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兒,媒體聚焦“退票制”的熱鬧,雖然最后吵得不了了之,可在我看來,它稱得上是娛樂界進入2010年之后最大的事件。
“退票”的事情,自電影誕生以來不是沒有過,但因為內容“爛”而退票的,卻是很少聽到。文藝作品/產品的評價,從來就沒有一個整齊劃一的標準,即便是歷史特殊階段,有管理機構擬定了標準,這標準怕也多是主觀的、美學的、趣味的,很難說就代表了普泛的尺度。歐美電影一直根據影片內容實施分級制,但那也是針對放映所做的約束,仍然不是對質量的承諾。
導演拍了質量很差的電影怎么辦?在內地以外,大約首先是媒體的負面評論,然后則是片商們根據影片的回報,決定是否繼續給該導演的“下一部”進行投資。有時甚至跟影片本身的質量都沒關系,只要票房爛,這個導演便下崗了。美國兩位著名的殿堂級導演大衛·格里菲斯和奧遜·威爾斯,便是后一情形的受害者。
一個導演如果沒能繼續得到投資,只好改行。如果是大明星,連續參演了票房失敗的影片,身價也會因此大降。有的大明星習慣了過豪奢生活,星途衰落之下,只好去拍廣告,可那一來就等于直接宣告自己已經過氣,片約和身價又會進一步減少。市場對影人的獎懲機制,基本上是表現在這一塊上,而不是退票。
所以,有關建立“退票制”的呼吁,與其說是志在呼吁一種懲罰機制的建立,不如說是在對目前華語商業片的質次價高表達一種不滿和宣泄。身為億萬、千萬富翁的“電影的主人們”可能忘了——維系他們票房的,是一幫收入可憐的學生,和繳完月供后連出租都舍不得多打的房奴!既然投資人和導演們只顧票房、忽略質量,觀眾作為消費者也就有喊兩聲“倒好”的權利。這算不上是什么可怕與糟糕的事。
真正可怕與糟糕的,倒是那些導演和御用娛記們用嘴潑向民意的“狗屎”聲——如果有自信、如果夠從容,干嘛那么緊張、甚至憤怒?在這緊張和憤怒間雜的嗆聲里,分明透著一股瘋狂捍衛身家性命的激情??上Ш牵@激情,影人沒有把它完全用于創作,娛記沒有把它完全用于拒絕“紅包企宣文字”……否則,何至于如此一驚一乍!
內地觀眾對電影的要求歷來不高:像《天下無賊》《投名狀》《十月圍城》《風聲》這樣只能算“中規中矩”的商業電影,大家都能捧場,顯然已經是很“通俗”、很給面子了。這種情況下,如果還不讓票房順民們適度保留一點發泄權利,實在有些說不過去。而影人一旦陷入這樣的心態,先別說自我超越和過氣與否,飯碗遲早是要被自己敲掉的。
被衣食父母喝斥兩句,和親手毀掉自己的行業,哪個更嚴重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