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重點新聞網站的發展出路在哪里
地方新聞網站的發展,應該瞄準兩個方向:一是確立權威媒體形象,二是立足地域優勢。
當前,地方重點新聞網站發展勢頭甚好,但依然有一些我們必須正視的困境。
其一,門戶網站借助互聯網的技術優勢整合新聞,最終網羅了大多數新聞讀者。去門戶網站閱讀新聞已經成為一種網民的集體性習慣,在這樣的背景下,地方新聞網站要想改變這種困境,顯然需要后發制人。其二,地方新聞網站的主要人員是傳統新聞從業人員,而商業網站的骨干是從事網絡開發的技術人員。所以重點新聞網站在技術規劃、技術研發、技術支撐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劣勢。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必須在引進機制和薪酬體系設計上,對真正有網絡媒體經驗的人才增加吸引力。
地方新聞網站的發展,應該瞄準兩個方向:一是確立權威媒體形象,目前一些地方重點新聞網站非常重視品牌的建設,比如人們所熟知的湖南紅網,用一系列子品牌,如紅辣椒、百姓呼聲等,逐步建立了紅網這個大品牌。二是立足地域優勢。地方新聞網站在權威性、公信力方面,因為有地方政府的背景,享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這兩方面做足了功夫之后,依據權威媒體的公信力,打造一個地域門戶,甚至一個綜合性門戶,都大有可為。
(韓立勇/《人民日報》)
五大關鍵創新新生代農民工報道
新生代農民工,即指進城從事非農產業的80后、90后青年農民。在中國1.5億進城務工的農民中,新生代農民工約1億人。如此巨大的群體進入城市,有關各方包括傳媒該如何做好接納及相關準備?
戰略高度認識新生代農民工報道。與上一輩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呈現出的是“三高一低”特征,即受教育程度高、職業期望值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在轉型期的中國,農民工問題是中國高速工業化、城鎮化中出現的一個重大經濟問題、社會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得如何,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媒體承擔著傳播信息、守望社會環境等多種社會功能,在這個時刻,更應該發揮作為社會利益平衡器的作用,真正走進這個群體,了解他們的內心渴望和利益訴求,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夢想。
全新視角觀照新一代農民工的崛起。傳媒有責任開拓農民工正面形象,發掘展示農民工勤勞、勇敢、質樸、忠厚的品德以及對城市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題材,一方面給同齡人以啟迪和前進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引導城市居民正確對待農民工、認同和接納農民工。
關注精神追求和心理需求。新生代農民中有一部分人已經開始規劃自己的打工生涯,渴望學習提升,渴望掌握技能。據一家省報今年開展的針對外來務工人員文化需求的抽樣調查顯示,95%的農民工不滿意自身教育現狀,72.4%的人沒有在業余時間參加過教育培訓。一些媒體已率先將敏銳的目光投向這個年輕的群體。
以農民工視角反映其利益訴求。在富士康事件之后,許多人注意到,最該發聲的工友們選擇了沉默。他們只是事件的目擊證人和被同情的對象。媒體應該更多以農民工視角反映其利益訴求,這會對整個社會更有警醒的意義和價值,這也是對整個新生代農民工群體最飽含深情的人文關懷。
(林麗明/《中國記者》)
受眾新聞期待的三個轉向
受眾新聞期待轉向倒逼媒體重構。
一是推動信息流通形態由單一轉向多元,倒逼媒體由“內容為王”向“渠道為王”讓渡新聞話語權。好的事實和觀點必須有好的表達渠道才能更有效地接近、掌握受眾。從這個角度看,媒體的話語權更主要地表現為媒體的話語渠道權。
二是推動新聞生產方式由封閉轉向開放,倒逼媒體由“自足生產”向“協同生產”讓渡新聞建構權。掌握新傳播技術的受眾對新聞生產的積極介入,不是在原有的新聞生產流程上新加入一種因素,而是顛覆了新聞生產方式。新聞職業機構是否必須及是否有能力去整合新聞的大規模業余生產,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三是推動新聞評價機制由集中走向分散,倒逼媒體由“專業評價”向“社會評價”讓度新聞評價權。像新聞開放性生產方式一樣,新聞評價權社會化也是一個有待討論、有待探索的問題。
(鄧的榮/《新聞實踐》)
新傳播方式下傳統媒介的價值落點
一種新傳播方式和新傳播介質的出現,不僅僅是多了一個傳播通路或傳播平臺,而是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凡是大面積傳播必須依賴“大媒介”的格局。(1)新媒體改變了外部世界圖景在人們心目中的認知比例。(2)新媒體所造成的“圈子化”、“部落化”改變了人與世界的關聯方式。(3)新媒體豐富和拓展了人們的生活體驗,使人們的社會判斷和社會決策更感性化。
新傳播方式下,傳統媒介核心價值體現在以下幾點:(1)未來傳媒人的核心能力并不在于“新聞采訪和報道的能力”,而是如何整合、組織、策劃和利用大眾新聞運動所產生的信息藍海資源能力。(2)傳統媒介應成為紛繁信息統合者和權威意見提供者。傳統媒介可使社會對現實的信息把握更全面對稱。(3)傳統媒介應成為社會公共空間的構建者,擔當起社會利益、社會意見和社會情緒平衡者的角色。
(喻國明/《新聞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