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正是一年一度春繭上市的日子。在浙江、江蘇、四川、廣西等絲綢重鎮,蠶繭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80%,創下15年來的新高。奇怪的是,在這收獲的季節里,面對高漲的價格,蠶農臉上卻難見喜色。
更出人意料的是,在蠶繭價格飆漲致使生絲生產成本達到30萬元/噸的同時,其市場銷售價格卻只有28萬元/噸,并且還有下滑的趨勢。這也意味著,一家繅絲廠生產越多,賠得也就越多。這一局面讓廠家進退兩難,為此四川一些絲綢企業近日已經開始選擇停產。
生絲上漲的成本為何沒能在產業鏈終端——絲綢價格上得以消化?蠶繭漲價為何會逼得處于產業鏈中游的繅絲廠走投無路呢?近日,記者分赴作為江南絲綢主要產地和交易基地的浙江嘉興和江蘇吳江盛澤進行深度調查,為您剖析絲綢行業“繭絲價格倒掛”的深層癥結。
成品價格微漲致旺季不旺
春江水暖鴨先知。在蠶繭價格飆漲之后,最終端的絲綢商品按理應該最能直接反應漲價所帶來的影響。為此記者前往我國重要的絲綢紡織品生產基地和集散地——江蘇蘇州的盛澤鎮。
盛澤歷史上以“日出萬綢、衣被天下”聞名于世,有“綢都”的美稱。然而記者在當地的“絲綢一條街”上卻看到,沿街兩旁的店鋪門可羅雀。
“生絲價格上漲之后,絲綢成品衣服價格有所上浮,但都只是小幅上漲,不敢漲多了。但就算如此,客流仍然比往年少了很多。”六、七月份的暑期本是絲綢銷售旺季,但店主老高望著店內大量的絲綢產品,只能苦苦一笑。在老高看來,本該火熱的銷售旺季卻進入了市場的 “冰凍期”,這確實是一件咄咄怪事。
冷風還不只是在絲綢成品市場吹,生絲市場同樣是忽如一夜“秋”風來。一家在絲綢交易市場辦公的紡織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最近沒有訂單,生絲賣不動,都在庫房堆著。為規避干繭價格上漲造成“繭絲價格倒掛”帶來的損失,他們也采取了期貨市場上“套期保值”的做法。
導致生絲市場銷售冷淡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出口。據嘉興市發改委價格管理處負責人張全明表示,我國的蠶絲主要供出口,其中出口歐洲尤多。但近來由于歐元貶值,致使蠶絲出口嚴重受阻。張全明認為,隨著歐債危機后續影響的進一步加深,“出口幾乎不可能比往年增加。”
蠶繭價格大漲肥了誰?
就在外界不斷將漲價的表象和漲價的原因不斷放大的時候,漲價背后的利益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注意,而蠶農被認為是這一輪漲價中的最大受益者。
6月2日,記者來到養蠶較為集中的浙江桐鄉市同福紅旗村,一位姓張的蠶農家里今年買了5張蠶種(一種計算方式),產出了500斤蠶繭,按蠶繭收購站今年收購價每斤16.5元,他們家今年春蠶的收入為8250元。而在去年,這一收購價格只有9.5元/斤。
桐鄉市蔣家浜的王阿姨說,如果今年的收購價低于每斤16.5元的話,自己不準備再賣。“去年因為收購價太低,我們就沒有賣,自己拿到絲綢廠委托加工做絲綢被子去了。”王阿姨說,如今家里蓋的全都是蠶絲被。
王阿姨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春季每張蠶種的價錢是42元,喂養一張蠶種的桑葉要用掉了兩包肥料,250元;殺蟲劑一瓶,10元;3項成本共302元。除去電費等其他成本,每100斤蠶繭最多賺1000元。如果自家桑葉不夠需要買桑葉的話,只能賺600-00元。“養蠶花的心思太大,受天氣影響也大,還不如種菜賺錢,而且還省心、沒什么風險。”
江蘇吳江盛澤鎮七星村九組的朱阿坤也有同樣的看法:“說實話,今年的收購價格和去年相比,每一擔確實要多出300元左右,但今年物價飛漲,買所有原材料都要多出很多錢,請的幾個工人成本也提高了。這樣算下來,我還不如我去附近的工廠打工掙得多。”
一位常年在盛澤負責分發種子的技術員給記者算了這樣的一筆賬。以朱阿坤今年養了3張蠶種為例,由于收繭的工作必須要在3天之內做完,所以需要雇人來幫忙收繭,按照每天每人100元計算,這3天就要花費900元錢。而桑葉也需要專人來看護管理,2畝多也要花費1000多元。這樣算下來,朱阿坤能拿到手的利潤其實已經微乎其微。
蠶農是否可以再觀望觀望,等價格合適后再選擇出售呢?“我們也想等個高價,但卻等不起啊。”朱阿坤無奈地表示,蠶繭收下來后若不在3天之內出售,新蠶蛹將破繭而出,到時想賣也沒有機會了。據了解,盛澤目前收購蠶繭的繅絲廠都是私人企業,由于定價權并不在朱阿坤等蠶農的手里,“利潤應該是給這些私人老板拿走了吧。”朱阿坤認為。
繅絲廠進退維谷
不過在蠶農眼中“操縱”收購價的繅絲廠實際上也有一大堆的苦水。
按生產情況,2.5噸鮮繭可制成1噸干繭,3.5噸干繭才能制成一噸生絲,這樣按目前市場16.5元/斤的鮮繭價格,生絲的 “裸成本”就達每噸28.875萬元。
“我們現在的境地也非常尷尬。”江蘇華佳絲綢有限公司常務副總陳月紅透露,“按理說這樣的高價我們可以不去采購,但是沒有原料公司肯定要停產;而如果按照這樣的價錢采購進來,再加工出售也必然是面臨著虧本的境地。”陳月紅告訴記者,按目前的蠶繭收購價來計算,生絲的生產成本接近30萬元/噸,可這幾天的生絲銷售價格卻下調到了29萬元/噸,公司目前是頂著虧本的風險在進行收購生產。
而據《南充日報》報道,四川省南充市的一些繅絲企業已經開始停產。位于南充市六合制絲、佳合、京華等制線企業開始停產。南充市都京鎮的六合制絲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杜小春告訴記者:現在生產1噸生絲,要賠上大約2萬元。
相比之下,江浙一帶的繅絲企業已實現產業“升級”,即不再單純繅絲,而是打通了產業上下游,從事生絲生產、絲綢產品加工一條龍服務,所以“繭絲價格倒掛”現象對企業生產的影響比四川企業要小。
嘉興唯一的絲綢上市企業——嘉欣絲綢董事會秘書鄭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完成產業鏈升級之后,生絲價格上漲對企業利潤影響較小,2009年生絲銷售額僅占公司絲綢制品銷售總額的2.96%,所以目前國內繅絲廠面臨的殘酷現實暫時還不會對企業造成太大沖擊。
陳月紅坦言:“其實江浙的繅絲廠已經不同于之前,多數涉及了養殖、絲綢、服裝等領域,可以說打通了上下游。我們不可能等到價格跌了才購買,那時候就是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到,所以挺過這段時間就好了。”在陳月紅看來,公司在廣西大規模的養殖蠶繭和較長的產業鏈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掉成本壓力。
但雪上加霜的是,“繭絲倒掛”現象仍在加劇,生絲價格近日持續下跌。中國繭絲綢交易網上6月25日遠期A類生絲的開市價為26.73萬元/噸,比目前現貨28萬元/噸的價格還低1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