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點擊】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樂山市觀娥鄉沙灣鎮,漢族,原名郭開貞,筆名沫若(因為他的家鄉有兩條河分別叫“沫水”和“若水”)、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他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無產階級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書法家、學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會活動家,蜚聲海內外;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其代表作有詩集《星空》《女神》,歷史劇《屈原》《虎符》《堂棣之花》等。
【經典素材一】
四川樂山郭沫若故居保存著兩張郭沫若的成績報告單。
一張系嘉定府官立中學堂于宣統元年5月28日所發。郭沫若時年16歲,讀完了中學二年級。成績單上的成績是:修身35,算術100,經學96,幾何85,國文55,植物78,英語98,生理98,歷史87,圖畫35,地理92,體操85。
另一張成績單為四川官立高等中學堂所發。郭沫若當時18歲,讀完了該校三年級第一學期的課程。成績是:試驗80,品行73,作文90,習字69,國文88,英語98,地理75,代數92,幾何97,植物80,圖畫67,體操60。
從兩張成績單上的成績看,郭沫若當時顯然算不上優等生。第一張成績單平均成績79分,包括國文、圖畫在內的3門功課不及格,最差的僅35分。第二張成績單上,圖畫、習字的成績也很一般,倒是理科成績如幾何、代數等反而卓爾不群。不過,郭沫若后來終究沒有成為數學家或醫學教授,卻匪夷所思地成了一代文豪,令那些信奉“從小看到老”者大跌眼鏡。
分析點撥:郭沫若倘“其生也晚”,參加今日的中考高考,這樣的成績單怕是很難捧進家門的,不只屁股上留下嚴父“望子成龍”的掌印不說,單是慈母那“恨鐵不成鋼”的悲嘆,便足以令他心重如山。之后,父母大人大抵會憑兩次優良的數學成績果斷決策,定向培養他專攻理科,督促他心無旁騖地鉆進方程堆。此類劇目如今尚在眾多家庭頻繁上演,不知喜耶悲耶。
學子試卷上分數的高低,與其日后成就的大小往往是畫不上等號的。不計其數的時代驕子年輕時并無驕人的成績單。說穿了,讀書有讀書的規律,學子有學子的追求,為人父母者還是少點功利,多些開明,讓孩子順其自然發展為好。這是歷史的辯證法,也是生活對家長們的考試。
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成績并不能代表一切,只要我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一切,沒有什么是不可改變的。
適用話題:勤奮、好壞辯、努力與拼搏。
【經典素材二】
郭沫若少年讀書時,有一次,和同學們偷吃了和尚廟里的桃子,和尚告到先生那里,先生追問學生,沒有人敢于承認。于是,先生出了一個責罵挖苦學生的對子:“昨日偷桃鉆狗洞,不知是誰?”并說:“誰對上了,免罰。”郭沫若思考了片刻,對曰:“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先生驚其才智,很高興,全體同學都免于責罰。
有一年中秋節,家中給了郭沫若一吊錢,讓他給先生送禮,但他卻用錢買了書。第二天,先生暗想,過去逢年過節,郭家歷來沒有失過禮,今年中秋節怎么沒送?于是故意出了上聯讓郭沫若對:“竹本無心,遇節怎能空過?”郭沫若聽出了弦外之音,對道:“松原有籽,過時盡是干包。”意思是說,我家本是準備了節禮的,不過被我用了,好像掉了籽的松包,空空如也。先生也是通情達理之人,見郭沫若對出了下句,也只好作罷。
郭沫若在縣城讀書時,有一天,他看見農民挑大糞出城,守門役吏敲詐勒索,一擔糞要收兩個銅板的出城錢,郭沫若十分氣憤,隨口吟出一副對聯諷刺道:“自古未聞糞有稅,而今只剩屁無捐。”該聯語言淺顯明白,諷刺深刻有力,入木三分。
分析點撥:這個故事講述了郭沫若少年時代對對聯的故事,表現了郭沫若先生的聰明睿智、敢作敢為和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精神。
適用話題:誠實守信、抨擊弊端、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