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源自知識,而知識的獲得跟廣泛的閱讀積累密不可分。古有“書中自有黃金屋”之說。朱熹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杜甫提倡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無不強調多讀書廣集益的好處。因此,應該及早引導學生正確面對豐富多彩的閱讀世界,博覽群書,開拓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影響學習活動的最直接、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我從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入手,讓孩子們高興地進行閱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知識。
一、每日背誦
兒童的記憶力是最好的,幼年記住的東西往往能記憶一生。我安排學生背誦就是為了鍛煉孩子的記憶力。我推薦全班同學準備《日有所誦》,利用周一的早讀課帶領學生誦讀,每次集體檢查背誦,然后帶著學生朗讀下一單元的短文和古詩。我還要求學生適當的背些美文,一周背誦兩篇。
二、輪流讀書
我發現平時有不少學生喜歡看漫畫書,有的帶些作文書來學校讀,一問才知道,是家長為了讓孩子提高作文水平,可結果不理想,作文也沒有寫好。于是我挑選了幾本故事性較強的書,利用每天的語文課前5分鐘讀給他們聽,在每本書讀到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然后把書推薦給學生。先后給他們推薦過《夏洛的網》,《小女巫》、《火鞋與風鞋》等。
有一個學期,我改變了方法,這一方法的改變源自一次課前閱讀。當時,我感冒,嗓子疼,有同學自告奮勇要替我讀,我將信將疑,把任務交給了他。第二天,這名同學的朗讀很有感情。其他同學都用羨慕的目光看著他。于是,我就在班里宣布由大家輪流讀故事書,每人一周。開始挑選的是朗讀水平較好的,我想應該給每個孩子一個機會,尤其是平時不愛讀書,不愛參與活動的同學。我嘗試找了一個姓崔的男孩,這孩子比較靦腆,據家長反映平時只喜歡看些漫畫書,愛玩電腦。我想直接找他,他可能會緊張。我悄悄與本周閱讀的何同學商量,由何同學提議下周接替的人選。理所當然,小崔當選。他很吃驚,目光遲疑。為了打消他的顧慮,我告訴他很簡單——回去將讀的內容,認真讀幾遍,可以對著鏡子練習,聲音大些。第二天,鈴一響,小崔就主動站上講臺,手捧著書讀了起來。一開始,他有些緊張,聲音發顫。我輕聲提醒他讀得很好,大聲些。以后的幾天很順利。他進步很快,詢問家長以后,才知道,接受任務后,他真的對著鏡子練了五六遍。容易讀錯的地方還反復讀。整本書也看完了。事后,還寫了一篇日記。家長反映,他變了,玩電腦的時間少了,主動讀起書來了。我想讓每個孩子都參與到這項活動,比單純的讓他們聽效果更好吧,一次機會可能會改變一個人啊!
