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農業的發展是形成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農業經濟的重要路徑。2006年農業部在《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業品牌化工作的意見》中強調,推進農業品牌化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手段,是優化農業結構的有效途徑,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競爭力的迫切要求,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因此。品牌農業發展的過程,就是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產業基礎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過程。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大力發展品牌農業,支持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示范企業和示范項目,扶持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按照中央對福建發展品牌農業的總體要求,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福建省農產品質量水平和競爭力為核心,以龍頭企業為主體,以特色產業基地為基礎,發揮特色產業優勢,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積極打造農業品牌,以品牌促規模、以品牌拓市場,促進福建省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為發展海峽西岸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有力支撐。海西農業迎來新的發展契機。抓龍頭培育品牌主體
建設品牌農業,需要建立各種形式的農業產業化組織,依靠其擁有品牌農產品的優勢,通過基地、訂單、股份合作等途徑,以利益為紐帶,以品牌為載體,將分散的千家萬戶聯合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形成品牌農產品群體,作為農產品品牌戰略的組織依托。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業行業協會是品牌農業發展的主體。要培育、扶持有較強開發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的龍頭企業,圍繞優勢產業,通過“龍頭”組織帶動模式,通過創新農業科技,提高加工的深度和精度,把分散的資源通過市場買賣、契約、緊密組織等形式有效整合起來,圍繞一項產業或產品,以龍頭組織對品牌塑造和開發為核心,積極推行標準化統一管理,輻射帶動基地和周邊農戶,帶動農產品品牌發展。
抓基地 夯實品牌基礎
要抓好品牌農業的生產基地建設,把創建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科技示范場、出口農產品基地與推進農業品牌化有機結合起來。要大力發展與主導產業培育相結合、基地產品經濟效益好、對從業農戶收入貢獻高的規模化生產基地。要提高基地生產者標準化生產意識,嚴格按照相關標準進行實際生產和管理,基地農業生產環境、生產投入品、產品質量都要做到有標可依、有標必依。要提高基地生產的科技創新,加強新品種引進培育,提高產品開發能力,以新產品、特色產品、精深加工產品保持品牌的生機和活力。廣泛運用生物工程技術、現代先進種養技術、加工技術和信息技術等,發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品牌產品,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抓認證 提高品牌質量
要把建設品牌農業和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緊密結合起來。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地理保護標志(三品一標)的認證,加強農產品質量控制,實現品牌標準化管理。質量是農產品的生命線,是農產品創品牌的根本。在建設品牌農業過程中,按標準組織生產管理,是提高農產品質量,保證農產品安全最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是打造品牌的基石。必須大力推行農產品的標準化工作,突出抓好農業質量標準體系、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體系和農業標準化技術推廣三大體系建設,做到質量有標準,生產有規程,產品有標志,市場有監測。把質量管理和標志管理貫穿始終,嚴格按照生產操作規程,認真做好農業環境質量監測、產品質量監測,規范產前、產中、產后的配套生產技術標準,制訂嚴格的產品質量標準,穩定農產品的內在品質。對申報三品一標認證的單位,重點做好服務,提供生產指導,協助開展產地認證和產品認證申報工作。對獲得“三品一標”認證的單位,按其認證費用的50%-100%予獎勵。
抓監管 樹立品牌形象
通過標準化的手段來規范從種子到加工、包裝的全過程,建立一套與名牌產品相適應的質量管理制度和辦法,生產出產品外觀統一、內質符合要求的優質農產品。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內同行領先水平的標準,廣泛引進、推廣國際通用的危害分析與關鍵點控制技術(HACCP)和良好的管理規范(GMP),鼓勵企業進行ISO14000(環境質量認證)以及HACCP(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以及相關出口國家和地區需要的體系認證。建立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加強對農產品全過程的監管,推行農產品市場準人制度,確保品牌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強品牌標志使用權、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和監督管理,營造良好的市場秩序。加強農業部門與工商、質監等部門的協調,共享有關信息,制訂聯合行動方案,積極開展多部門、跨區域的聯合打假活動,加大對假冒品牌的打擊力度,堅決抵制各種盜用名牌等違法活動。
抓機制 優化發展環境
要把農業品牌建設列入年度工作考核內容,確定專門部門和人員,落實責任,重點研究和解決農產品創品牌中的問題,并通過產業政策、稅收政策、金融等政策,加強農產品品牌的培育。按照WTO“綠箱”政策,政府可以為品牌提供宣傳和策劃的支持,還可以對獲得國家級和省級的農業名牌產品,分別給予一定的獎勵,并經常性進行宣傳。要加強對品牌農業的政策研究,加快完善有關農業品牌的立法和規則,充分調動企業和生產經營者創建農產品品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農業龍頭企業服務機構,對農產品品牌建設進行輔導,幫助進行品牌策劃,實施有效的品牌戰略,為品牌農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撐和服務支持。對龍頭企業進行創建品牌和做強做大品牌的予以扶持。安排專項資金對省級農業標準化基地予以重點扶持。每年開展評選有突出貢獻的品牌農業種植和營銷(加工)企業(大戶)活動。
抓整合 提升品牌價值
品牌發展的最終結果就是整合,在農產品創牌中,要避免品牌規模偏小和過于分散的傾向。只有整合才能把農產品品牌做大、做強,才能攥緊拳頭,形成合力,產生較強的競爭優勢。只有整合才能把有限的資源盤活,節約成本,突顯地方特色。要根據我省各地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狀況,制定全省農產品品牌發展戰略,選準一批影響大、對相關產業帶動力強的農業支柱產業,特別是對品質好、規模大、有市場、有效益的產品,要按照規范化、科學化、持續化建設的原則,根據不同條件,著力培育成知名品牌,形成省級品牌、區域品牌、行業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多層次品牌戰略體系,培育一批國內和國際知名的農業品牌。針對當前品牌“多、雜、散、小”的問題,突出主導產業和產品特色,加強品牌評選的有序引導,積極推廣市場化手段整合品牌的做法,凸顯品牌知名度。鼓勵有關地方開展原產地保護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世界文化遺產、證明商標等申報,形成一批產品優良、內涵獨特的地方品牌。
(作者系福建省農業廳副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