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被人們稱作信息爆炸的時代。在這個信息傳播速度如此迅捷的時代,作為電視新聞媒體,如何發揮優勢、揚長避短、提高競爭力?毋庸置疑,深度報道是電視新聞媒體的一個重頭戲。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是電視新聞走向成熟的標志,是電視新聞魅力的具體體現,更是觀眾日益提升的收視心理、審美情趣的需要。
《新聞學大詞典》里對深度報道做出了這樣的解釋:“深度報道是一種運用解釋、分析、預測等方式,從歷史淵源、因果關系、矛盾演變、影響作用、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報道的形式?!边@說明深度報道已經不再滿足向受眾傳達事實本身,而是對新聞進行深刻剖析,并由此揭示事情的發展趨勢、后果和本質。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相對于新聞事件的一般動態性報道而言,是對新聞事實做深層次剖析的報道。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是憑借畫面和聲音,形象地對重大的新聞事件、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有典型意義的社會現象做有背景介紹、有分析解釋、有歸納預測的新聞報道形式。做好電視新聞深度報道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 抓好選題是關鍵
首先,新聞深度報道是關于重大新聞事件、影響深遠的社會現象的深入報道。對于一般的不具有影響的新聞事件,尤其是偶發性事件,新聞做得再長也不能算作深度報道。其次,有思想深度是深度報道的必要條件,但光有思想深度而缺少對新聞要素和事件意義等方面的深度開掘也不能稱為深度報道。一般說來,深度報道的題材應具有這樣的特點:〈一〉具有重大影響或典型意義;〈二〉貼近群眾,是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三〉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深度報道的選題,應該源于動態消息,也就是說,不應失去新聞性。除了與大政方針有關的內容外,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人民群眾工作生活所面臨的困難、困惑,諸如城市交通、環境污染、住房困難、下崗再就業、產品質量等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更容易引人關注。在選題時要遵循以下幾個標準:
首先,抓住“熱”,就是把選題的目光投向社會熱點,真正起到傳遞百姓心聲之功效。其次,抓住“新”,就是選題要有新意,既要敢選前瞻性的問題,又要敢做別人做過的文章。再次,抓住“難”,就是在社會公認的難點問題上做文章。同時還要抓住“疑”,就是要選擇社會疑點作為報道和評論的對象。因此記者要把好選題關,要高瞻遠矚,嚴格按照新聞價值的標準來篩選題材,只有這樣才能使深度報道收到較好的效果。
二、練好采訪基本功
電視熒屏是一個功能強大的放大鏡,它像一個舞臺,可以充分展示一個合格記者的能力和魅力,也可以一覽無余地暴露你的缺陷和不足。深度報道的題材,多是事實比較復雜、問題成因多的新聞事件,因此,記者必須通過細致入微的采訪,進行大量的新聞調查,從而把握新聞事實。記者不能偏聽偏信,不能以偏概全。記者不但要善于動口動筆,更要善于動腿動腦,要對新聞事件進行理性的分析、多側面的現場展示,引發觀眾連綿的反思和情感的追隨,把觀眾從具體事件引向廣闊的社會空間,因此說,采訪有深淺之分,有高低之分,不同素養的記者要注重練采訪基本功。我們要學習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工作作風和敬業精神,苦練采訪基本功,做到扎實、深入、理性。只有這樣,才能做好新聞的深度報道。
三、要有思辨性
深度報道作為一種特殊的新聞報道形式,與動態新聞相比,加強了報道深度,更多地注入了報道者的理性思考,它是記者在分析新聞事實的基礎上,通過評述結合的方式,交待背景,提出問題,揭示趨勢的一種文體。其中思辨性是其重要特征。面對紛繁復雜、盤根錯節的社會問題和矛盾,可以選擇的新聞報道題材十分龐雜,關鍵在于題材的切入點是否到位。一個好的切入點往往能找到問題的切入口,為深度報道的深入挖掘提供首要的條件??陀^事物的不可預測性、多變性和突發性,要求記者必須具備即時應變能力和機智的反應能力。尤其要準確捕捉事物的細節。細節往往最具說服力,能很好地反映出問題的實質,它也代表著記者觀察事物,審視、思考問題的能力。深度報道要挖掘得深,細致的觀察和敏銳的思考是相伴相生的,它需要具有一定的理性思辨能力。記者對深度報道的采訪、提問技巧,則更能反映深度報道的理性思辨特征。
