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學會主任委員、上海民生腫瘤診療中心首席專家、國家“九五”重點建設學科“中醫內科學”的學術帶頭人。
【主持人】 臨床中,很多癌癥患者確診后,往往要向醫生詢問自己還能活多久——患者家屬往往也要問這個問題。而醫生呢,順口會給出一個大體的生存日期:三年,一年,半年,三個月……患者及家屬往往以此為依據,決定繼續治療還是及早準備后事。那么醫生的這個預測根據是什么?準確嗎?
【何教授】 這種預測的主要依據是以往的病例和數據,其與實際的吻合度還是很高的(下面我會談到數字)。但是這并不能完全證明醫生的此類預測是“科學”的,因為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因素,在其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
經典的皮克馬利翁效應
【何教授】 皮克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里的一位雕刻師。他用象牙精心雕刻了一位美麗的姑娘,并傾注了全部心血和感情,希望雕像能夠成活。上帝感其所誠,使象牙姑娘獲得了生命,成了他夢寐以求的情侶。
對于皮克馬利翁效應,曾有位心理學家在教育領域做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他在某小學隨機抽了二十名同學,謊稱已經為他們測了智商,測出其中十名同學的智商很高,非常聰明;另十名同學智商一般,是普通人。并且他也將之告訴了這些學生的老師。一年過后,他又來到了這個學校,發現他所說的智商高的同學的成績明顯高于智商一般的同學。這是因為人對自己或是別人對他有一個希望,就會按照那個標準去要求他,把他按照那種人來對待,這樣就會激發他的潛能,最后真的成為了大家希望的那樣。有一句著名的話:如果你想飛,你就要相信自己能飛。
此外,這個實驗也證明了,皮克馬利翁效應有正反兩個方面的作用——執著與過度的心理期盼,不管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都會有助于相應結果的出現。
【負面效應】:
很多腫瘤醫生喜歡做預測
【主持人】 這個效應在腫瘤治療領域,也起作用嗎?
【何教授】 在腫瘤治療領域何嘗不是這樣!很多腫瘤醫生喜歡給病人做預測。美國的一份醫學研究數據表明,90%的癌癥患者把自己完全托付給醫生,他們的命運往往也就真的向著醫生預測的那樣發展。
如果醫生預測病人能活一年,則大概一年之后死亡就會來臨;說這個人還能活幾個月,那么這個病人幾個月后,就要到上帝那里報到;很多人最后就被這樣預測死了,死的時候還會說這個醫生水平真高。其實這就是類似“皮克馬利翁”負面效應在發揮作用。人們常說“哀莫大于心死!”許多腫瘤患者不是死于疾病,更多的是死于心理休克,自我放棄。
最近,我有一個患者,患了胰腺癌,當時所有的醫師背后都確認他過不了半年!結果他活了九個多月以后,當時狀態一天比一天好。偶然一次聽到會診專家背后議論他:“活過九個月了,還能活多長?大概最多兩個多月吧!”他無意中聽到這句話之后,很快就覺得狀態不行了,這也不舒服,那也疼痛!得知這個判斷后不到三個月他真的走了。他是真的死于疾病嗎?疾病只是因素之一,自我消極的暗示也許是更為重要的因素。
【正面效應】:
有些事情不是不可能
【主持人】我記得您剛才提到的皮克馬利翁效應,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何教授】當然,積極的意愿很多情況下也可以轉化為積極的動力,導致積極的結果。
美國心理學家做過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他讓二十來個幾十年前的大學同學——都已六、七十歲的老年人,一起回到年輕時的大學校園,生活在一起,并提示他們要忘記年齡,回到過去,去體驗大學同窗生活。這些老人們在這個環境中歡笑、開心地生活兩周后,進行檢測,居然發現他們幾乎所有的生理指標都較實驗前有所改善,其中飲食、睡眠等都有明顯好轉,甚至血壓、血糖之類也改善很多。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都知道老化是個不可避免的過程,返老還童只是個夢想!然而,這些人短期內卻做到了,為什么呢?這里面有個重要的心理因素,那就是人們自我期望的問題:自己覺得自己年輕了,那就真的年輕了!有很多事情被認為絕對是不可能的,其實,不完全是這么回事情。
對于癌癥病人,我覺得病友們更多的情況下,要學會經常進行自我的正面性暗示,自我的積極鼓勵;同時積極參與群體活動之中,包括參加俱樂部等積極的社會活動,主動去獲得這類暗示與鼓勵。
而剛才提到的美國醫學研究數據還表明:除了完全依賴醫生的90%癌癥病人以外,其他的10%的癌癥病人則把康復的希望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積極地與疾病作斗爭。他們雖然一直在用藥,但卻與醫生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們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實現自己的康復計劃。他們當中,90%的人6年以后還活著。
“預測死期”是一種不人道的“科學”
【主持人】 您對預測癌癥病人生存期,持何種態度?
【何教授】 我不贊成這種做法。
2006年底,由上??茖W保健康復協會組織的一次迎新春腫瘤患者聯歡會上,有52名活過五年的患者濟濟一堂,歡聲笑語。我與其他4、5位醫生也應邀出席,氣氛融洽。這時,有一個女患友說起了這個話題,說當時醫生都說她只能再活6個月,不到200日,現在她已活了整整2000日,她還想再活2000日、5000日。
她的一段話,激起了在座各位的回憶與感慨!結果一統計,50多名患者中,有34名患者當時被醫生確定為壽限為6個月到1年。其中,又有14人被明確判定只有3~4個月,不會超過6個月。只有不到20人不清楚當時醫生是否有過這類判斷。而這些被判為幾個月到1年壽限的人,現在個個活過了5年,最長的一個已經活了11年。他們回憶起最初得知(大多是事后從家屬中獲悉的或不經意透露出的)醫生依據“科學”所作出的“預測壽限”時,大多感慨良多!至今心中仍充滿苦澀、無奈,怨恨中又多少夾雜著一絲慶幸。
醫學,首先應是人學、仁學和人道之學。所謂依據以往數據所作的“科學預測”,既不科學,也不人道,而且沒有必要。很多情況下,在醫患及家屬的共同努力下,奇跡是可以創造的,至少是可以延長其壽限的。如輕易地根據冷冰冰的數據下個判斷,即便是背著患者,僅對家屬下個“判斷”,也是需要謹慎和深思的!
醫生并非全知全能
醫生要認真分析,因病因人下方,不要自以為無所不知、全知全能。何教授轉述了一位患腸癌已經6年的老軍人所說的話(老人家借助中醫治療康復很好,現在海軍上海干休所安享晚年):“這么多年,在與疾病對抗的過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在現在這個醫療和科技高速發達的時代,‘醫生無所不知’的模式已經過時了。取而代之的是,知情的患者和醫生一起共同作決定,共同選擇治療方案……醫生可以有很好的技術,但是醫療、飲食、運動、心情、睡眠等各方面的綜合調整,還得由患者來做選擇,因為每個人對自己的情況還是比較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