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士頓泡酒吧
波士頓是個很有生活情趣的城市,BOYLSTON街兩邊都是各色的小飯店,咖啡廳。PUB什么的。一群群的年輕人坐在露天的街邊小店吃吃喝喝吵吵鬧鬧,非常生動。倘若要談美國文化,真的不能不提到美國的酒吧。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酒吧。美國雖然是個歷史很短的國家,但是我卻感覺到,那是一個歷史保留得最完整的國家。在探訪美國西部的時候,我發覺那里的小鄉鎮,跟好萊塢電影里的牛仔西部并沒有什么本質的改變。仍舊是一條筆直的街道,街道兩側是銀行、酒吧、小商店……房子也還是木結構的,只是更精致了些。唯一變的,是多了麥當勞,路邊拴馬的地方變成了停車場。美國的小鎮極有特色,酒吧里永遠人滿為患,坐在那里,要一杯啤酒,聽老美聊天,漫無目的地打量街上的風景,有幾個流浪漢正在那里彈著吉他唱很憂傷或很快樂的歌。
第一次和朋友去的酒吧在MIT的附近,人不是很多,有幾個白人在唱著rock的音樂,我們坐在吧臺上,因為忘記帶護照,只可以喝沒酒精的啤酒,音樂很好,和朋友的聊天也很愉快。美國人平時沒有什么娛樂,都是周末的時候和朋友一起到酒吧里坐坐。朋友告訴我,如果看見一個單身女子一個人在酒吧,那就是代表著今晚我要帶一個人回家,于是肯定會有很多男的走過來搭訕的。呵呵,看來還是不能一個人到處亂跑啊。靜靜地坐在酒吧里,雖然酒里沒有酒精,可是我仍然覺得自己開始變得恍惚起來,感覺自己的生活方式開始改變,從前的我什么都不知道,現在開始學習一些新的東西,也開始了解很多我所不知道新的生活方式。
后來我到了紐約,我發現紐約的酒吧和美國小鎮的酒吧并沒有什么兩樣,在亂哄哄的氣氛中透出一股很自由的精神。不同類型的樂隊在臺上吼叫著,唱完幾曲后便到其他的酒吧去趕下一場了。酒吧的主人往往會叫客人對他們打分,根據分數的高低決定日后是否要繼續聘請他們。
美國人真有泡吧的癮,就坐在那里,要杯酒,聊天,花費也不貴,三四塊美金就打發掉一個無聊的晚上。我在紐約還經常在一些酒吧門前,看見美國人排隊。那通常都是一些比較著名也比較有特色的酒吧,比如體育吧。先到的,占了位子,后到的就在外面排隊,出來幾個,放進去幾個,可見美國人泡吧癮之大。
昨天收到MARlA(我的HOST)的EMAIL,說今天邀請我和她一塊去參加一個活動。因為她是從事電影方面有關的工作,所以這個活動好像是看幾部他們自己拍攝的電影短片,地點在CHINATOWN的一個酒吧里。
晚上8點的時候,我來到了目的地,這才搞清楚,原來是一群熱愛電影的人們在業余時間組織了一個CLUB,利用自己的一些捐款,自己投資拍攝了一些非主流的電影,然后定期召開類似今天晚上的聚會,把拍攝的電影播放出來。今天晚上我看到的電影中有一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名字叫《THE GOOSE》,說的是在一個學校里有一個規定。只要學生在考試或任何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他平時穿的綠色校服就會換成紅色的。而一個學生如果要畢業,他的校服就必須是紅色的。學校里有個叫GOOSE的小男孩,他好像學什么都不行,從來沒有拿過第一名,學校里除了他以外,所有的學生都換上了紅色校服。于是他成為了大家嘲笑的對象。在影片的結尾,我們看到了小男孩終于拿到了一個第一名,那就是,他父母給他的愛。
在波士頓唱卡拉OK
LINDA突然給我打了個電話,說今天晚上和幾個朋友一起去唱卡拉OK,問我要不要一塊兒去。反正是暑假,除了白天工作以外我也沒有太多其他的事情。我本來在國內就特別喜歡唱卡拉OK。來到美國后也就是去JEFF家唱過一次,音響效果還不是特別好,想了想,便爽快地答應了。
我們要去的那家專門唱卡拉OK的店叫DO RE M1,據說是波士頓地區比較有名的,是一個韓國人開的。里面的歌據說又全又新,還都是正版的,這讓我不禁聯想到在國內唱卡拉OK的時候,不管是快歌慢歌,是不是情歌,屏幕上總是不分場合、不合時宜地出現幾個穿泳衣的“美女”在海邊走來走去。
