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后房村李普明家的牛棚里至今依然儲存著2009年收獲的玉米。為此他跟妻子張麗華還鬧了矛盾。因為去年干旱導致歉收,李覺得今年的玉米價格會漲不少,于是他家的玉米一斤都沒有賣。
李普明押對了行情。從今年初開始,吉林玉米的價格一直處在上升勢頭,價格已經達到十年來的最高點。玉米的收購價為每噸1800多元,比去年高出近200元。即便如此,李普明還是選擇了繼續等待,想要等到8月玉米“青黃不接”的時候才賣。
《財經》記者在長春、四平、公主嶺等縣市的實地調查發現,2008年農民賣糧后價格反而出現大漲,2009年玉米收獲后,農民普遍抱有“早賣早吃虧”的心理,加之預期玉米可能出現減產,紛紛選擇了囤積玉米。往年元旦前后,農民手中的玉米已經出售得差不多了,今年直到四五月,不少農民家中依然囤有玉米,
作為全國優質玉米最重要的產區之一,吉林的玉米價格是全國玉米價格的風向標。根據中儲糧價格監測系統顯示,全國玉米成交均價從今年3月7日起就開始一路狂飆,從1762元直奔近2000元大關。從4月底開始,玉米均價幾乎每天都在創歷史紀錄。
記者近日在吉林省玉米主產區調研發現,2009年玉米減產預期導致的農民惜售、多方搶糧,以及今年播種推遲導致的2010年減產預期等因素相疊加,是造成今年“玉米瘋”的最主要原因。
結構性短缺的政府推手
7月中旬,記者在長春市興隆山鎮玉米工業園區一家當地大型玉米深加工企業門口看到,多輛載重約為40噸的解放牌汽車滿載著玉米正在等待運入該企業庫房中。
天氣炎熱,等得太久的司機們三三兩兩的光著膀子聚在一起打牌、聊天。而這種現象,已經在當地持續了大約半個多月。
為了穩定玉米價格,從4月13日開始,東北地區比往年提前三個月就開始了臨時儲備玉米的拍賣。
此后,國家連續多次調整了拍賣規則:5月11日,規定參加競價交易的買受人為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省(區)的飼料加工及養殖企業,所購玉米僅限于企業自用,不得轉賣;5月28日,又要求參加競價的企業必須出示省一級農業廳審查發放的《飼料生產企業審查合格證》。
這些政策的目的,是排除非飼料用戶參與競拍,保障飼料企業和養殖場購到玉米。但這些規則似乎并未起到限制作用。
在該玉米深加工企業門口,多位運輸商對記者表示,這些等待入庫的玉米,均來自長春各周邊糧庫,是通過玉米拍賣由該企業購得的。
而據長春中儲糧系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人員向記者透露,此前她向該公司了解信息時,該公司表示玉米收購已經停止了?!斑@家企業肯定沒有資格進行玉米競拍。”這位人士說。該集團公司網站資料顯示,該企業主要經營為酒精、淀粉、淀粉糖等。
此前媒體的一則報道亦證實,目前國家的“拍賣糧”大部分被貿易商囤積,并沒有真正進入市場流通。貿易商采取的是與飼料、養殖企業暗中合作的方式,“變臉”參與競拍。
為了推進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的發展,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有關部委曾于2004年聯合出臺政策,在黑龍江省等地推廣使用玉米加工車用乙醇汽油的試點項目,每生產1噸車用乙醇國家發給1 880元的補貼,并且減免一切稅收。各地發展生物燃料乙醇產業的熱情因此高漲。
在此期間,吉林省提出的口號是“三年內不讓一粒玉米出省,全部就地吃干榨凈”。
截至2009年年末,玉米深加工行業加工能力已經達到6393萬噸,但是開工率僅有64.1%。有數據顯示,僅吉林當地的19家規模較大的深加工企業一個月就需要消耗玉米80萬—90萬噸。
隨著陳化糧逐漸消耗完畢,乙醇生產企業的原料來源開始轉向新糧,并逐漸以新糧為主。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后房村一位跑運輸的村民說,近些年來,每年的新玉米都被當地的酒精廠給收走了。
2009年11月27日,國家發改委等相關部委又聯合下發了《南方飼料消費省份采購東北地區2009年新產玉米費用補貼財務管理辦法》。根據該辦法,16個南方飼料消費省份到東北地區采購2009年國內新產玉米,國家會按每噸70元的標準給予費用補貼。
一方面,此項政策令南方飼料企業紛紛在4月前到東北搶購玉米。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行業人士普遍認為,在一定程度上,玉米價格暴漲與運輸補貼政策是相關的。
