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世界上國家的發展歷程,大致有如下四類:第一類,依靠資源;第二類,依靠產品,依靠制造業,現在我國正處于這樣一個地位;第二類,依靠資本;第四類,依靠知識。現在發達國家多半是屬于第三、四類,發展中國家多半屬于第一、二類。金融危機之前的格局,就是發達國家靠輸出金融產品,輸出高科技產品,從發展中國家賺了大量的錢,再用賺來的錢購買發展中國家的原料和產品,形成這樣一種格局。
我們賣給美國的是實實在在的用勞動力、用原材料制成的真金白銀的實體經濟,而美國賣給我們的是價格不確定的、有很大風險的虛擬經濟產品。通過這次金融危機我們可以看到虛擬經濟的金融產品價格大跌,造成了全世界的金融危機。這是因為它過度膨脹追求利潤造成的結果。而美國人總是想把這種事情嫁禍于我們,我在美國演講的時候,聽到一個議員在說,你們看從中國來的船都是滿當當的,去中國的船都是空蕩蕩的,可見這個貿易不平衡到了多么嚴重的地步。我說這不足為奇,為什么?因為我們賣給你的東西是服裝、玩具,鞋子等等低價值的產品,肯定要拿船來運。但是你們賣給我們的是金融產品和高科技產品,金融產品現在都是電腦、網絡做交易,高科技產品通過空運,所以當然去中國的船就是空蕩蕩的,你們不要把貿易問題政治化。但是反過來想一下,我們向美國出口這么多的實體經濟產品,消耗了我們的勞動力和大量的能源,我們最后賺的外匯很大一部分又反過去買了它的金融產品,我們現在的外匯儲備是2.5萬億美元,我們持有美國金融資產,就是1.25萬億,其中九千億是政府債券。金融危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就是要從運用知識和資本方面努力,不斷增加我們國家的實力和競爭能力,通過提高競爭力,在世界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要做到這樣,就要靠人才。可以說世界各國經濟實力的競爭,背后都是科技實力的競爭,科技實力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的競爭,人才實力競爭背后的關鍵是人才創新能力的競爭。所以一定要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我們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質,來培養創新型的人才,我們才能夠在世界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有人說在知識經濟時代有兩類國家,一類是頭腦國家,就是生產知識、輸出知識,一類是軀干國家,就是引進知識,運用知識。我們要實現偉大民族的復興一定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經濟可以保證今天,科技可以保證明天,只有教育可以保證后天,無論如何強調教育的重要性都不過分。
我們也承認,在短期內,依靠出口制造業產品的格局不可能改變。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現在面臨一個問題就是:由于金融危機,發達國家的需求減少了,所以我們的外貿遇到很大挑戰。我們去年實現8.7增長,但是分析它的構成可以發現,投資占8%,消費占4.3%,而外貿是-3.6%,去年我們整個外貿下降了13.9‰其中出口下降16%,進口下降11.2%,下降幅度很大。這種局面短時期不容易恢復,而且即使恢復我們也不能老是靠出口低端產品來發展外貿。提高出口的產品檔次、改善出口產品的結構,就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品牌的重要性。
現在從出口的角度看,大概有50%是加工貿易。訂單在外,市場也在外,實際上就賺了一點代辦的部分。有很多名牌產品實際是在中國制造。像盛州,世界上很多名牌的領帶都是在那里生產,我們自己國內生產的好的也就是280多塊錢,國外一般的領帶大概是588塊左右,這就是品牌的價值。所以我們說,要想提高外貿的檔次,改善外貿的結構,必須要努力打造品牌。如果不這樣做我們就改善不了十億件襯衫換一輛空客的局面。我們對品牌的意識要提高到這樣的高度:那就是在激烈的世界經濟競爭中,品牌建設關系到我們能不能夠占領比較大的“地盤”。我們今天談品牌問題,要從國家長遠的戰略、從國家今后的發展、從外貿的進一步改善的高度出發。
品牌有什么作用?大家知道,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的發展,大家對品牌也越來越重視。當然對于一些低價的產品,大家對品牌可能不太重視,但是對于比較高檔的消費品,大家就比較注意品牌。因為品牌本身體現了質量,你買這個品牌是因為你相信它的質量沒有問題。所以我們要打擊假冒偽劣產品,首先要打擊那些仿造名牌的假冒偽劣產品,因為它實際上容易把這些知名品牌的質量信譽破壞掉。
消費者之所以買品牌,第一就是因為他認為這些名牌的質量信得過。第二,往往一個品牌產品,它有自身的特色,這種特色就使得這個品牌形成了對消費者的吸引力。第三方面,品牌對于某些消費者來說,是一種地位的象征。這也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帶來的一種現象。品牌本身含的效果不是一般制造業可以做到的。所以我記得有一個企業家說,我做產品經營是一分一分的賺,做品牌經營是一毛一毛的賺,做資本經營是一塊一塊的賺,說明品牌經營比只做產品、不做品牌,收入要高很多。
培養名牌并不簡單,首先品牌是一種商譽的積累。維護產品的質量是形成品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如果你不能維護你產品的質量,哪怕出一點小事故,你這個牌子就可能倒閉;第二個是創新的積累、知識的積累。比如蘋果公司推出的iphone4,它確實有很多的創新,無論是從外觀上還是功能上都有創新,因為很多的功能不是消費者想到的,而它替消費者想到了;培養品牌還要靠傳播。傳播首先要求新聞媒體對品牌問題要有比較多的了解,要求媒體對所選擇的產品和品牌深刻了解,要對整個國家經濟形勢有深刻了解,對消費者的心理有深刻了解,否則做不好傳播工作。
總體來說,我今天有三個觀點:第一,我們一定要看到,品牌問題涉及到我們國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涉及到外貿檔次的提高,涉及到我們在國際競爭中能否占有一席之地;第二就是,品牌的概念對于消費者來說具有許多因素,第三是,培養品牌,既要靠商譽、質量,也要靠創新,最后還要靠媒體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