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對目前中國企業的大量分析和研究,我們發現,困擾中國企業發展的高發病癥主要有四種:一是銷售不暢、利潤遞減;二是人力缺失、人心渙散;三是機構臃腫、效率低下;四是戰略不明、決策失誤。其中,尤其是決策誤區,一直困擾著公司組織的健康。
決策誤區
常見的決策誤區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追求絕對正確,一種是意見完全一致。
追求絕對正確。有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下不了決心,甚至像買一件衣服、一雙鞋這樣的小事都拿不定主意,究其原因就是害怕決策有什么不當的地方。
其實,一個人不可能永遠正確。即使你犯了什么錯誤,如果能及時更正,不使錯誤繼續發展下去,一般不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無論什么時候,只要你發現自己的決定錯了,就要立刻下令停止,重新修改,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當你拒絕承認自己的錯誤時,通常都會把事情弄得更糟。承認你錯了并不等于承認你愚蠢,可是,當你明知自己錯了而又不想改變主意,頑固地堅持自己的錯誤,將錯誤進行到底,就是愚不可及了。
意見完全一致。高見不是眾人之見,不需要意見完全一致。
重大決策最需要的是高瞻遠矚。當IBM等大公司開始宣揚雇員終身制的時候,韋爾奇卻在大刀闊斧的精簡機構、裁減人員,很多人對韋爾奇的決斷不理解。韋爾奇卻這樣認為:“在通用,我不能保證每個人都能終身就業,但能保證讓他們獲得終身的就業能力。”通用變成了赫赫有名的“經理人搖籃”、“商界的西點軍校”,培養出很多的商界名人。
在這個越來越充滿競爭的世界,無論是多么偉大的公司,要想基業長青,就要不斷適應變化的游戲規則,并且在市場競爭中獲勝。
對的意見好辦事,而不是意見一致才好辦事。
所以,明白了決策中存在的一些誤區,那么,在我們做決策的時候就會有所避免。雖然,做一個英明的決策,不是一件易事,但也不是天馬行空,難以把控。決策是什么呢,是一門權衡利弊的藝術,只要把握了決策制定的基本原則,你就可以大大減小失策的可能性。
決策制定原則
那么,都有哪些因素影響決策制定呢?有三個,優質、高利、快速,這三個因素叫決策因子。優質,就是品質特別出色;高利,利潤特別高;快速,市場擴張速度特別快。如果要想質量好,發展速度快,那就要價格低。如果還要利潤好的話,就不可能同時都滿足。所以,在一個時段里,你只能選擇其中兩個。
作為企業,初級階段,中級階段,高級階段,分別注重選擇什么?初級階段,速度將會非常重要;中級階段,速度和質量會很注重;最后,關注速度和高質,這就到了品牌發展階段。
在美國,有一些小店特別明白這個道理。比如一個復印店,他的門上就貼著:“三者任選其二,低價,快速,優質。如果要求低價又快速,那么,請放棄高質;如果要求高質和快速,請多付錢;如果要求低價和優質,請等待空閑時間復印。”
兩利相衡權其重、兩害相衡權其輕。有一次,一個朋友遇到個難題:想為企業找個高管,有兩個人選,很難決策。
第一位,有雄才大略,頭腦靈活,決斷力很強,但是個性也很強,經常會和同事發生矛盾,所以,別人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工作}另外一位,人緣好,持久力強,但是決斷力不好,主見不夠突出,缺乏創造性。
從整個公司的經營現狀來看,我認為,第二個是最佳選擇。他雖然缺乏雄才大略,但執行力比較強,而且別人愿意和他在一起工作,這樣,共同協作中,大家就會保持干勁兒。
朋友說,那他決策不果斷,在經營上會有問題。
我說,你具備決策力,可以和他互補。
這就是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比利,取大;比害,取小。
決策錯了,歷史也就變了。歷史上還有些決策,錯誤的判斷了利和害,在讓人惋惜的同時,當然也鑄就了新的歷史。
查理·布朗自1979年起擔任ATT公司董事長,曾面臨一個決策,讓他感到進退兩難。ATT繁榮發展了近一個世紀,可能當時絕大部分美國人只知道這一家電話公司,這足以說明它在行業里的影響力。后來,美國國會和聯邦通訊委員會不希望ATT的長期壟斷,希望其他公司也能較為輕松地參與該行業的競爭。司法部則以反壟斷為由起訴它,真正目的是要分解ATT。
