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件小事也許并不典型,但窺斑可以見豹:
小事之一:一位三年級的學生,因為沒有用尺子劃數學等號,盡管運算結果正確,仍被老師打了叉;小事之二:一位初二學生,因為在練習試題中漏寫了一個解方程的“解”字,被老師罰抄五百遍,一直抄到晚上十一點。
事情的確是再小沒有了。但這兩件小事對學生心靈的“沖擊”卻是巨大的。這位三年級學生感到十分委屈:等號劃不直也算錯嗎?那位初二學生更是滿臉困惑,我又不是不認識這個“解”字,只是一時粗心,漏寫了,罰抄五百遍,跟解數學題有什么關系呢?
然而,在老師一方,卻認為是十分嚴重的事,非要如此“鄭重處理”不可。嚴重在何處?因為它破壞了教育“規范”和“程式”。我所說的從這兩件小事可以“窺斑見豹”的“豹”就在這里:目下教育的最大特點,就是學生的學習方式、方法,以及學習的程式,必須完全符合老師所要求的,最終達到學生的思想、觀念,包括思維方式,與教育者完全吻合,契合無間,也就是說,學生必須與教育者,與既有的思想、方法保持高度的一致,做到“思想上高度統一,行動上高度一致”。所以,學生只要有一點點悖逆的地方,哪怕僅僅是一時疏忽,也馬上要舉起“殺威棒”,給學生“下馬威”,堅決讓學生在固有的軌道上行駛,在圈定的區域內活動。
當然,在這樣的“傳道授業”之下,學生的創造精神也就必然被扼殺,學生充滿銳氣的個性也必將被無情地磨平。
這種完全按照老師的要求作業,完全順應固定程式行事的學習,究其實,是一種“適應性教育”,一種使學生最終適應陳規和保守、甘于平庸和無趣的教育。
然而,這實在是很糟糕的。
最近,大家都在討論“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是一個振聾發聵之問,也應是我們這個時代所追索的。
我認為,“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主要是我們的教育扼殺了獨立思考和創新的精神。坦率說,現在的中小學教育是“填鴨式教育”,大學管理是“作坊式管理”,都不是以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欲望為鵠的,誠如工程院院士李椿萱所說的,從托兒所開始,學生所習慣的就是“為了滿足應試之需的被動式學習”,“被動的學習怎么能夠培養出活躍的獨立思考能力呢?”對此,溫家寶總理有深刻的洞見,他說:“我們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比較重視認知教育和應試的教學方法,而相對忽視對學生獨立思考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因而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還比較缺乏”,所以“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們的教育還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適應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錢學森曾講述過他青少年時代求學的情景。他初中的數學老師提倡創新,出五道題,即使學生全都答對如果解題方法平庸,也只給80分,即便只答對四道如果解題方法有新意,也會給100分。我想,錢學森之所以對此歷久不忘,正是因為這樣的教育方式,培養了他的探索精神,使他終生受益。我想,他之能成長為一位杰出的人才,與所受到的這種教育不無關系。
而這,與“罰抄五百遍”之類的教育方法,可說是迥然不同,與培養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更是南轅北轍。
所以,要回答“錢學森之問”,必須徹底擯棄“罰抄五百遍”之類的教育方式,而對教育進行大膽的改革創新。
有兩位前輩教育家對此曾有闡述。葉圣陶說:“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陶行知也說:“教是為了不教。”這就是教育的規律。因此,我們的老師必須要像溫總理所要求的“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敢于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在辦學體制、教學內容、教育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大膽地探索和改革”,“注重啟發式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自由的環境,培養學生創新的思維,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即我們的教育要讓學生從對老師的依賴和從屬關系中解放出來,并創設出一個相互尊重、相互啟發進而充滿創造激情的教育環境,以努力培養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求索、主動創新的精神。
說到底,教育是要啟動學生內心的動力,傳授的知識不過是這一動力運轉時的燃料。只有讓學生變成學習的主體,其無限潛力才會被充分激發出來。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能成為有自主意識、活潑個性、創新能力、創造欲望的人,庶幾才可能成為錢學森所盼望的杰出人才。
是啊,教育無小事,一斑見全豹。“罰抄五百遍”之類不是教育之幸,而“錢學森之問”必須由我們這個時代來回答——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時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