三、書包里裝本愛讀的書
我要求學生每天書包里裝上一本課外書,除了閱讀課外,我要求其他零碎的時間都用來讀書。課堂上盡量不講廢話,目的是省下讓孩子讀書的時間。作業有的同學做得快,剩余的時間,讓學生讀上幾頁。現在,班里學生基本上書包里都帶著一本自己愛讀的書,只要有時間,就會讀上幾頁。
四、做好閱讀筆記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課外閱讀就要“養成讀書記筆記的習慣”。讀到好文章,摘錄好詞佳句,記下心得體會,日積月累,潛移默化,這就是閱讀的收獲。為了防止學生突擊補作業,我還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格式摘錄。
摘錄本一周批改一次,同時對認真完成的同學獎勵書寫卡。批改時,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要求不同,平時好的孩子要求高些,而對成績差些的同學,每天能完成,書寫也工整,我都會給予評優并發書寫卡。這樣一來,孩子們完成的積極性高多了。摘錄的內容也豐富了。
五、選擇合適的書目
課外閱讀益處多多,但開卷未必有益。別林斯基說得好:“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時下出版物眾多,魚目混珠,所以指導學生正確地選擇健康、有益的課外讀物,從課外讀物中汲取營養,學會積累,在課外閱讀中培養創新精神。
1、啟發學生在閱讀中思考
例如在學了《三顧茅廬》后,請學生結合課外閱讀的有關內容作個簡單的人物評析。有的同學就提出:劉備的禮賢下士只不過是他的一種計策,說明他狡猾,用多種表面功夫去感動諸葛亮。其實,他根本沒什么本事,又列舉許多事,來說明他出謀靠諸葛亮,開戰靠張飛、關羽。一聽覺得很有道理,于是,脫開書本,結合當今社會討論劉備到底算不算一個成功人士?學生討論異常熱烈。從《三國演義》原著來看,大家發現作者褒揚的劉備確實不算一個有勇有謀之士,不過他這禮賢下士一德也實在地讓他擄獲了人心。當今社會,如果有了這樣的品質就能比較成功地搞好人際關系,受益也是匪淺的。所以聯系自身,我們大家一致總結出:德、才并重才能真正地成功。其實很多人、事都需要一分為二地看待,不管是在書上還是在現實中。當我們在閱讀時,能做到不盡信書,學會全面看問題,難道不是更能培養出實在的分析、評價能力?這不僅僅是一個推薦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去思考。
培根說過:“凡有所讀,皆成性格。”學生對文章的鑒賞感悟,都具有較強的個性化特點。在讀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我們進行素質教育的希望所在。因此,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鼓勵學生提出與書中不同的見解,或者解決書中未能解決的問題。在閱讀中,會對一貫的、公認的模式、結論提出異議的閱讀能力其實就是學生的一種求異思維的體現。經常性地進行這種“過濾”閱讀,對他們的創新精神的培養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我認為對文章鑒賞的多樣性,應當得到老師的尊重。我們允許孩子在品評、質疑時的這種超“文本”的現象。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看法才得到真切的表達,感悟得到真實的提高,思維得到真正的發散。
2、推薦一些好書
中國名著:如《水滸》、《三國演義》、《西游記》等;
國外的一些經典童話:如“彩烏鴉系列”等;
一些勵志明理的小故事:如名人成長故事等;
鼓勵孩子認真閱讀自己訂的雜志,擴展知識,開闊視野。
六、保障閱讀的有效落實
1、利用家校通,經常把讀書要求,內容,要背誦的美文告訴家長,請家長督促。
2、利用家長來訪的機會,介紹讀書的好處,提醒家長為孩子準備好書。
3、我每天安排學生在學校讀二十分鐘的課外書。這二十分鐘的時間是擠出來的。周一在班會課。周二有兩節語文課,周三閱讀課,周四下午的閱讀小課,周五下午放學前的二十分鐘。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孩子們都能安靜的讀會書,效果不錯。書是每個孩子帶一本,大家交換看,看完一本,還寫些簡單的筆記。
七、展示學生的讀書成果
1、經常表揚某個同學讀書快,又讀了一本好書。讓孩子介紹書的內容。
2、告訴孩子有好書給我推薦,借給我看。我看后再與學生交流。
3、利用閱讀課,開展“我給大家推薦一本好書的活動”。
4、常將孩子的摘抄本在班里展示。
5、鼓勵孩子出一些手抄報,展示自己的讀書心得。
《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必須高度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首次把“豐富語言的積累”寫進了教學目的,并用具體條款要求“注意積累語言材料”,明確規定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50篇(含課文),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適合兒童閱讀的各類讀物是現實生活中最重要的語文教育資源。“積極創造條件,指導學生多讀書,并采取多種形式交流讀書心得”則是極為重要的語文實踐活動。在開放的語文教育體系中,課外閱讀不是游離于語文教育過程之外的“點綴”,而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做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要堅持,指導孩子課外閱讀是一項長期的工程。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今后,我將運用好閱讀這把鑰匙,開啟孩子的智慧大門。■
(作者單位:合肥市育新小學)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