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講解】
記敘文的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觀點或感情傾向,暗示記敘文的主旨,起到揭示文章主旨和貫串全文的線索作用。那么如何理解記敘文題目的含義和作用呢?
一、題目的含義
解釋記敘文題目的含義可分四步走:第一步,理解題目的本義。題目的本義一般指其字典義或常用義。第二步,明確題目的語境義。要明確題目的語境義必須找到相關的關鍵句。第三步,探究題目的中心義。題目除了有它的表層意思之外,還有更深層的含義,即它的比喻義和象征義。題目的比喻義和象征義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記敘文閱讀題的設置,不論是有關內容的,還是有關結構的,或者是有關表現手法的,都是從彰顯記敘文主旨的依據和手段的角度提出問題,我們在答題前首先要對該文所表達的主旨進行推敲,然后在此基礎上順藤摸瓜,也就會對題目的比喻義或象征義(即中心義)有更加明確的把握。第四步,提煉整合答案。從題目在文中的語境義、中心義中提煉答案,用記敘文中的點題句、中心句、主旨句、結論句進一步印證題目的含義,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之后,按照要求,錘煉語言,整合答案,在答案表述上要注意與題干和原文保持一致。
二、題目的作用
1.為什么設這個題目。
解答這類題可分四步走:第一步,明確題目的字面義。題目有時就是一個名詞概念或者一個形象的短語,理解其表層含義是深入挖掘其中心義的前提。題目的字面義就是題目中每個詞語含義的組合。第二步,分析記敘文的結構,考慮其謀篇布局的匠心所在。題目常常與記敘文的選材安排有關,有的就是記敘文的行文思路——線索。第三步,概括記敘文的內容。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內容,從而歸納概括文章的寫作內容,因為題目常常就是記敘文內容的濃縮。第四步,挖掘題目的中心義。設這個題目的原因,一定與記敘文的中心有關,因為記敘文的題目是不會游離于記敘文的中心之外的。理解題目的中心義,要善于透過表象,找到記敘文帶有結論性或議論抒情性的語句,發掘出人物和事件所蘊涵的哲理美,當然,有的題目本身就有點題的作用。
2.題目和內容的關系。
分析記敘文題目與內容的關系,屬于整體概括題。解答這類題也可分四步走:第一步,篩選信息。根據題目的要求,把題目在文本中隱含的信息一一找出來,找出題目和記敘文內容的關系,這和理思路的方法一致。第二步,提煉觀點。分析篩選句子,概括作者在文中隱含的觀點,分析題目和文中作者的關系。多數文章中作者的觀點常常是層層遞進,或一實一虛兩層含義巧妙融合在一起。我們在提煉分析時,一定要深入思考,不能僅停留在題目含義的表層。第三步,歸納中心。好的題目,往往具有雙重的提示作用,既能高度概括記敘文的基本內容、又能顯示或突出記敘文的主旨,因此記敘文的題目通常與記敘文的主旨有很大的關系。第四步,探究效果。題目與文章的中心有著緊密的關系,題目能夠提示文章的寫作內容,還能夠突出、深化文章的中心。
3.更換題目好不好。
“這樣改好不好?為什么?”這類題的解答要注意答題的嚴謹性,一般從確認、語言鑒賞、中心探究、比較閱讀四個層面解答。第一步,確認回答題干。回答用語用“好”或“不好”“行”或“不行”。第二步,分析語言特點及風格。語言特點,如準確、簡練、生動、形象等;語言風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簡明、含蓄、深沉等。第三步,聯系記敘文中心。采用抽出關鍵詞句的方法獲得信息,找那些能集中體現作者寫作意圖和記敘文主旨的語句,含義較深、富含哲理的句子等,看中心與題目的關系,如緊扣中心、點明中心、深化中心、形象地表現中心等。第四步,比較置換題目的優劣點。比較時主要從語言特點、技巧、風格、與中心的聯系緊密與否、結構的安排合理與否方面回答。當然,回答時不一定面面俱到。
【即學即練】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尊敬的主席先生,我有一個請求……請求您取消……取消這次宴會。”
1979年12月8日,本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仁愛傳教修女會德蘭會長飛抵挪威首都奧斯陸。〔A〕諾貝爾和平獎評委會主席薩涅斯親臨機場迎接,并高興地向德蘭宣布國王將在典禮宴會上接見她。
德蘭一震:“宴會?”
“是領獎典禮后舉行的盛大宴會,135名貴賓應邀參加,有國王、總統、總理、政要、名流。”薩涅斯如數家珍。
德蘭沉思片刻:“這次宴會得花多少錢?”
“7000美元。”薩涅斯不以為然。
“什么?7000美元!”德蘭睜大眼睛,目光里露出無限的惋惜。她鼓起勇氣,試探著說出了開篇的那段話。
“取消典禮宴會?”主席十分驚詫,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從1901年設立諾貝爾和平獎以來,第一次有人請求取消典禮宴會。
“是的,我請求主席先生取消這次宴會,把省下來的錢交給我去救助那些饑寒交迫的窮人。”德蘭激動了,聲音有些顫抖,“要知道,這7000美元足夠3000名印度乞丐飽餐一天啊!”
德蘭不敢再看薩涅斯,她低下頭緊張地等待這個大人物的判決。
薩涅斯舉目打量面前這個老修女。她一生為窮人服務,過度的操勞和奔波,使她那干癟的身軀已經佝僂,深深的皺紋像刀子刻遍她那慈祥的臉,記錄了她維護窮人權益的艱辛。〔B〕在寒風中她顯得那樣單薄,弱不禁風。那雙裸露一生的光腳板已被風寒扭曲,腳趾完全變形,可她從不舍得為自己買一雙襪子……
是她沒錢嗎?不!她創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已有4億美元資產,可她的臥室卻沒一件現代家電。除了電燈,只有一部實在不能缺少的電話。〔C〕她沒有辦公室,即使是尊貴的客人也只能在走廊里接待。
薩涅斯低下頭,緊緊咬著嘴唇。
德蘭有些歉意:“主席先生,我的請求是不是讓您為難了?”
“不,不!”主席仰起臉,熱淚滿面,他向德蘭深深地鞠了一躬,“我親愛的會長,您的請求深深地感動了我,感動了世界,我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窮人和善良人謝謝您了。”
一個感動世界的請求之后,便是一個震撼世界的行動。
19萬美元的獎金她一分不留地全部捐給印度麻風病基金會,7000美元捐給了窮人,就連那塊至高榮譽的和平獎章也讓她賣了捐給了窮人。
1997年,當她離開這個世界時,除了兩件換洗的粗布衣服和一雙舊涼鞋,一無所有。
(選自《人民文摘》2007年第10期,有改動)
1.給選文加個恰當的標題。
2.閱讀全文,說說作者為何將德蘭的話放在文首。
3.將“即使來參加這樣的世界級盛會,身上穿的仍是那件伴她出入貧民窟的粗布衣服”一句,還原到選文〔A〕〔B〕〔C〕三處中最恰當的一處。
4.選文第十自然段和第十三自然段都寫了“低下頭”,請你揣摩一下,修女德蘭和主席薩涅斯低下頭各自在想什么?
參考答案
《理解記敘文題目的含義和作用》
即學即練:
1.一個感動世界的請求。2.把德蘭的話提前,放在文章開頭,意在突出德蘭的請求意義特殊,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3.〔B〕處。4.德蘭“低下頭”是擔心自己的請求是否得當,能否得到主席先生的批準。主席先生“低下頭”是思考取消宴會是否合適,但最終受德蘭精神的感動慎重作出了取消宴會這一驚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