深度報道要求記者必須采用立體化、多層次的采訪調查方式。在采訪對象的選擇上,不僅要采訪當事人,而且凡是與事件有著直接或間接關系的人士,尤其是矛盾的雙方及相應的主管部門都要做深入的采訪調查工作,必要時要求教于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權威人士,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全方位地反映新聞事實,揭示事物產生、發展、演變的來龍去脈和前因后果,把事實的原委和矛盾的方方面面展現出來,為記者的理性分析、解釋、評判提供堅實的客觀依據,這也正是深度報道內在的特性所要求的。此外,提問是記者綜合能力的反映,要體現出理性把握能力。這除了記者的機智應答和巧妙設問外,還要善于發現。一旦從采訪對象的話語中發現問題和疑點,通常采用反問、追問、重復關鍵詞句等方法,抓住問題的實質,環環緊扣,層層深入,從而揭示出矛盾和問題的關鍵所在。
靈活地運用廣泛的背景材料,是深度報道不同于其他新聞體裁的重要標志之一。深度報道對新聞事實入情入理的分析、評價,必須建立在現場因素和背景材料的合理運用上,做到有理有據,使感染力與深刻性并重。成功的新聞報道,其成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駕馭了廣泛深刻的背景材料,并突破時空的限制加以靈活運用,因而使得深度報道氣勢宏大,表現出很強的跳躍性和動態性。思想深度是深度報道追求的目標。但不能使整篇報道流于闡述哲理而空發議論。思想深度的實現,需要記者對事物敏銳的觀察和較深的思辨修養,特別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必須有較高的修養,而且還要求記者從大的廣角鏡中洞悉所報道事物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并且通過對新聞事實的報道和新聞背景材料的運用達到一定的思想深度。但要注意,深度報道蘊涵的理論思想是以新聞事實為載體來揭示的。因此要做到既不單純記載事實,又不讓理論色彩過于濃重。要使新聞報道達到求新、求實、求深的深度和高度,關鍵在于記者對人物、事件、現象的本質及其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時代的脈膊,了解群眾的呼聲,寫出具有一定深度和時代意義的新聞作品。
四、強調各種表現手法的科學運用
深度報道在內容上對事物做多層次的主體化的展示和理性思考,但在表現形式上應是不拘一格因事而異的。既可以是紀實性和解釋性的,也可以是透視性和評述性的;既可以是成連續性和系列性的,也可以是類屬性結合式和互補性組合式的。不管哪種形式,目的就是要增強深度報道的傳播效果。同時,我們還應注意到,電視是多種表現手段的綜合藝術。記者編輯要善于將像、聲(同期聲、效果聲、音樂)、字幕等多種電視手段有機結合,科學運用,從而達到最佳的表現效果。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充分運用電視手段會給節目增色不少。 單一地采用直露的、簡單化的、說教式的方式,把電視觀眾放在受教育的地位,顯然過于古板,不會取得好的效果。在正常報道的同時,適當地加上主持人或記者的出鏡,適時地在鏡頭前闡述觀點、分析情理,會讓整個片子生動不少。如果讓記者或主持人貫穿新聞事件的始終,不用另外的配音和解說,將現場畫面和現場音響進行有機的結合,則會形成更加強烈鮮明的現場感。當然,這樣做起來難度也更大。在拍攝階段,拍攝的手法可以靈活多樣,搶拍、偷拍、隱拍、追拍、跟拍都可以適時運用。如果是現場報道,還應該多使用長鏡頭,因為長鏡頭能夠再現真實的時間流程和真實的空間縱深。這一點與動態短消息不同,動態消息多采用分切鏡頭,三秒鐘一個鏡頭,如果在深度報道中也這樣組接鏡頭,盡管獨立的鏡頭是真實的,但形成一條新聞后,真實性就會受到沖擊。為了追求真實性,記者跟隨當事者行進時的畫面,一氣呵成的長鏡頭,即使圖像搖搖晃晃,也完全可以使用,因為這樣更有真實感,它能夠讓觀眾仿佛跟隨攝像機鏡頭來到事發現場一樣,大大提高新聞的真實可信性。
(作者單位: 互助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