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于2010年6月底進行的中國百名經濟學家信心調查顯示,2010年二季度經濟學家信心指數為4.96(取值范圍在1-9之間),比一季度低1.04點。
調查表明,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嚴重性和經濟復蘇的曲折性都超出人們預期、宏觀調控面臨的“兩難”問題增多的環境下,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會在商位上有所回落(見圖1)。
調查遴選了國內有代表性、對宏觀經濟有研究的100位經濟學家,通過問卷了解他們對當前經濟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的判斷,并征求他們對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及改革的建議。
此次參與調查的有巴曙松、常修澤、陳道富、陳淮、陳浪南、陳平、陳宗勝、遲福林、程恩富、蔡洪濱、丁寧寧、商善文,賀力平、洪銀興、胡必亮、華而誠、黃少安、黃衛平、紀玉山、金雪軍、李,自溪、李種、李國璋、李善同、李天德、李曉西、李子奈、厲無畏、梁優彩、梁中堂、劉小川、馬曉河、茅于軾、潘云、史晉川、舒元、蘇育平、談敏、談世中、田秋生、王建、王珺、王小廣、王小魯、王一鳴、汪同三,魏杰、夏業良、楊偉民、葉灼新、易憲容、喻新安、袁志剛、曾五一、張寶通、張承耀、張軍、張軍擴、張曙光、章錚、趙凌云、趙敏、趙志耘、鄭超愚、周黎安、周立群、周天勇、周業安、周學曾、周振華、周志斌、祝寶良、左小蕾等73位經濟學家(以姓名字母排序)。
一、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和預期
調查顯示,經濟學家信心指數的下滑主要來自預期下降的影響。從指數構成看,即期景氣指數為5.06,雖比一季度略有降低,但仍處于景氣區可;預期景氣指數為4.87,比一季度下降2.01點,回落至景氣線下方(見圖2)。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影響還在延續但世界經濟復蘇大勢未變。今年以來,愈演愈烈的希臘等歐元區國家主權債務危機為復蘇中的世界經濟增加了新的變數,不過多數經濟學家認為,世界經濟回暖的進程并沒有被打斷。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多數經濟學家認為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影響有限,對歐元未來仍充滿信心。調查顯示,七成經濟學家認為希臘等國主權債務危機影響不大或只有短期影響,其中認為“很快會得到有效遏制,影響不大”和“仍將延續,對歐洲復蘇產生短期影響”的分別占9%和61%。




基于這種判斷,多數經濟學家仍看好歐元未來走勢,其中認為歐元“作為主要國際貨幣的地位仍會不斷增強”和“歐債危機影響短暫弱勢后趨于平穩”的分別占12%和75%;而認為會“不斷走弱,逐漸喪失與美元的競爭力”的僅占7%;沒有經濟學家認為歐元會“因歐元區內部矛盾沖突的加劇而崩潰”。
二是普遍認為美國經濟將平穩回升。調查顯示,認為美國經濟未來半年“保持回升態勢”和“基本平穩”的分別占47%和42%,合計達89%;而認為其“向下調整”的僅占8%。
國內經濟運行正常發生通脹的可能性不大。2010年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11.1%,比上年同期加快3,7個百分點。
調查顯示,經濟學家對2010年三、四季度GDP增長的平均預測值分別為9.7%和9.3%,對2010年全年的平均預測值為9.8%,比一季度的預測值高0.6個百分點。
調查表明,盡管受世界經濟形勢渡動和國內宏觀經濟政策“兩難”問題增多等因素影響,經濟學家仍預期中國經濟將在溫和回落的情況下保持較快增長態勢。
今年以來,管理通脹預期成為政府乃至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CPI自年初以來呈現渡動上行態勢,6月同比上漲2.9%,未來走勢如何將對宏觀政策產生影響。
調查顯示,盡管有93%的經濟學家預測2010年CPI同比增長達到或超過3%,但預測達到或超過5%的僅占9%,多數預期在3%-4%,平均預測值為3.7%,與一季度持平。對于作為可能推動通脹的外部因素的國際原油價格,多數經濟學家認為2010年下半年會“小幅渡動或持平”和“下跌”,比重分別占71%和7%,而認為上升的僅為22%(見圖3)。
房地產調控成效逐漸顯現資產價格泡沫有望得到有效遏制。今年以來,房地產價格承繼去年以來的升勢持續上揚,引發決策層新一輪的調控舉措,2010年4月以來出臺了“新國十條”等措施。調查顯示,認為目前我國平均房價水平“過高”和“較高”的分別占46%和4.8%。
不過,多數經濟學家預期調控效果會在今年下半年顯現。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經濟學家預期下半年房價會出現松動下滑,其中43%的經濟學家預期下半年房價比上半年“下降10%以內”,20%預期“下降10%-20%”,5%預期“下降20%以上”;而預期房價與上半年持平和上漲的僅分別為20%和12%(見圖4)。
對于證券市場,多數經濟學家預期會趨于穩定。其中,57%的經濟學家認為2010年三季度國內股市價格將會“穩定或小幅渡動”,14%認為將會“下降”,認為將會“上升”的占29%(見圖5)。
正是基于這種判斷,有73%的經濟學家認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狀況“正常”,與一季度基本持平。當前影響經濟運行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結構句題仍較突出民間投資動力仍顯不足消費增長有待進步突破。