另一方面,此次補貼的范圍只局限于南方飼料企業。吉林省糧食局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一政策出臺的背景,是認為東北的加工企業地處主產區,可以找到保證玉米供應的渠道?!钡@也加劇了東北玉米深加工企業爭搶玉米的熱情。
對于這些加工企業來說,目前存在兩大擔憂:一是八九月原料匱乏導致企業面陌停產危險;二是玉米價格不斷上漲導致企業沒有利潤甚至出現虧損。
今年6月底,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已經向國務院上書《為了保護糧食安全,建議立即停止用玉米加工車用乙醇汽油的報告》。據悉,該報告已經得到國務院最高領導的批示,責成相關部委處理。
減產預期綜合征
據國家糧食局統計,2009年全國21個玉米產量較大的省(區、市)總產量為1.65億噸,比上年度增長1.4%,預計國內玉米消費量在1.46億噸。東北三省的玉米產量在0.6億噸左右,約占國內玉米產量的36%,加上2008年豐產時收儲的庫存,“供需并不存在缺口”。吉林省糧食局一位人士向《財經》記者透露。
但由于具體儲量數據不公開,對中國玉米存量的數據估算,多是出于猜測。去年玉米減產和國家儲備總量迄今尚未公布,這種信息滯后造成了市場對供需緊張的猜測。
根據國家糧油交易中心的安排,5月11日有58萬噸的跨省移庫玉米和100萬噸的國家臨時存儲(含中央儲備)玉米在安徽糧食批發交易市場及相關市場舉行競價銷售,這是中央儲備玉米近兩年首次以拍賣的形式投放市場。
對中央儲備玉米的首次拍賣,有分析指出,這既表明有關部門穩定玉米價格的決心,也反映出市場對玉米庫存可能減少的擔憂。
在吉林省玉米主產區,類似李普明家的做法并不少見。而他們之所以這么做,大多是出于自己的親身體驗。由于去年干旱導致了減產,“地勢比較高、水源少的村子,玉米去年是絕收的?!崩钇彰鞯钠拮訌堺惾A說,因此今年惜售風氣濃重。
2009年玉米減產也加劇了玉米加工企業的收儲熱情。由于西南大旱造成甘蔗減產、暑期飲料生產增多,市場對于玉米糖的需求亦導致玉米價格上漲。各地玉米加工企業為了應付可能出現的“糧荒”,普遍選擇了增加庫存。
“即使每家企業只增加六七天的庫存,全國加起來,也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吉林省糧食經濟研究所所長、參與“十二五”玉米生產規劃的糧食專家劉笑然說。
邁科期貨經紀有限公司分析員馬峰在陜西省調研時則發現,當地的一些玉米加工企業已經存儲了半年的用量?!?企業)把當地的糧庫都租完了。”馬峰介紹說。
而在近日撰寫的一份報告中,他還指出,“在大量囤貨的貿易商中,還可以看到央企的影子,部分央企的囤貨行為,已經對市場形成了極大的影響。”
針對企業的囤積行為,劉笑然建議,應該將玉米庫存數據公開?!肮_這個數字以后,企業等各方面都心中有底,對維持市場價格穩定非常有好處,對國家調控也好處,對統計數據更準確也有好處?!眲⑿θ粸榇嗽啻蜗蛴嘘P部門提交報告。
國家發改委在7月13日發布的《關于市場價格異常波動時期價格違法行為處罰的特別規定》(征求意見稿)中強調,經營者對市場供應緊張,價格發生異常波動的商品,多進少售、只進不售或者囤積拒售的,將會給予嚴懲。
此外,財政部在6月22日公布消息稱,中國將自2010年7月15日起取消包括酒精、玉米淀粉等商品在內的出口退稅。
國家接連出臺的調控措施,使得玉米價格走勢體現出了較強的政策市特征,短期內,政策對玉米市場的抑制效果明顯。
同時,今年中國在玉米進口量上的悄然變化也值得關注。據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月到5月中國累計進口玉米2.35萬噸,相比之下2009年同期累計進口玉米僅2150噸。包括中糧集團、新希望(000876.SZ)集團在內的中國企業,近期紛紛與美國糧食出口商簽訂了購買玉米的合同。
事實上,進入7月以來,受國家詬控糧價以及玉米進口等因素影響,國內玉米價格上漲趨勢已經出現了回落。
國家糧食局副局長曾麗瑛近日表示,國家將繼續銷售臨時存儲玉米,只要市場有需求,國家將在臨時存儲玉米銷售完后,安排銷售國家儲備玉米?!熬湍壳暗膰矣衩讕齑鎭碚f,滿足市場供應的需要綽綽有余。”曾麗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