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專輯重點推出的四位著名青年作家,分別是鐘求是、薛舒、塞壬、李曉君。如果畫一張地圖,將這四位分別置之于某個點上,我們會發現他們都生活在長江以南,類屬于南方作家。毫無疑問,也均屬于南方的寫作。對于地域化寫作,我們早已耳熟能詳,作家們也似乎都在有意無意地給自己的寫作空間定制一個固定的點,類似于福克納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從作家的內在情感而言,每個人內心都渴望一個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通過這個虛擬的或實在的故鄉,許多作家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尋根探索之旅,最終找到方向。本刊這期專輯所邀的四位作家,他們多少也有著同樣的特點。從薛舒的上海郊縣劉灣鎮,塞壬的繁華東莞長安鎮,鐘求是的江南縣市以及李曉君筆下憂郁的江西故土,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南方是片充滿幻想與感傷的土地,解構它們的氣息,我們會發現充滿了濃重的憂郁,和北方作家相比,他們有著鮮明而獨特的異質特征。我喜歡南方的寫作,因為他們有著內斂的精神和含蓄的溫情以及決絕的力量。靈韻川流而富有生氣。
鐘求是和薛舒是職業的小說家,而塞壬和李曉君則以散文見長,文風不可復制。“沒有影子的東西沒有力量活下去”,波蘭偉大的作家切斯瓦夫·米沃什曾這樣說過。我更愿意把“影子”視為自己的立場、靈魂與理解力。如果沒有這些東西支撐,你無法理解塞壬這些年在經濟發達、信仰淪喪的廣東那種“下落不明的生活”環境下的寫作精神,我視這些為一個優秀作家所該擁有的良好本質。更重要的,他們都是在場主義者。在本期專輯中,鐘求是的反思的精神,李曉君筆下憂郁的南方氣息以及薛舒“萬花筒”一般精巧、圓熟的筆調,都給我留下了深刻而難忘的印象。
——鄭小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