首先投資增長從略顯偏快轉向正常民間投資仍顯不足。2010年上半年,城鎮固定資產比上年同期增長25.5%,仍處在較高水平。
調查顯示,75%的經濟學家認為目前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正常”,比一季度高16個百分點;而認為“過快”的則從一季度的40%下降到21%。同時,認為民間投資需求“不足”的占70%,與一季度基本持平;認為2010年下半年民間投資需求“持平”和“減弱”的分別占44%和32%,兩者合計占76%。
其次消費需求平穩通過改革進步加快消費增長勢在必行。2010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同期增長18.2%,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態。
調查顯示,17%的經濟學家認為當前消費需求“旺盛”,比一季度高8個百分點;61%認為“正常”,比一季度低9個百分點。對于2010年下半年消費需求走勢,76%認為會“持平”,比一季度高4個百分點;12%認為會“好轉”,比一季度低7個百分點;還有12%認為會“惡化”(見圖6)。
調查表明,經濟學家認為目前消費需求處于平穩增長狀態,通過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來推動消費的較快增長,成為經濟學家比較集中的期望。
二是出口持續增長的壓力加大。
首先外貿順差格局還將持續但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預計將長期維持在較低水平。2010年上半年,我國出口總值同比增長35.2%,比上年同期高57個百分點。
調查顯示,62%的經濟學家認為當前出口需求“正常”,比一季度高4個百分點。對于2010年下半年情況,認為出口增速會“持平”和“下降”的分別占29%和34%,兩者合計占63%,比一季度高41個百分點,表明經濟學家認為這種恢復性增長的可持續性缺乏堅實的基礎。
其次人民幣匯率的升值趨勢會進
步加大出口增長的難度。調查顯示,48%的經濟學家認為美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高估”,比一季度高6個百分點,比認為“合適”和“低估”的分別高13個和31個百分點(見圖7);認為歐元、英鎊、日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合適”的分別占43%、46%和66%,均高于或遠高于認為“高估”或“低估”的比重。
調查表明,經濟學家認為人民幣升值壓力主要來自美元。調查顯示,69%的經濟學家認為2010年下半年人民幣匯率應該“適度升值(3%以內)”,比認為應該“保持基本穩定”和“一次性升值5%以上”的分別高42個和65個百分點(見圖8);86%的經濟學家預期2010年下半年人民幣兌美元會升值,其中“升值3%以內”“升值3%5%”和“升值5%以上”的分別占57%、26%和3%(見圖9)。
在國內投資需求增長以及人民幣升值的帶動下,今年上半年進口出現較大幅度增長,外貿順差出現較大幅度減少。調查顯示,51%的經濟學家認為2010年下半年我國外貿會“順差減少”,比認為會“順差增加”的高23個百分點;還有22%認為會“不變”(見圖10)。
二、對宏觀政策和改革的建議
繼續堅持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注意調控的節奏和力度。2010年上半年中國人民銀行三次上調存款準備全率,體現了其對2009年貨幣信貸快速增長的適度控制意圖。
調查顯示,53%的經濟學家認為目前貨幣政策寬松程度“適當”,與一季度基本持平;31%認為“偏松”,比一季度低6個百分點,比認為“偏緊”的高15個百分點。
對于央行加息時間,認為2010年下半年最佳的占56%,其中認為是“2010年三季度”和“2010年四季度”的分別占39%和17%;而認為2011年上半年甚至更晚的占45%,其中認為是“2011年一季度”和“2011年二季度及以后”的分別占17%和28%。同時,65%的經濟學家預計央行2010年下半年加自,其中認為是“2010年三季度”和“2010年四季度”的分別占34%和31%;認為是“2011年一季度”和“2011年二季度及以后”的分別占16%和19%。
與之相關,超過六成(63%)的經濟學家估計美聯儲2011年上半年及以后加自、其中認為是“2011年一季度”和“2011年二季度及以后”的分別占31%和32%。
調查表明,多數經濟學家認為我國當前貨幣政策適當,預期2010年全年新增信貸比去年適度減少。其中,49%預期“7萬億-8萬億元”,27%預期“8萬億-9萬億元”,21%預期“9萬億元以上”(見圖11)。
對于下半年的調控力度,48%的經濟學家建議“基本不變”,38%建議“適度收緊”,14%建議“適度放松”。
關于具體的調控舉措,適度收緊的建僅主要包括“嚴查并控制地方融資平臺風險”(46%)、“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比如盡快出臺資源稅”(43%)、“加大房地產調控力度,盡快出臺房產稅”(34%)、“加息并控制貨幣投放”(78%)和“嚴格控制公共支出尤其是行政性支出”(25%);“適度放松”的建議主要包括“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39%)、“加大消費刺激政策力度”(37%)、“減稅”(34%)和“放松信貸管制”(15%)等。
具體到房地產調控,多數經濟學家認同目前的調控方向。其中,28%認為下半年房地產調控政策應當“進一步收緊”,34%認為應“保持不變”,31%認為應當“伺機而定”,只有7%認為應當“適度放松”(見圖12)。
