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發布《2010春季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詞查報告》,2010年春季拍賣成交總額較上季的156.46億元人民幣,提升至201.41億元人民幣,創歷史上單季總成交額最高紀錄,環比上季增長了28.7%。中國書畫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增至52.09%,形成古畫和近現代書畫競相爭輝的局面;瓷雜市場份額進一步被壓縮。僅為16.97%,香港仍足瓷雜精品市場的重鎮;油畫及當代藝術市場回溫,市場份額有所提高,比上一季度上升1.38%,達到11.52%。今春,各拍賣公司加大對海外藏品的征集力度,其中部分海外回流專場在2010春拍期間還取得了100%成交的佳績。同時,中國買家的購買實力引起了全球側目,主要體現在新買家不斷入場,企業收藏更加活躍,藝術品買家結構更加豐富。
201億破單季拍賣紀錄高價精品占主導
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統計,2010年春拍總成交額從上一季的156.46億元人民幣上升至201.41億元人民幣,環比上季增加了28.7%,創造了中國藝術品拍賣成交總額的新紀錄。2010年春,樓市股市的繼續低迷,尋求新投資點的流動性資金推動了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走勢。2009年秋季成功復蘇的市場狀態為2010年的春拍帶來了足夠的信心和充足的人氣。
本季春拍各拍賣公司紛紛借勢擴大經營規模,并增添專場細分部分,拍賣專場達到628場,同比09年春拍增加了73%,舉行中國藝術品拍賣會的公司也比上季增加了20家,為141家。作品上拍量和成交量也有所增加,本季共上拍162,580件,同比增加了70%,但本季的成交率較上季下滑了3個百分點,為55%。大部分以藏家專場和海外回流專場為主,創下100%成交率的專場數量創有史以來新高,達23場,即春拍總專場中3.67%專場實現“白手套”。
延續上季中國書畫鰲頭地位的形勢,本季同樣出現四幅過億的中國藝術品拍賣紀錄,不僅如此,黃庭堅《砥柱銘》更是創造了含傭金過4億的中國藝術品拍賣紀錄,同時張大千的作品《愛痕湖》以1.008億元人民幣成為首幅過億的近現代書畫作品。除了過億作品外,5000萬至1億元的作品共21件,比09年全年這個價格區間的作品多出了4件。可見高價精品成為了本季拍賣市場的重要支撐,也成為了成交總額的主力軍。出現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因為出現了許多新的瞄準這些精品藝術價值和保障高且來源可靠的買家,這些新的藝術收藏投資隊伍和企業的介入,帶來了更多的流動性資金,致使精品市場出現買氣旺盛、競爭激烈的景象,實現了這些精品的保值增值利益最大化。
中同書畫市場份額過半瓷雜份額進一步壓縮油畫及當代藝術小步回溫
中國書畫、瓷器雜項、油畫及當代藝術三大主力板塊本季總成交額為162.29億元人民幣,比上季增長了35.69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國書畫市場份額上升了3.09%,達52.09%,成交量占總量的49.23‰瓷器雜項雖在年初調查中受到關注,但由于內地書畫市場借勢上漲,本季瓷雜市場份額壓縮至16.97%,比上季市場份額降低了4.72%成交總額為34.18億元人民幣,成為2000年之后市場份額最低一季,市場份額仍舊集中在港澳一帶。而油畫及當代藝術市場份額有所提高,比上季上升了1.38%,達到11.52%。港澳臺地區以較好的油畫及當代藝術市場積累在海外復蘇支撐下以46.76%占有率在這一品類市場中占主導作用。在這一領域,早期油畫逐漸被拍賣行所重視,成為重點開拓的藝術品類。
