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最喜歡的園林,莫過昆明的大觀公園了。小時候所逛到的第一個公園,就是大觀公園,至今還記得當時驚喜的感覺。其后的很多年,一有機會一有時間就去看看大觀公園,已經記不清實際去了幾回了。以至于對大觀公園生出了一種近似依戀的感情,仿佛那就是我家的園子。后來,有機會去外地的公園,也曾見到過美麗的景致,但是,仍對大觀公園有著一份深深的喜愛。
借春節長假,初八我攜家人又踏足昆明大觀公園,一路清新純然。那悠悠的古樓,郁郁的閣,那恬然的山水云淡風輕、黛樹芳草,以及滄桑中的歷史,以羞澀的淺笑,贈予我一派自然清新的純美……
大觀樓又稱大觀公園,居昆明城西南方的草海之濱,滇池之北,與太華山遙遙相望,所以也稱“近華浦”。
早上八時許,到了近華鋪,但見閣門矗立,公園的大門為牌坊式的、四柱三門,坊頂為金色琉璃瓦飛檐畫棟,門正中榜書清同治年間孫鑄(字鐵舟)所書“大觀樓”三字石刻板。字大五尺,雄渾擅勝。據說當時孫氏在直隸做官,書額寄回云南,但由于種種原因,泐石未果,直到1930年才刊刻嵌在坊上面。
園內大路兩旁均為各式菊花和串紅,路上隔一段就有一綠色藤蔓植物搭起的圓形拱門,藤蔓上開滿了紫紅色的花朵。路旁鐵架上的花盆里栽著下垂式的菊花組成了各色花墻。穿過一座亭閣,亭閣的門洞上有“掩映金碧”四字。大路轉彎處有一圓形的花壇,里面各色菊花爭奇斗艷,有雪青色、白色、黃色等。
大觀樓門內右面為琵琶島,是一道伸入湖中的短堤,始狹終闊,形狀彎曲,類似琵琶,才這樣命名。而大觀樓上以藤蔓編架涼篷,下置石桌石凳,游人到這里憩息,頗感清幽。左邊是攝影、飲食及小賣部。園內水上建筑放歌臺等均在這附近,前人在臺前寫有一副對聯:興致欲呼金馬走;爽來思喚碧雞鳴。
在大觀樓琵琶島的后面,有用石塊砌成的魚池一個,亦楚楚可觀。池子的后面是一座涼亭,雖不是畫棟雕梁,卻別具匠心。又有回廊,連貫交通于亭閣之間,既便于游人往來,又可避風雨。大觀樓亭子西面為“挹爽樓”,是一幢西式建筑,規模宏敞,岸然立于水畔,樓邊有楊柳多株。登樓遠眺,滇池湖光,太華山色,盡在目前,令人心曠神怡,近士王燦曾有題聯描寫道:朝云起雨,暮靄飛煙,世事古今姝,只余無恙西山,隨時在目;雪浪吞天,風濤卷地,英雄淘瀉盡,為問倒流滇水,何日回頭。
往后稍走一段小徑,便見“攬勝閣”,這里往日掛有一副對聯:明月清風誰是主;高山流水幾知音。
“攪勝閣”的右邊是“催耕館”,為了與館名相稱,曾有一副對聯寫道:云水光涵清吏駕;稻花香慰老農心。 左邊則為“觀稼堂”,也有一副對聯寫著:萬頃新苗忻結子;四周香稻喜生孫。
大觀樓的旁邊,又有座彩云崖,作玲瓏嵌空的形狀,前人題詠很多。昆明大觀樓前水中有葫蘆塔三座,鼎峙水面,是在1940年時,將狀元樓外面放置的三個白石烽墩移來,加以環堤為帶,垂柳如絲,大觀樓頗像西湖的“三潭印月”。其他像“牧夢亭”、“豁襟榭”等,也點綴在湖畔,錯落有致。每逢節假休憩時日,游舫云集,清波湖光,幽雅宜人。
大觀樓的風景所以引人入勝,還在那耀眼的盈盈一水。
眼前是初春的景色:湖水在太陽光的照射下閃著銀白色的漣漪,波光點點,銀輝閃爍。長長的河堤上,翠柳輕輕地飄蕩在這綠水碧波之中,垂擺著纖纖的細腰,喜吟著春的綠韻。而最有韻味的則是夏天,尤其是那荷葉亭亭深處,藕香芬芳,沁人心脾。那風平浪靜的湖面會讓你心曠神怡;就是在那驚濤拍岸,風卷漁船的雨天,當看到“一竿風浪,滿蓑煙雨”中的老漁翁,駕著一葉扁舟,無畏地向湖心駛去,卻又給你勾勒出一幅水墨“煙雨圖”,自然也會使你想起:“秋水盈盈照眼明,芙蓉深港最怡情,老漁慣見江湖險,故向風波起處行”的詩句。當蕩漾輕舟順流駛至湖中,往往會親聆輕歌一曲,使你不能不停橈坐聽玉簫聲,曲終人不見,尋至芙蓉深處,驚起對對鴛鴦,扇翅飛過橋去,這又是多么優美的江上景色。又會使你想起:“歌罷采蓮韻最嬌,玉簫聲里試停橈,驚人對對鴛鴦起,飛過秋江第一橋。”
