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民謠形式的發展,多位學者從不同角度,結合音樂常識和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對民謠進行了研究,本文對這些研究成果給予梳理。
【關鍵詞】民謠 傳播 政治民謠 新民謠 民謠價值
一、民謠文本研究
1、民謠的起源
在民謠傳播研究中涉及民謠起源的研究是比較少的,在何群著的《民謠語》一書中引用了這樣一段話: “我們的祖先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的勞作,必須發表意見,才漸漸地練出復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表,其中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魯迅《門外文談》)。”正是這樣的一段話被人們用來解釋和說明文學藝術的起源,也認為這是語言的鼻祖。《民謠語》一書中運用分析引論,合理清晰的呈現出“杭育杭育”這個叫道,確為民謠的起源,同時她認為勞動與民謠的產生有很大關系①。
2、民謠的界定
有學者把民謠定義為“歌謠”、“順口溜”、或是“民諺”;“牢騷語”。古書上說:“徒歌謂之謠。言無樂而空歌。其聲逍遙然也”;“合曲曰歌”。可見,謠是一種沒有配曲更不用樂器伴奏的供人們隨口說唱或吟誦的語言形式。它與民歌,民諺,俚語之間是存在區別的。呂肖奐在搜集整理考察了大量古代民謠之后,首次將民謠從民歌、諺語中剝離出來② 。上述民謠的定義引用得比較廣泛,也比較具有權威性。
3、民謠的分類
按照民謠的內容大致劃分為三類:
(1)時政民謠,又名政治民謠,訴說的是中國歷代的時事政治和社會變革,或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矛盾,政治斗爭和軍事戰爭,或揭露歷史社會的黑暗政治,抨擊腐敗現象,或是譴責歷代昏君奸佞,或是頌揚歷代圣者先賢,仁人志士,或是贊美和平,進步,文明等,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時代性。
(2)生活民謠,指的是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的人們創作的有關經濟生活,婚姻家庭,祭祀宗教以及民俗風情等內容的民謠。這些民謠雖然不多,卻也彌補了時政民謠反映面的不足,與時政民謠一同反映了各個時期的社會面貌。
(3)游戲民謠,不論游戲有無主題性,孩子們在玩耍時不僅僅在表現動作,還伴隨著語言,他們邊玩邊唱,把他們在游戲過程中唱念的民謠,稱為游戲民謠。游戲民謠又可細分為娛樂民謠和教誨民謠③。
4、民謠的風格及表現形式
風格特點:(1)山歌無本句句真;
(2)不拘一格論長短;
(3)最是尋常百姓語:民謠的語言樸實,通俗,符合大眾的口味④。民謠的展現大多運用賦比興、夸張、雙關、諧音、重復、設問、析字、頂真、對偶、仿擬、倒裝等⑤。
二、新傳播載體的民謠研究
中國民謠歷史悠久,發展至今增添了新的內容及形式,由古代的口耳相傳,發展到以手機和互聯網為媒介的傳播。許多學者也開始關注新傳播載體中民謠傳播所孕育的新元素。
1、手機短信民謠
(1)內涵及分類。手機謠是在手機上利用手機短信的方式傳播的民謠。手機謠一般是手機擁有者的即興創作或聽聞所得,以短信的方式發送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傳播十分迅速便利,在近幾年成為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的一種娛樂方式。民謠按其內容可分為表達情人蜜語、幽默調侃、表達祝福、日常問候、評判時政和反映校園生活的民謠⑥。
(2)手機謠的特點。蔡亞玲在《當代手機短信民謠探析》一文中總結了手機謠的一般特征: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個人獨創性強;內容新鮮時尚,富有時代氣息;強烈的幽默感;強烈的現實性,諷刺性;運用多種修辭方法。
(3)手機謠繁榮的原因。一是手機的出現和普及是短信民謠形成的基礎,手機短信業務的開通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手機短信的費用也十分便宜,這更為短信民謠的繁榮提供了扎實的物質基礎。二是經濟大潮的沖擊使得許多不良風氣應運而生,社會轉型期間有太多的不合理的事件,這也是新時期短信民謠形成和繁榮的原因。三是民謠的創作主體是人民大眾,客體是人們所處的自然及社會、歷史生活環境。手機短信寬松的語境,使得人們可以自由的通過短信民謠表情達意,抒發自己的真情等⑦。
(4)手機謠存在的問題。民謠類短信的負面效應也是不容忽視的。民謠類短信中粗俗、媚俗的東西,不能不引起廣大民謠類短信的手機用戶的重視。用戶要潔身自好鍛煉“慎獨”品性,也要對格調低下的民謠自覺予以抵制⑧。
2、網絡民謠
網絡民謠是指在網絡平臺上使用較為普遍的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起到一定影響作用的民謠。
趙丹在《網絡民謠的內容及創造手法》一文中,把網絡民謠按照內容劃分為:時政類民謠;生活類民謠;愛情類民謠⑨。網絡民謠不僅可以多層面、多角度地反映當代社會的各個方面,并能深刻敘述當代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網絡民謠注意對社會丑惡現象的揭露、真實情感的表達,但也存在一些粗俗、片面的內容。
三、當代政治民謠
1、內涵及分類
當代政治民謠反映的是社會轉型期普通民眾對政治現象的基本態度,是特定歷史文化環境中的一種“特殊政治文化”,其形式短小;文字通俗易懂,內容多是對現實社會中的一些腐敗現象和腐敗分子進行諷刺和譴責,辛辣尖刻、針砭時弊、警醒世人⑩。
它所反映的內容大致有六類:反映黨風和工作作風方面;批評官僚主義方面的;涉及培養選拔干部方面的;揭露權色交易方面的;反映貪污受賄方面的;諷刺某些領導干部衣食住行,吃喝玩樂方面的[11]。
2、產生的原因
(1)現實政治因素。一方面對民眾關心國家的發展,希望公眾權力機關為政清廉;另一方面對政府不良風氣和腐敗現象深惡痛絕。
(2)體制因素。體現在社會政治文化上,其問題主要是政治信息溝通機制不健全、渠道不通暢,非正常渠道很難如實向上傳遞反映。