本季入圍藝術品拍賣前100名的中國書畫類有63件,其中36件是中國古代書法,25件是中國近現代書法,其中一件張大干的作品過億,還有2件是中國當代書法。瓷雜類入圍作品有27件,位列首位的是成交價為84,356,800元人民幣的清乾隆時期的白玉圓璽。中國油畫及當代藝術入圍有10件,位列首位的是成交價為72,800,000元人民幣的徐悲鴻的《蔣碧薇像》。


從拍量、成交量、高價作品數量等各種數量上看,今年的春拍中國書畫是大放異彩。本季度,書畫上拍共80008件,成交43659件,成交總額達104.91億元人民幣,占成交總額的52.09%,同比中國書畫處在頂峰的05年秋拍,上拍量與成交量有所下降,但成交總額提升30多億元人民幣。在經歷了05至06年書畫市場高峰回落以及07至08年藝術市場泡沫之后,買家在2009至2010年明顯更為謹慎,來源可靠、傳承有序、宣傳充分成為了買家購買作品的主要參考因素。中國書畫藝術歷史悠久,歷代名家輩出,這與中國社會變遷及文化發展關系密不可分,同時各細分品類及門派特點明顯,存世量及市場流通量豐富,是中國財富實力崛起之后重點收藏投資對象。由于歐美市場以往對瓷器佛像更為認同,對中國書畫作品價值存在低估現象,所以流失海外的中國書畫作品近幾年在國內市場的行情遠超預期,海外回流此類作品價格空間頗為可觀。
瓷器雜項類拍品2010年春季有27件入圍百強拍品榜,其中明清官窯精品繼續主導市場。雜項類中犀牛角及白玉制品受到關注。瓷雜市場在各地區發展各有千秋,港澳臺和海外地區以中國高古瓷拍賣為主,而內地以明清瓷雜為主。形成這種特點的原因,與文化差異、收藏傳統及文物保護政策和關稅政策有關。
2010年春拍,海外當代藝術借勢上漲并影響香港地區中國當代藝術品有良好的回升。但本季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在此品類中仍以經典大師作品為核心,中國現代美術變革史上兩大主要脈絡:保留中國繪畫韻味的中西結合一脈與推崇寫實風格的一脈,在市場表現良好,帶領油畫及當代藝術品類走高。本季油畫及當代藝術上拍量為4055件,比上季增加了85件,成交額增加了7.33億元,為23.2億元人民幣。這一結果體現了今春油畫及當代藝術市場行情的反彈。入圍的高價作品榜單中以徐悲鴻、吳冠中、陳逸飛等經典大師作品為主。4月香港蘇富比“亞洲當代藝術專場”中,劉野、蔡國強、岳敏君、曾梵志、方力鈞、張曉剛等著名藝術家作品表現強勁。這類藝術家雖然在市場低迷時廣受爭議,但是他們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中的價值和地位還是已經基本確立,仍是市場主流。
海外回流趨勢加強實力買家不斷入場
近幾年,由于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迅速發展,促使了大量的海外作品回流。今春,各拍賣公司加大對海外藏品的征集力度,其中部分海外回流專場在2010春拍期間還取得了100%成交的佳績。從下半年的拍期來看,海外回流也將可能成“主流”。
海外回流作品中書畫作品主要回流自美國、日本及亞洲其他地區。其中中國古代書畫回流作品中,徐渭、任伯年等藝術家作品居多;中國近現代書畫回流作品中,齊白石、張大干、傅抱石等名家作品居多。中國瓷器回流主要來自美、日、英、法等國家。瓷雜市場則仍以明清官窯為主。由于中國書畫市場份額的逐步擴大,回流的藝術品中也充斥著不少普通藝術品甚至贗品。
2010年春拍中,中國買家的購買實力引起了全球側目,主要體現在新買家不斷入場,企業收藏更加活躍,藝術品買家結構更加豐富。據了解,新買家占總買家數量的30%左右。這和拍賣公司的大力宣傳還有中國經濟實力增強是有著密切關系的。而參與藝術品拍賣的絕大多數新買家,更多關注的是藝術品的投資是否能夠短期增值。所以作為一個新買家,不但要考慮專家經驗性的購買及鑒別意見,也要學會利用相關的指數和數據分析進行綜合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