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中國有了沈陽、上海2個證券交易場所,2個市場交易的品種雖然不同,但都屬證券范疇。沈陽交易的證券品種是企業債券,上海交易的證券品種是企業股票。為相互交流經驗,沈陽市信托投資公司全巨山副總經理帶隊于1986年10月10日到靜安營業部和飛樂公司去考察取經。這種謙虛的行動使得上海方面有些不好意思。雙方見面后,互相介紹了各自的業務并交流了經驗。1987年以后,沈陽市信托投資公司也開展了金杯、遼物資的股票交易;上海靜安營業部也開展了國庫券的債券交易。中國一南一北的證券交易市場相互交流起到了實際效果。
上海開展國庫券交易還有其它原因。國庫券當時利息高達15%到22%,但是當時國家發行國庫券都是從個人工資中直接扣掉,這種強行攤派的做法使人們產生逆反心理,很反感。再加上國庫券無法流通,人們需要用錢時一籌莫展,搞得當時國庫券信譽一落千丈,發行遇到很大阻力。
此外的原因是:1806號開業后,只有飛樂和延中2個股票交易,而且買多賣少,有行無市。靜安營業部陷入死氣沉沉要關門倒閉的地步。
面對國庫券發行遇到的尷尬和靜安營業部的有行無市,黃貴顯、胡瑞荃他們打報告要求代理發行國庫券并讓其上市流通。一來可以增加靜安營業部的證券交易量;二來可以解決國庫券發行流通的尷尬。1987年10月,黃貴顯在有關方面舉辦的股份制聯誼會上提出“代理發行國庫券并讓其上市流通”的建議,1987年10月26日,文匯報記者應延安為此寫了一篇內參(135期),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陳慕華看后批示:國庫券只有上市流通,才能提高信譽,建議中國人民銀行有關部門研究這個問題。
上海市財政局的領導認為靜安營業部代理發行國庫券并讓其上市流通這樣做膽子太大,在黃貴顯的保證下,最后還是從上海3億元的國庫券額度中撥出3000萬元試試發行,結果很快就銷售一空。這樣不僅解決了國庫券發行的尷尬,而且國庫券流通后人們認購國庫券的熱情提高,靜安營業部也搞活了。
1988年2月,國務院批準國庫券可以上市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