(3)思想文化因素。進入轉型期后社會主導價值發生重大變化;社會結構出現分化;價值觀念和社會利益日益多元化;民眾個體的主體意識開始增強。
(4)社會心理因素。當代社會政治、經濟急劇轉型,人們的心理往往失去平衡,從而產生社會挫敗感,并試圖尋找發泄的機會[12]。
3、發揮的作用
當代政治民謠的正功能有傳遞政治信息與社會沖突的減壓器的功能;輿論監督和道德評價的功能。負功能有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擾亂人民的思想;削弱政府權威;沖擊主流政治文化;阻礙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4、應對當代政治民謠負功能的策略
建立有效的信息傳播渠道;積極加強和引導群眾的政治參與;加強廉政建設、加強為人民服務;鏟除政治性民謠存在的不良土壤[13]。
四、新民謠
隨著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新舊體制之間沖突凸現,許多新的社會問題產生,加上社會環境尤其是社會輿論相對寬松,民謠開始大量涌現。我們把這一時期產生的民謠稱之為新民謠或現代民謠。
按新民謠的內容可分為揭露批判類;性及性關系類;學校教育類;社會差別類。從形式上可分為模仿式;白描式;比較式[14]。
新民謠的特征有內容上的客觀性,內容繁雜,正反兼有;形式上的非嚴肅性;
表達方式上的批判性;語言文字上的簡煉性;傳播途徑上的非正式性[15]。
新民謠的負功能搞亂了人們的思想;損害了干部形象;污染了社會風氣;助長了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損害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16]。
五、不同視角下的民謠價值研究
學者們大都從以下幾個角度對民謠的價值進行了精辟的解讀:
1、顯示民間情緒的晴雨表。每個時期或者每個階段流行的民謠,都是那個時期生活的生動寫照,以及當時平民情緒的集中宣泄[17]。
2、從傳播學的角度進行考察,民謠可以說是一種社會輿論[18]。
3、從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進行考察,民謠的傳播帶有政治動員的性質,民眾在傳播的過程中可以自由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對于社會現象或者主流意識形態的批評,這些民謠的傳播空間構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公共領域[19]。
4、民謠的美學意義:拯救性的美學功能,政治性的美刺作用,喜劇性的審美范疇,超越性的歷時形態[20]。
5、公共行政作風的社會評價[21]。
6、民謠是一種有價值的民俗語言文化現象[22]。
六、民謠的傳播學研究前景展望
在民謠傳播的研究中,不僅對民謠文本,同時也嘗試從民謠的生成,演變和改造機制等角度對民謠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傳播學的相關知識,提出了新的詮釋視角,發掘民謠更重大的影響力,同時更加注重于民謠的現實意義和實踐作用。
但大多數的學者,側重于從民謠的語言文學角度來解讀民謠的價值,而忽視了從人類學,社會學等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入手對民謠的傳播進行解讀。涉及民謠傳播的正面影響的研究較多,對于那些歪曲事實,內容頹廢的“灰色民謠”“偽民謠”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研究較少。基于上文綜述概況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做出以下幾點展望:
1、2010年,出現了“紅段子”熱潮,“紅段子”和民謠具有很多的共同點,但兩者不等同。我們可是嘗試把兩者從傳播內容,形式及傳播機制等方面加以比較和區別。
2、從社會學的角度,對“灰色民謠”、“偽民謠”的產生機制,發展過程以及傳播效果等方面進行觀察和分析;考察在民謠傳播過程中是否產生了實質的作用,結合當前的一些實例加以解讀。■
參考文獻
①④⑤何群:《民謠語》[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②③呂肖奐:《中國古代民謠研究》[M].四川:巴蜀書社,2006
⑥⑦蔡亞玲,《當代手機短信民謠探析》[J].《歌海》,2009(4)
⑧毛力群,《民謠類短信的語言特征及其文化觀照》[J].《浙江師大學報》,2007(5)
⑨趙丹,《網絡民謠的內容及創造手法》[J].《華章》,2009(13)
⑩[11]陳毓述,《透過當代政治性民謠看實踐“三個代表”的必要性》[J].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第15卷第11期
[12][13]喻儒安,《當代政治民謠: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特殊政治文化現象》[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11)
[14][15]陸宏英,《論現代民謠的特征與分類》[J].《池州師專學報》,2007(4)
[16]劉素軍,《解讀現代民謠的文化傳播》[J].《電影文學》,2008(2)
[17][18][19]劉曉春,《當下民謠的意識形態》[J].《新東方》,2002(3)
[20]章輝,《當代民謠的思想內容及美學意義》[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9(5)
[21]劉祖云,《民謠—公共行政作風的社會評價》[J].《汕頭大學報》,2003
[22]戴昭銘,《試論當代民謠的語言及文化價值》[J].《文化學刊》,2006(2)
(作者:桂雪靜,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陳俊汝,電子科技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