十一點半,我們來到大觀樓前,大觀樓為三層方樓,三重檐四角尖頂,底層面闊17米,進深10米,占地170余立方米。內有木梯直通三樓,正面二層檐下懸掛清朝咸豐皇帝的“撥浪千層”匾。每層均有黃色琉璃瓦屋檐,二層的寬度比一層大約短了四米,三層比二層又短了兩米。一層前后均有門,門為三扇推式長門,淡黃色的墻上左右各有一圓窗。門的左右就是聞名于世的長聯了: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篙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正由于大觀樓的景色,不論在什么時候,在哪種境界中,都是這樣的宜人,為此,郭沫若同志來游覽時便寫下了:
果然一大觀,山水喚憑欄,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樣寬。長聯猶在壁,巨筆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兩間。
登樓遠眺,見海水澄清,波光浩渺,紅嘴鷗在湖面上低空飛翔;大有,“秋水共長天一色”之慨。遠瞻西山,若隱若現,頓覺爽氣襲來;俯瞰湖上,帆影悠悠,“無波不覺扁舟小,短纜徐牽過柳堤”的自然景色,盡收眼底。近觀,水面上的三個小石塔,映出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的韻味;從樓的右側望去,曲折的堤岸上垂柳隨風搖曳,三孔石橋連結其中,又好似杭州西湖的蘇堤。
而最是吸引人的是海鷗,往后撥著紅色的小掌,云游在碧波之上;有的顫動著紅紅的嘴唇,嘎嘎地叫著,扇動著她那亮麗的翅膀,伸展著潔白的羽毛。一會兒翱翔,一會兒直沖而下,與游人嬉戲,一會兒俯身直下,快速從喂食人手中叼走食物。那身姿是那樣的輕快,那姿態是那樣靈動可愛,把大觀樓、滇池水裝點得動感而飄逸。
下了樓在樓的右側有長聯作者孫髯翁的石雕像。樓前的一個石缸中心有一個向上的龍頭,龍口張開,石缸中清水盈滿,人們試著將硬幣輕放于水中,看誰的硬幣正好落入龍口。
目前大觀樓雖然“長聯猶在壁”,但早已看不到孫髯翁所描寫的“半江漁火”,也聽不到“幾杵疏鐘”了,代替古老而凄涼聲色的,乃是現代化的時代新貌。正如有一首《七律》所寫的:
俯瞰滇池五百里,湖山一色入空明,朝云暮雨妙離合,霧鬢煙鬟時送迎。
倒影天光浮太華,隨風新氣落昆明,蒙段往事憑欄憶,東風喜送時代聲。
我們在大觀公園間的小徑中穿花拂葉,一路上園林美景喜不勝收,各種名貴花卉、樹木目不暇接。最讓我喜愛的是那開得如癡如醉的粉白色梅花,密密麻麻的花朵綴滿枝頭,是那樣素凈高雅,讓我的心也顫動在那美麗的枝頭,整個心田也開滿了梅花朵朵,心香四溢。
靜坐花下小憩,且聽風吟,細品鳥語。在靜謐的自然空間里,連樹葉在空中的舞蹈都伴隨著音樂的妙響。耳朵和眼睛帶領著心靈,自由地旋轉,暢快地呼吸。
游覽完畢,我們坐在大觀樓后的小亭休息,我的思緒紛紛揚揚,像滇池上空飄飛著的云霞。
生活越是現代化,我們的步履越是匆遽,鮮活的心也似乎結了厚厚的繭,逐漸麻木。是否,只有在這樣山靈水動的秀色里,我們才能緩一緩倉促的腳步,輕松暢意地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