LINDA是和她的朋友BEN一塊兒來接我的。很快我們就來到了位于波士頓大學附近的DOREMI啦。門面看起來不大。甚至可以說很不起眼,讓我想到以前去一些小鎮途徑公路邊上的小飯館,不過這里不吃飯,只管唱歌。進到里面,發現負責的店員也只有兩三個人,柜臺邊上有一些零食和飲料,當然是要另外付錢的。我們跟店員說了我們的人數,于是其中一位把我們領到了一個中等的房間里,遞過幾個歌本,便走了。我仔細看了看,房間里除了唱歌的音響設備,外加坐的沙發和桌子,就什么都沒有了。心里有點失望,可是出于對卡拉OK的向往,也就耐心坐下了。
拿過歌譜細看一遍,發現還真是如朋友所說,歌曲真的很全很新,我甚至看到了去年剛剛推出的流行歌曲,而且所有播放的碟都是正版原裝,由歌手明星們親自上演,畫面和音響效果都很不錯。于是大家也算是唱了個盡興而歸。
在波士頓開PATTY
來到美國一個很大的感受就是美國人特別喜歡開PARTY,每天學校里都有不同的活動,不管是吃飯,還是聚會,只要是有那么幾個人聚在一起搞個活動,美國人都稱為PARTY。美國人非常熱衷于參加不同的PARTY,特別是一些年輕人。有這么一種說法,EVERY PARTY IS A SlNGLE PARTY。所以參加PARTY也是一個結交朋友,包括POTENTIAL GIRLFRIEND/BOYFRIEND的大好機會哦。我們也叫那些天天參加PARTY的人為“PARTY ANIMAL”。
由于在這里的學習很忙,我并沒有太多的時間參加PARTY,參加過幾次,有中國人開的,也有老美開的,感覺還是很不一樣。老美的PARTY上是以TALK為主,也許是因為他們從小就接受怎么和別人交談的訓練吧,每個人說起什么來都是口若懸河,雖然有時候細細一聽覺得他們的談話里也沒有什么實質內容,可人家就是能說。參加過幾次老美的PARTY,剛開始的時候還能和對方對上幾句,說了一會便有點說不下去了。一方面當然因為對他們文化的不了解和語言的障礙。另一方面,我有時候想,就算是用中文說,我也未必有那么多可說的,想想虧自己以前還是參加辯論隊的呢。
中國人的PARTY我也參加過幾次。去年剛來的時候就是中秋節,這里的中國學生會舉行了一次中秋晚會。我去了,當時以為著裝上有些什么要求,于是特地好好第打扮了一番,脖子上還用絲巾系了朵玫瑰。自我感覺美美地去了。去到后發現原來是國內的文藝演出形式的,大家按照座位坐下,欣賞著主持人的說話和節目的演出。有一點點的悶。不過畢竟是第一次啦。到了農歷新年的時候,中國學生會又組織了一次元宵節晚會,這次的感覺比第一次有了進步,有卡拉OK,觀看春節晚會,跳舞,內容上豐富了很多,但是仍然覺得帶有中國人的一種沉悶的氣氛,不如美國人的氣氛來得更活躍。
不過我倒是很喜歡和相熟的朋友一起聚聚。周末的時候我們常會一起去買菜,然后一起做飯,這里很流行一種叫“POTLUCK”的說法,意思是每個人做一個菜,然后大家把菜都拿到一起,這樣又省事又能嘗到不同的菜,朋友之間能互相切磋廚藝,還能增進友誼。我對此是樂此不疲。剛來的時候我什么也不會做,那時候有個同學是來自上海的,特別會做飯,他常做好了,我吃。有一次我聽到有其他的朋友問他:“你吃過敏敏做的菜嗎?”他回答:“吃過一次就再也不敢讓她做了。”當然這些都是陳年往事了,現在的我,隨著和同學一起做飯增進交流,仿佛也開了竅。曾經被同學夸為有做飯的靈性。來數數自己都能做些什么菜:紅燒肉,粉蒸肉,三杯鴨,香蔥爆雞,水煮牛肉,蟹黃炒蛋,炒雙菇,梅菜扣肉,涼面……太多了,數不過來了。
這個暑假剛開始的時候,我和JIAJUN兩個人有一天湊在一起商量了一下,決定兩個人一起舉行一次PARTY,把我們認識的在MlT和哈佛的朋友都叫過來,大家一塊兒聚聚,形式就以POTLUCK為主。當然我們作為主人家,是要多做幾個菜的。那天一大早,我們就跑去買菜。下午兩點的時候我們開始準備做菜了。我們自己打算做的有炒雙菇,一大鍋炒面(起碼能將大家喂飽),糖醋豬蹄,扁豆角,還有我的黃豆海帶排骨湯,整整做了5個小時,從兩點到七點,我們才算是基本將足夠50個人吃分量的菜做好。我終于深深地體會到什么叫黃臉婆了,要是經常這么做飯的話,我是必定要變成黃臉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