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雅麗的兒子小亮今年16歲,上高二,在學校寄宿。雅麗發現,小亮離家一年多后,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她現在幾乎沒有辦法跟兒子交流,也不敢說兒子有任何不好,不然兒子就會二話不說離家而去。她實在不知道,兒子怎么會變得這么難以溝通。
雖說小亮是雅麗夫妻倆親手從小帶大的,但由于工作關系,在小亮8歲的時候開始,夫妻倆就經常在外面跑,把孩子托給別人照看。頭幾次雅麗和丈夫出門,小亮還會哭。過了兩年,兒子就無所謂了,在電話里和媽媽、爸爸通話的時間越來越少,而且有時還會很不耐煩地掛上電話。
也許小亮很早就有點孤僻心理了,他在住校之前,就很少和父母說話,甚至幾天不說什么話,以前雅麗夫妻倆生意忙得團團轉,也顧不上注意這些。上個月末,雅麗到學校開家長會,小亮的班主任老師告訴她,小亮非常孤僻,從不與同學交往,希望家長配合做做小亮的工作。知道兒子這么個情況,雅麗著急了,她很想改善這種局面。可是由于太長時間沒有好好溝通,小亮基本上不和父母談論他的任何事情。
【心理分析】
從心理學角度看,小亮正值青少年叛逆期,情緒化比較明顯。但總體而言,他應該沒有特別大的心理問題。只是在生活中,父母角色的缺失對他健全人格的形成會產生一些消極影響。這種青少年有可能發展為兩種類型:一類是通過暴力和叛逆來排遣內心的積郁;而另一類是把自己的內心封閉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對于這種現象,家長和老師應該正確引導,多加關注,才能讓他心理日益健康。
【心理處方】
作為母親的雅麗要真正關心兒子,把兒子的成長成人成才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做生意凌駕在孩子的教育之上。先從關心兒子的身體、學習、生活開始,從細節著手,一聲問候,一句叮嚀,一個微笑,一次探望,都可以化做甘露滋潤小亮的心田,當然這個過程是潛移默化的,也是需要時間的。最終換回的,將是真誠、信賴與感恩。
其次,雅麗還要掌握好與兒子的心理距離。心理距離是人們心與心之間的微妙距離,要掌握好其間的尺度。
對孩子也要保持適度交往原則。雅麗這樣做將有利于防止小亮對自己產生\"近蔽\"和\"遠蔽\"。如果與孩子的距離過遠,感情過疏,交往過少,容易使孩子不了解父母,就易形成偏見;反之,如果與孩子距離過于接近,感情過火,交往過密,盡管孩子對你會產生“愛”的暈輪效應,但有時也會導致“近蔽”現象:由于對父母的“好”過于熟悉而產生心理適應現象,不再覺得是什么“好”,而對父母的“惡”卻難以忘懷,有時還會產生以偏概全的作用,把親人的“惡”擴大化,覺得父母什么都不是。
所以,家長要學會拉開一定距離看孩子的行為習慣。為了正確地認識、評價兒子,雅麗要保持適當的距離與小亮進行正常的交往和溝通,挖掘兒子的長處和優點,肯定他做得對做得好的地方,同時避免因過遠或過近的心理距離造成的負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