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顧世界,有關金融監管的辯論如火如荼。一種看法認為,對于金融再監管,應限制金融所涉及的大小和范圍;另一些人則提出,如果不進行系統性改革,即便縮小金融機構也無濟于事,最后還是由納稅人來埋單。
不過,如果我們不能真正理解系統風險的內涵,縮小規模的銀行也會倒閉或陷入蕭條,從而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限制銀行規模的同時也限制其效益。這就引發了第三種論調:大型機構利用自身資源過度影響政治,“腐化”監管者。更直接地說,大型機構會想方設法獲取自己想要的那種監管體系——使其迎合一種違反對沖要求的高利潤超級結構,以取得短期利潤最大化。
第二種方法是限制杠桿效應。因為高杠桿意味著高風險——導致各種資產價格高度關聯,一旦惡化,則會迅速蔓延。杠桿也是導致風險誤判和價格錯位的部分原因。限制杠桿雖有必要,但也增加了資本利用和投資的成本。
再者,一般認為,由于系統的復雜性,信息知識和經驗的不對稱性會成倍增加。這種不對稱性會阻礙市場發展,在此環境下的利益沖突也將變得危險。
盡可能地信息披露是防止利益沖突的一種方法,或是通過加強監管來限制利益沖突。例如,資產管理、配置、承銷和證券化、自營業務應被嚴格區分開,這能防范由于混業經營而導致不同的風險相互疊加,因為不同的業務對資本金的要求不同。
還有另外兩種方法來解決復雜性和不對稱性。一種被廣泛運用于發展中國家,即對產品本身進行限制,它們認為對風險的防范要遠大于產品帶來的好處,只有控制資本的流人才能限制其風險擴散;另一種則是減少信息的不對稱性,或對參與者的資質進行評級。
更深層次而言,有關危機的探討有兩種對立觀點。一種是“完美風暴”說:雖然存在許多失誤、概念曲解和信息不對稱等復雜性,加上各種令人厭惡的行為,但在市場參與者、監管者或學者的共同努力下,系統幾乎不會崩盤。反對者認為,有經驗的業者知道系統風險的存在,但他們為了超額利潤而甘于冒險。
另一種較為普遍的看法是,政府應建立金融系統的架構和規則,這種框架將涵蓋所有參與者的利益。如果體系完善,系統就運行良好。法律規則可以確保系統的穩定、有效和公平。
但由于系統自身的復雜性,經驗、洞察力和實時信息不可能集中在一個地方,政府和監管者也不可能完全掌握,依賴如此的框架就顯得不可靠和不明智。再者,它忽視了信任的重要性。以我之見,應從維持系統穩定和權益的一個共同責任概念人手,即由參與者和監管者共同負責。
令人吃驚的是,沒有一個高管詳述公司是如何追求行業穩定性的。目前公眾的憤怒在于,這些機構影響了法律和行業道德規范的制定,而它們本應對系統的穩定性做出更多貢獻。
金融業、監管者和政治領袖們需要共同對此體系和整個經濟負責。職業操守應比規則更為嚴格這一價值觀,應牢牢灌輸在金融行業中,它將超越私利,成為從業者日常的指導準則和道德約束補充。
某些人會反對這種想法,認為它不可能起作用,因為違反了貪婪的人性。然而,這種價值觀對其他職業起著作用。例如醫學,就經驗和信息而言,醫生和患者間存在著巨大的不對等性,濫用這種不對稱的后果影響巨大。這就需要對醫生進行持續不斷的職業操守教育和同行司的相互監督。
就此而言,價值觀的轉變和自身扮演角色的重新定義當然不會解決系統風險的問題,更不會改變規則。然而,嚴格來說,這有助于引起人們關注金融對經濟的影響,甚至有助于信任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