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越來越熱的影視娛樂產業,以風投、私募為代表的“熱錢”近來出現了某種大舉進襲的前兆,頗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其實在影視及其相關領域,專業機構投資者早有進入。華誼兄弟早在2004年就完成了首輪私募。不過前幾年進入影視投資的多為屈指可數的大型風投,投入多少帶有一定戰略目的。機構投資的主流則仍然保持觀望——然而目前,越來越多的投資者一改觀望,躍躍欲試。
風投和私募等“熱錢”的高漲熱情源于多方因素。首先,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漸散去,經濟大形勢轉好。另一方面,內地電影市場不斷“長大”、一系列扶持政策陸續出臺,使得影視及相關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具有持續性。
經濟危機在某種程度上也讓內地影視業證明了自身的發展潛力——電影業在2008年金融危機最嚴重時,也保持了25%以上的高增長率;而在經濟轉暖的2009年,內地電影業則創出超過4成的空前增幅。相比制造業的持續低迷和房地產投資的變數漸多,影視行業健康、迅猛的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專業投資者的目光。
除了宏觀經濟和文化產業的大背景,內地的影視企業自身近年來也進步明顯,尤其是在專業程度提高很快。近兩年,以內地銀行為代表的專業金融資本越來越多介入影視投資,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影視行業融資運作的正規化和專業化,并為更多投資者的進入掃清了障礙。華誼兄弟2009年的成功上市則實現了與行業與資本市場的全面接軌,正式吹響了業內公司集結上市的號角。
就影視投資而言,華誼的上市具有標志意義。在目前內地影視業市場體量和盤子尚小的情況下,對于各類機構投資者來說,其投資所看重的盈利點并不在于產業自身的盈利和產出,而在于企業上市所能帶來的爆發式增長的可能性。華誼率先上市,真正推開了之前虛掩著的那扇門。
產業大環境看好,影視業的上市剛剛拉開帷幕,社會資本尚未大舉涌入,需要扶持的公司還很多——正是風投和私募等“熱錢”進入的最佳時機。
對于內地影視企業來說,與風投和私募等機構投資者合作勢在必行。首先,合作能滿足企業發展的資本需求。目前國內影視產業的盈利能力依然普遍有限,而銀行的貸款終歸是要還的,有利息不說往往還需要抵押——尤其是后者,對于多以內容版權等無形資產為主的文化企業來說,這是個艱難的抉擇。而風投的投資“押”的是企業的未來,只要公司最終成功上市,結果就能皆大歡喜。
此外,機構投資者擁有的其他“資本”對于成長中的內地影視公司也很有價值,比如其在金融體系的運作經驗與人脈資源。而一些比較資深的風投,比如紅杉資本,已經在影視傳媒的相關行業進行了一系列投入和布局。和這樣的投資者合作會給企業帶來上下游的專業資源支持。
雖然投資影視業的熱情空前,如此一來,選擇什么樣的投資對象進入,是現階段“熱錢”面臨的主要問題。
目前內地影視企業的兩極分化比較明顯,對于一些身位靠前的公司來說,現在恐怕有錢也很難投得進。一馬當先的華誼自不用說,其已經成功上市,正式進入了“公募”時代;即便是保利博納和光線傳媒等接近上市的資深企業,資金本身的吸引力還在其次,它們對投資者復合資源的要求很高。
同樣,對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專業投資機構而言,那些業已接近上市目標的企業也不一定就是投資的最佳選擇。從投資成本的角度考慮,“性價比”最高的選擇是那些有發展潛力、但目前還沒有足夠實力的“毛坯”公司,即“未來能做成大公司的企業”。目前,很多在業內具有一定積累的企業都在和機構投資者眉來眼去。例如內地知名的電視劇制作公司金英馬,不久前就剛剛完成了首輪私募。
目前,業內各專業領域內有一定品牌和實力的公司都有不錯的融資機會。誠然,華誼和目前接近上市的幾家公司均是綜合式的業務架構,兼顧內容制作、發行、藝人經紀乃至影院等產業鏈各環節——畢竟內地影視業的總體盤子還太小,企業單憑局部業務很難做到符合上市要求的規模,同時也不利于保持經營、業績的穩定。但從發展來說,這些公司當年也都是以局部業務起家的——華誼靠的是制片,保利博納是發行,而光線傳媒當年則是民營電視節目公司的翹楚,它們均是在后來的發展中,依托核心業務進而發展成現在的綜合性平臺。既然如此,那誰又能說今天的“地頭蛇”就不會成為明天的“航空母艦”呢。
事實上,近兩年在各類投資的帶動下,內地影視業已出現了很多新的發展方向與嘗試。
例如主做電視劇和廣告的小馬奔騰在去年拿到風投之后開始涉足電影業,目前發展不錯,其投拍的《越光寶盒》等片有不俗反響。其實電視劇制作公司進軍電影業務是有一定優勢的,其在創意、制片管理等專業方面的經驗,以及與電視臺的人脈關系都是有利資源。目前海潤等國內的一些老牌電視劇企業正在與各類投資者接觸。此外,雖然國有企業往往因為政策上的變數過多而被機構投資者忽略,但也并非完全沒有運作的空間,之前弘毅、中信等風投入股“快樂購”就是一個很有參考價值的案例。再比如,特效、CG等技術型公司,雖然目前看來發展預期有限,但此類企業往往與動漫、游戲業有著天然的接近性——后者是一大塊尚待開墾的商業沃土……
在這次的專題中,我們也選擇了一些民營企業和案例,其在各自的領域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有些已經經歷了一輪融資,有些尚未開始與專業資本真正合作。我們希望能為眼下有意進入影視業的投資者提供一些角度和思路——時間窗口打開了,但影視業怎么進,不僅考驗著投資者的實力、資源和經驗,同時也需要更多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