分解勢在必行,于是,布朗在i982年宣布了一項過去根本無法想象的決定:ATT將于1984年1月1日自行拆分。公司將保留設備制造部門西電公司(WesternElectric)以及貝爾實驗室(Bell Labs,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研究機構發明了真空管、晶體管和激光)。此外,ATT還將保留最賺錢的業務一長途電話。
而母貝爾則把她的“孩子”拆分出去,成立七家本地電話公司,為美國絕大部分地區提供電話服務。人們曾普遍認為,布朗會采取完全相反的做法,即保留絕大部分“孩子”,同時放棄西電公司。
布朗沒有料到,消費者會僅僅為了節省每分鐘幾分錢的話費,就輕易地拋棄ATT受人信任的品牌價值。消費者可以這樣做,而且他們也的確這樣做了。這個教訓很慘痛,充分顯示了美國消費者的變化無常。事實證明,模仿推出長途電話業務是件輕而易舉的事,但做本地電話業務卻很難。
在其位主斷不在其位主謀。在其位主其斷,不在其位主共謀,該你決策你就決策,不該你決策就不能替別人拍板,你只能夠提供參考意見。所以,有的時候經理人很痛苦,就是因為沒有遵循這條原則,總替老板做決斷。
不在其位時你最多主其謀,因為你不分擔風險,而是由別人來承擔風險。
資源貴匹配,能力貴適應。華為在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永不進入信息產業,所以,當別人在信息產業爭的頭破血流的時候,它成為最大的供應商。
決策重在目標與資源的匹配。這里提出錯位的說法,市場定位的時候本質是錯位的,比如汽車行業,他們各占優勢,有些在造型美觀度方面占有優勢,有些則在價格上占有優勢……
做決策,一定要有相應的資源。很多投資公司會堅持“三投、三不投”,如果贏利增長不在30%,不投;如果不在一個行業里做到數一數二,不投;如果沒有合適的經理人,不投。
如果有一個50億資金的項目,但是找不到會經營這50億的經理人。這樣也會導致資源不匹配。
沃爾瑪公司創始人薩姆·沃爾頓堅持要賣給消費者物美價廉的商品,并且這一初衷從未改變。他不迷信技術,是個腳踏實地的生意人。但在1983年,他卻對一項需要投資2400萬美元的航空技術動心了。
這項技術是要建立一個私人的衛星網絡。而這個衛星網絡可以給沃爾瑪帶來什么樣的收益呢?沃爾頓一直堅持親自走訪公司的每一家商店,但是,隨著沃爾瑪帝國的不斷壯大,新開店的數目越來越多,他已經不可能再這樣做。那怎么辦呢?有了衛星傳播,沃爾瑪就可以通過衛星傳播,讓每一個店里的員工都聽到他的演講,既可以傳達政策,還可以凝聚人心。
私人衛星網絡,讓沃爾瑪擁有了強大的信息競爭優勢。公司的銷售額從84億美元逐漸增加到上千億美元,創下了前所未有的記錄。
時間變量就是決策質量。很多情況下,時間變量就是決策質量。時間遲了或者早了都不行,古往今來,很多英雄失敗于此。我們看到,最早進入互聯網的那批人,很多都失敗了。進入互聯網是沒錯的,但是時間早了,決策就失敗了。有些行業進入晚了,同樣很難運作。比如像家電一類的行業,現在如果進入手機業,即使增加投資也很難保證良好運行。
美國硅谷流行一句話:“時間是魔鬼,速度是上帝”。硅谷有一家康樂周邊設備公司,創業第四年的營收即沖到十億美元,成為有史以來成長最快的公司之一。該公司董事長西羅得說明了捷足先登的道理:第一人予取予求,第二人仍有零頭可賺,第三人勉強保本,第四人一定賠錢。
沒有速度,很難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發展。許多沙場征戰的精英,都有因為晚一步進入市場而被動挨打的痛苦回憶。
贏在速度。戴爾說:“用十億分之一秒的時間予以慶賀,隨后便開始新的工作。”這就是說當公司取得成功,只用不到1分鐘來慶賀,隨后要迅速用幾個小時來進行分析、總結成敗經驗。
那么,速度學誰?紅色法拉利賽車。正如法拉利的創始人法拉利,一個富于冒險、銳意進取的速度人物,從1919年的車手到1920年的跑車設計手,再到1929年雄心勃勃創辦法拉利公司,他一路狂奔,超過了世界上絕大多數人,法拉利賽車成為了一種生活和身份的象征。
總結起來講,只要把握好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也就能夠保證制定的決策可行。但是,有些時候,某些決策的制定,不是靠理性的推斷,而是依據領導的第六感。當然,第六感不是憑空臆想,而是一種以往經驗的映射。
決策的第六感
不少優秀領導人往往保持著一種極高靈敏度的嗅覺,有的時候可以憑借第六感發現重要的蛛絲馬跡。
一個餐廳的老板,有一次走進自己的店里,他忽然覺察到了什么,然后問一個員工:“告訴我,出了什么事?”
