病患者還可以得到相應的生活及醫療補助。
來自北京有關部門的消息稱,為了解決人們的“心病”,北京市將逐漸在社區進行精神衛生管理。今后,不但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在社區進行康復治療,而且有心理困惑的普通居民也能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獲得心理咨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設立專人為居民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如果社區醫院缺乏專業人員,也允許外聘專業人員開展這項工作。
而來自勞動保障部門的態度是,國家基本醫療保障診療項目已經明確將各種醫療咨詢排除在外,目前我國基本醫保還只能做到“低水平,廣覆蓋”,報銷主要面向器質性的重大疾病,是“救命錢”。不過,據了解內情的醫保專家透露,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變化及醫保保障水平的提高,對醫保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保障應該有一個樂觀的預期,國家有關部門正在考慮對醫保診療項目進行整理,相關調研的范圍已涉及這一內容。
近年來,我國還大力開展了重性精神病人的管理工作。在醫改中,實施國家重大公共衛生專項,在全國200個區縣支持精神病醫院下基層,17.3萬名病人接受了免費病情評估,4.5萬名貧困高危險病人接受了免費門診治療,1萬余名病情突變病人接受了免費應急處置,7000余名貧困高危險病人接受了免費住院治療。目前在政策上,重性精神病人管理已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要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農村鄉鎮衛生院為病人建立健康檔案,派人定期訪視指導康復,全國已為90萬名重性精神病人建立了健康檔案。同時,衛生部要求直轄市和地市依托精神病醫院建設心理援助熱線電話,目前全國24個城市開通,對于疏導、緩解社會壓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在日前召開的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會議上,衛生部副部長尹力明確表示,今明兩年全國將改擴建550家精神專科醫院和綜合醫院精神科,提高對重性精神病人的救治能力,改善就醫環境,全面加強精神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工作。加強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農村鄉鎮衛生院建設,按照醫改的部署和要求,把重性精神病人管理納入到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做好登記和隨訪工作,與公安、民政等基層政府部門密切配合,分工負責,切實落實病人管理。會同有關部門研究解決重性精神病人醫療費用和精神專科醫院的經費保障問題。要研究建立社會支持和心理衛生服務體系,探索緩解人們的壓力和防范心理行為問題的辦法。
有理由相信,在全社會的關注與支持下,在國家相關部門的切實努力下,我國精神疾病多發的危機有望被逐漸解除,我國的精神衛生工作也將取得新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