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食物預防和治療疾病,中醫叫食療,西醫則依靠營養學,然而,二者的主張并不一致,有時候甚至截然相反。那么,我們應該信誰的?其實,很多時候,二者結合才是最佳的選擇。
食療不能只按中醫的說法做
傳統中醫食療學理論固然有其獨特合理的成分,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也應該看到,如果不借鑒現代科學的成果,而是一味固步自封,堅守傳統的理論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中醫食療學理論將逐漸不能被民眾所歡迎,甚至受到人們的恥笑。
舉一個淺顯的例子,對于痛風病患者,如果我們只按照傳統中醫食療學理論,我們將會提供給患者養陰清熱之類的食物配方,那么,由于沒有考慮到哪些食品中含有豐富的嘌呤而患者不當食用,從而會犯推薦的食物中有可能含有豐富嘌呤的低級錯誤。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僅是內分泌與代謝性疾病,圍繞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精神性疾病甚至傳染性疾病等很多病種,現代研究已經證實適宜推薦食物和禁忌食物,這些已經被科學證實的成分不可回避地應該被中醫食療學所容納和結合起來。
食療也不能只按西醫的說法做
在肯定營養學科學性的前提下,我們應該認識到如果結合中醫食療學理論將更能體現和發揚我國現代營養學的特色,而且,也更能夠達到保健效果。
單純按照營養學理論來進行健康指導和干預是不夠完美的,仍以痛風為例,按照營養學理論,玉米、紅薯、赤小豆等不含或極少含有嘌呤物,應該作為痛風患者的常用主食。粳米、小麥等也可以經常食用。蔬菜類,除菠菜以外,一般綠葉蔬菜和根莖類蔬菜含嘌呤物均較少,又利于排泄尿酸物質,因此可以放心食用。
但是,如果撇開中醫理論,不論體質虛實寒熱,一概推薦以上食譜,則有失偏頗。比如痛風患者的主食,紅小豆性平,味甘酸,功能健脾止瀉,利水消腫,適于痰濕體質人服用,但利濕之品,畢竟不可久服,否則容易傷正,《本草綱目》記載“赤小豆,其性下行,久服則降令太過,津液滲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至于陰虛體質,即使是痛風患者,若長期以赤小豆為主食,豈不越來越虛?小麥性涼,味甘,功能養心神,斂虛汗,適于虛證。若實證患者長期服用,雖然不敢說能引起多大的副作用,但畢竟與其體質不符而對健康不利。主食如此,其它蔬菜、果類、飲品等也是如此,食物也有性味歸經,有的盡管是食品,但其性味還很明顯。
可見,僅按照營養學理論來推薦飲食方案,有時難免與中醫理論相矛盾,不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醫療早有中西醫結合之說,且其影響逐漸擴大,同樣,從更加有利于廣大民眾身體健康的角度、從多學科合作創立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食療學理論來看,現代營養學也亟待與中醫食療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