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與土耳其空軍舉行的聯合軍事演習傳出不少風言風語,有傳聞稱中國空軍慘敗于土耳其空軍之手,其后中國軍方專門發消息辟謠。目前中土兩國尚未公布任何演習細節,似乎都準備低調處理這次演習。這顯然是迫于北約組織內部強大的壓力——美國五角大樓前情報官員曾經對媒體表示,土耳其此舉可能導致北約軍事機密泄露,影響美國國防安全。
如今坊間對演習結果猜測不斷,但事實上,僅就演習而言,勝負并不重要。正如中國海軍第一次進行環球航海,此次中土演習的重大意義在于中國空軍第一次走出亞洲,進入歐洲上空。盡管中國奉行防御性建軍戰略,然而空軍注定是一個進攻性軍種。
杜黑早在上世紀20年代就提出,空軍應該作為進攻力量來使用,因為它可以輕易跨越地理阻隔,攻擊高山背后或者大洋彼岸的任何目標,且速度遠勝于陸地和海洋中的任何兵器。這套理論直接決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走向:二戰中聯軍用重型轟炸機組成的空中“戰列艦隊”幾乎夷平了德國所有的工業生產基地和政治中心,并幾乎把日本炸回了石器時代。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決定了空軍成為徹底的毀滅力量,在洲際彈道導彈裝備之前,空軍幾乎是執行戰略核攻擊的惟一平臺,成為地球上最為恐怖的戰爭機器,直到上世紀70年代徹底被戰略火箭部隊取代。即便如此,美國空軍仍然保留著帶彈值班制度,直到奧巴馬總統上臺。帶彈值班制度是指美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必須在空中攜帶核彈飛行,一旦爆發核戰爭,這些轟炸機可以立刻飛向預定的攻擊目標,發動毀滅性的襲擊。
這無疑說明,即便在導彈橫飛的年代,空軍的進攻性仍然是不容置疑的,盡管英、法等中等發達國家已經漸漸取消了轟炸機的研發和裝備,把核反擊力量轉移到戰略核潛艇身上。這一切源于大型轟炸機的研發和裝備成本越來越高,并不意味著其進攻性和戰術靈活性可以被潛艇或者其他遠程導彈取代。因此,中國近年來開始對老舊的轟6型轟炸機進行現代化升級,并提出新的轟炸機計劃,而不是效法英法將空中打擊力量徹底寄托于多用途戰斗機。
盡管中國空軍已經建立了超過一個甲子,然而真正具備空中攻擊能力卻是近10年間的事情。在上世紀60-70年代的頂峰時期,中國空軍裝備了近3萬架作戰飛機,其中大部分是執行國土防空任務的殲擊機。中國空軍從未作為攻擊力量使用,空地協同作戰這種二戰中已經出現的戰法,在對越戰爭中渺無蹤影,而越南方面也一樣。出現這樣的情況,根本原因在于當時中越兩國的空軍都是防御型力量,攻擊型轟炸機數量太少,而且訓練和戰術都已經落后于時代。中越戰爭打出了同時代技術層次的最低水平。
近年來,隨著大批新型戰斗機服役,中國的空防力量可謂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僅就亞洲而言,現在中國已經擁有了最大的三代機機群,與英法俄等中等發達國家的戰斗機裝備水平相當,但是執行對地攻擊任務的機種和數量都遠遠不夠。尤其是對地攻擊中至關重要的空中加油技術,中國空軍近10年來才開始掌握、普及。
不少人以為空中加油僅僅能夠增加戰機的作戰半徑,這種觀點顯然是有失偏頗的。對攻擊型空軍而言,如果執行對地攻擊的機群在起飛時只加入少量油料保證基本飛行,飛機便可以勻出更多的載荷來搭載導彈或航空炸彈,升空后再進行空中加油,則可以保證足夠大的打擊范圍。也就是說,空中加油技術主要的貢獻在于提高對地攻擊能力,而非對空作戰能力。
此次中土演習的場地超出了中國作戰飛機的最大行程,因此中途必須進行油料補給。然而根據報道,中方并未采用空中加油的方式進行保障,而是借用伊朗某空軍基地作為補給中轉站。就鍛煉戰力而言,進行空中加油更有利于提高中國空軍的遠程攻擊能力?;蛟S有人認為,奉行和平建軍方針的中國空軍并不需要遠程攻擊能力,然而對于一個國土遼闊的國家而言,具備這樣的能力并非全然出于進攻性的戰略。比方說,緊急抽調東部的攻擊機群對西北某地的恐怖分子基地執行戰術打擊,這與一個歐洲國家執行一次跨國的攻擊任務并無不同。
遠距離的打擊能力還能為中國空軍提供更大的戰術彈性,例如對外島目標的打擊,可以調動空中機動部隊從東側進行突襲,從而避開對方防守嚴密的西側防御線。要培養這種能力,不僅需要掌握空中加油技術——遠程機隊奔襲作戰需要強大的指揮調度能力和情報支持,飛行員精湛的技藝也是必不可少的。事實上,在陌生空域飛行存在著各種潛在風險。1995年俄羅斯勇士飛行表演隊在越南進行中轉飛行時,就出現了三機撞山意外。在這次慘劇中遇難的,都是經驗豐富的特技飛行員,可見在陌生空域遠距離飛行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毫無疑問,多年未曾參與實戰的中國空軍必須通過不斷錘煉,方能贏得未來的戰爭,而在錘煉中栽跟頭往往不是什么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