原來剛剛這家餐廳發生了中毒事件,防疫站和電視臺記者來過了。員工們還在考慮如何向老板報告,結果老板就覺察到了。
同樣,在英國,有個家喻戶曉的品牌,叫virgin(維珍)。“virgin”這個詞,中文意思是“處女”,品牌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選擇的這個詞,往往給品牌初次接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個品牌的成長畢竟不是一帆風順的,布蘭森的第六感在關鍵時刻挽救了自己的公司。20世紀70年代初,就在布蘭森創辦第一家郵購公司virgin后,英國爆發了郵政工人大罷工。布蘭森被迫將公司轉為以經營唱片為主的折扣零售商店。
哪些唱片好賣呢?布蘭森敏銳地察覺到,平民化音樂不再是引領的潮流,于是他大量訂購橙夢、平克·弗洛伊德、創世紀、Yes等風格嚴肅的前衛迷幻搖滾樂隊的唱片。維珍唱片公司在此基礎上創立。
后來,他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遇見了麥克·歐德菲爾德。當時的麥克-歐德菲爾德只是一個伴奏吉他手,布蘭森的直覺告訴他,此人必定會成為一個天才藝術家。于是,布蘭森先人一步,與麥克·歐德菲爾德簽下了合約,當年就出版了第一張專輯《管鐘》。
1000萬張的全球銷量,不僅讓這位伴奏吉他手紅遍了世界,也讓布蘭森的唱片公司吸引到了更多的明星和樂隊。
其實,就是有這樣的一個第六感在影響著決策。
綜合上面所談到的,不管是遵循基本原則也好,還是依據第六感也好,決策都需要是科學的、可行的。做到這一點,同樣需要一個特定的流程。
重大決策的三步流程
一個好的決策,猶如排球場上一記漂亮的扣球。而每一次精彩絕倫的扣球,都會贏得滿場喝彩。
與頻頻喝彩相對的,是頻頻的嘆息。球扣偏了,出界了,觀眾無不惋惜連連。為什么球扣得不漂亮?很多時候,問題出在傳球手上:一傳,不到位;二傳,還是不到位。主攻手想扣出漂亮的球就很難了。
一個好的扣球,一定是一傳、二傳到位,攻手臨陣不亂,找準點位,扣下去。好的決策,也是如此,有三個點位,找準了,一步一步扣下去。
第一步,資訊到位。信息是決策的基本要素。領導人通過各種信息,了解環境的變化和決策對象的特征,從而做出決策。
決策信息不充分,往往是領導決策失敗的首要問題。比如,兩次石油危機,油價大幅漲價。日本汽車公司立即制定了節油型汽車的決策,而美國汽車沒有捕捉到這一關鍵信息,沒有更改大型轎車生產的決策,在1979年的汽車市場上輸給了日本的節油型汽車。
第二步,咨詢到位。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普通人遇到不懂的時候,尚且被教導要多問多聽,領導人不懂了,也要不恥下問。這就是咨詢到位。
很多領導都在提“民主決策”,但是真正做到民主決策的卻不多。原因很簡單,領導把持著決策大權,占有的信息量多,能夠站在全局的高度,能夠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思考問題,并且還有豐富的決策經驗。所以,有時候,領導一人拍板也在情理之中。
有了充足的信息還不夠,決策者在這個時候還要集思廣益。在做決策的時候,要聽到不同的聲音。
在美國,要頒布一個解決問題的政策,必須有兩個以上的方案備選。例如,伊拉克問題怎么解決,方案1:出兵解決,方案2:不出兵解決。那么,出兵解決得到的后果是什么,要論證,不出兵的代價和后果是什么,也要論證。只有這些不同的意見都充分之后,領導人才可以做決定。
第三步,決斷到位。一般來講,多謀獨斷是一個基本的原則,即真正決斷的時候要獨立。
很多領導人在面對重大決策的時候,一般都會冷靜下來,自己做一個果斷分析。前面兩個步驟,都是在搜集大多數人的意見。大多數的意見要聽,但是不能盲從。高見往往不是大眾之見,超乎尋常才是最英明的決策。一個平庸的決策,往往是大家都認識到了該怎么做,不算做高明。
瓊斯問韋爾奇:“你和我一起坐在公司的一架飛機上,結果飛機失事了。該由誰來出任公司董事長?”韋爾奇說,努力爬出飛機殘骸。
隨后,瓊斯又問韋爾奇幾個關于通用未來的問題,韋爾奇回答之后,瓊斯心里就有譜了,接任他的就是韋爾奇。雖然這個急躁、鹵莽,還有點口吃的年輕人,并不是通用高層相中的領導人。
通用后面的發展,證明了瓊斯選擇接班人的這個決斷是正確的。1982年,瓊斯在哈佛商學院授課時道出了秘密:“挑選繼承人的首要原則是,千萬不要尋找和你一樣的人,另一條是,你最好留心觀察一下將來的局勢……(并且)找出能夠適應那個環境的人,而不是讓繼承人適應你所處的環境。”
有了瓊斯的決斷,韋爾奇才能創造輝煌。
決斷,是最顯領導決策水平的環節。一國兩制,大家都很擔心這個決策,不知道是否具有可行性。小平說,就這么定了。事實證明,這是最適合國情的政策。現在香港回來十幾年了,大家也深深地體會到這個決策的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