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0日重慶20年來最大洪峰在晚上8時過和城,最高水位是185.15米。每年夏天上游暴雨形成的洪水都會侵蝕這座城市,這或多或少改變了人們日常的生活。但長期生活在水邊的重慶人卻表現得平靜樂天,沿江的石梯,碼頭、窗口、甚至像這位老人所處的高架橋下,都能見到看漲水的市民。
2010年7月20日8時,竣工不到4年的三峽大壩迎來1987年以來的長江最大洪峰——7萬立方米/秒。這與三峽大壩“千年一遇”的防御標準尚有距離。三峽樞紐下泄流量控制在每秒4萬立方米,此次恣肆的洪水被馴服,平穩流向荊江。
同時,漢江流域的丹江口水庫已于7月19日起開始攔蓄洪水,使得漢江和長江在武漢成功實現錯峰。
7月27日中午,第三波洪峰通過嘉陵江北碚,14時,三峽水庫入庫流量復漲。長江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再次發出調度令,加大三峽下泄流量以應對下一輪蓄洪,下游水位普遍上漲。
種種數據顯示,自2007年首次承擔防洪任務以來,“三峽基本達到了原初設想,”三峽水利樞紐梯級調度通信中心副總工程師趙云發表示。
但在三峽上游,缺乏有效保護的川渝兩地依然飽受洪災之苦。7月27日晚8時,嘉陵江第三波洪峰通過朝天門匯入長江時,朝天門平臺淹沒于水中。
與此同時,全國范圍內多流域出現洪災,黃河、海河、遼河及松花江多處水位超警,截至7月30日,受災省份已達28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