具體建議還包括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建立地方的最低工資標準與房價同比例上調的機制以抑制地方政府在房地產領域的投機行為和取向;調整目前城市化模式,避免經濟社會資源過度向大城市集中;明確住房的居住功能定位和房地產市場的消費需求導向等。
社會保障城市化和民生句題應成為“十二五”期間重點突破的萬面。調查顯示,對于“十二五”期間應重點突破的方面,認為是“社會保障制度明顯完善”的占63%,居第—位;其后是“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和“城多居民收人大幅提高(比如倍增)”,分別占61%和57%;認為“自主創新能力取得跨越式提高”“壟斷性行業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的比重分別占51%和45%;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取得突破性進展”“完善地方領導考核評價制度”和“低碳經濟迅速發展,節能減排進一步加強”的分別占30%、25%和25%。
經濟學家對改革的建議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
是堅決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目前我國收入分配格局的失衡不僅潛藏著諸多社會風險,同時也嚴重制約了經濟領域中結構性矛盾的順利解決。參考本次調查的大多數經濟學家建儀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其核心就是提高勞動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對于提高居民收入和福利的最有效方法,認為是“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比重最高,占58%;認為是“提高國有企業(尤其是壟斷性行業國有企業)利潤上激比例,加大二次分配力度”“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的分別占49%和48%;認為是“鼓勵企業建立養老機制,給予企業年全充分的免稅優勢”“加快城市化進程”“提高公務員及相關人員(如教師、醫生等)工資水平”和“企業減稅”的分別占36%、36%、27%和24%。
此外,經濟學家在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方面的建儀主要包括建立合理的財政轉移支付機制,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逐步實現全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統一,提高政府支出比重,降低和減輕企業和個人消費比例;注意效率和公平兼顧的原則,避免因此形成沉重的財政負擔等。
二是堅持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中心就是轉變政府職能,明確職能劃分邊界,主要包括減少政府對經濟的過多干預,注意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同時,經濟學家建儀政府工作的重心應從經濟增長逐步轉到增加就業和控制通脹上來;建立健全對行政權力的監督體制;精簡行政機構和人員,減少行政費用支出。
三是積極推進財稅體制改革。首先保證地方政府能獲得足夠的財政支持,同時將土地收入納入國家統一管理,規避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加強和完善對地方融資平臺的監督管理,使其與地方政府官員的考核聯系起來,規避和逐步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配合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加強和提高對資本所得及高收入者的稅收征管,降低勞動收入和中低收入群體的激稅比例;不斷完善財政預算管理體制,推進公共財政制度,逐步實現公共資金管理和使用的透明化;建立和完善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的聯動機制,使財政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企業實際狀況相符合;逐步實現財政支出重點向民生和社會保障領域轉移。
四是謹慎推進匯率體制改革。以自身經濟發展需要為中心,綜合考慮各方面的風險和壓力,推進匯率體制改革,確保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自主性。從世界貨幣體系的大格局和人民幣長期定位角度,著眼于我國外向型經濟戰略的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匯率體制。同時要高度重視匯率對于國家經濟安壘的重要戰略意義。
五是努力推進壟斷行業管理體制改革。從國民經濟健康的角度出發,推進壟斷行業管理體制改革,其重點在于進一步明確國有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功能和定位,降低壟斷行業的準入門檻,促進民營企業、民營資本進入,拓寬民營經濟投資和發展的渠道。
作者供職干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