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魯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旅游城市。和北印度任何一個小城一樣,它炎熱、破敗、灰塵滿天,沉睡在齋浦爾到阿杰梅爾的公路旁邊。
時間有限的旅客很少特意繞到這里來,絕大部分游客更愿意沿著印度最好的公路線一路開往西北——拉賈斯坦邦濃郁的異域風情正敞開溫柔的懷抱,釋放出讓人欲罷不能的魅力。而最近,越來越多的專業游客——時尚買手、布料設計師、插畫家、室內設計師和時尚人士卻特意繞過大半個地球飛到齋浦爾,然后包車來到巴格魯。在他們眼里,巴格魯平實的表象下隱藏著瑰麗的秘密。
巴格魯的第一站,我們要去拜訪當地人公認的民間藝術大師Sakshi先生。沿途你會經過好幾個曬制布料的土夯小坪,竹竿撐起各色布料,像是綻放在空中的花朵。你還會看見好幾位長者席地坐在家門前,用錐子、小錘在不大的木料上鑿個不停,木屑散落一地。Sakshi先生的工作室位于鎮子北邊臨河的一棟老宅子。穿過低矮的院墻,Sakshi先生興致正高地忙乎著,他已在此工作了近50年。本不寬敞的工作室堆滿了各式各樣的印花布料、大大小小的木雕模子和制造顏料的天然材質。
這些木雕的模子刻有印度人喜歡的各種圖案:孔雀、大象、女神;也有伊斯蘭教所鐘愛的樹木、攀緣植物、花和葉。此刻,它們安靜地躺在架子上,一縷光透過窗戶照射進來。常年的浸潤與壓磨,使它們都像有了生命一般。染織的顏料也有講究:黃色來自姜黃和乳酪,綠色來自香蕉葉,橙色來自藏紅花與茉莉,藍色來自亮藍色礦物,紅色來自蔗糖和向日葵,黑色來自鐵銹,紫色則來自昆蟲。
我問先生,這樣每天重復地只是把模子壓制到布料上,不會覺得枯燥嗎?他說,怎么會!我把每一次壓制當成一次創作,沒有底稿沒有程式,模子大小、紋樣、顏色全都靠自由組合,因此沒有一件作品是重復的。
樣式繁多、顏色艷麗豐富、低碳環保、手工制作、獨一無二,沒錯,這就是巴格魯吸引人的秘密所在。
很少有官方文件記載巴格魯印花藝術的起源。通常的說法是450年前,這里的村莊與位于拉賈斯坦邦荒漠之中的CHHIPAS族人開始商業上的往來,而CHHIPAS族人有著驚人的藝術稟賦,因為沙漠中的木料難得,他們自古就有打磨木料的傳統,當這些技藝與棉布絲綢相遇后,印花藝術開始以這里為中心蔓延開去。
大約50年前,巴格魯印花藝術主要用于當地及周邊村莊婦女的裙子和頭巾,長度約為50厘米的印布也就只在村莊附近的小區域內銷售。在印度這個等級森嚴的社會里,與其說這是一種裝飾品,倒不如說這是區分社會等級的一個直觀標示:不同的顏色和印花往往象征不同的職業和等級,而且只出售給印度教徒。
今天,巴格魯人依舊堅持著古老的制作方式,日復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