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及網民數量的壯大,網絡媒體對社會熱點事件的影響力先于傳統媒體,這種現象使得現在的傳媒環境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表現在對傳統媒體產生的沖擊;公共話語空間被無限放大;主流價值體系受影響等方面。
【關鍵詞】網絡 傳播環境 網絡傳播
一、網絡媒體
1、網絡媒體的迅速崛起。據互聯網調查數據顯示,在校大學生網民占20-24歲年齡段網民總數的51.8%,網絡對受眾尤其是大學生群體的影響成為一個學界關注的一個重點①。作為網絡傳播中的主體,20-24歲年齡段的人是比較積極的參與網絡傳播的。同時中國網民的時代已經來臨,今年上半年我國網民規模已突破3億,依然保持著快速增長的勢頭,領跑全球互聯網。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2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寬帶網民數、國家頂級域名注冊量(1296萬)三項指標仍然穩居世界第一,互聯網普及率穩步提升②。
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網絡群體的壯大使得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一的網絡大國,并且這種趨勢還在繼續。同時隨著我國的3G業務的興起,中國的網民數量還可能呈現出一個火山式的爆發狀態。網絡群體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我國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群體,而且年齡段的走向是年輕化或者是未成年化,中國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積極的參與到網絡傳播當中。這么巨大的網絡群體使得“網絡先行”成為一種現實的可能,因為任何一個可能在傳統的媒體中被忽視的新聞信息都有可能被網絡媒體發掘出來。
2、傳統媒體受到沖擊。傳統媒體是政府和普通民眾之間溝通的一個重要橋梁,在信息的發布方面來說,是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一個領域。但是在網絡媒體產生之后,網絡對信息的采集和發布能力已經超越了以往的傳媒形式。同時網絡傳播最大的特點就是互相交流,它為傳受雙方提供平等交流的平臺,受眾可以通過網上開設的各類空間,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表達自己的喜好,同時也會把自己的意愿與想法直接的表現出來。不僅如此,受眾與受眾之間通過網絡可以任意交流,也可以就某個社會熱點問題展開網上討論,誰都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誰都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網絡這種雙向式的傳播模式使得受眾和傳播者的角色越來越模糊③。
二、網絡對傳播環境的影響
1、傳統媒體影響力被分化。傳統媒體從網絡媒體產生一開始就受到網絡傳播的沖擊。在網絡產生的初期,傳統媒體的從業人員受到的沖擊還不是很大,但是隨著網絡的逐步壯大,傳統媒體中的從業人員對網絡的認識也有了很大的變化,一部分曾經參與網絡的人士進入到了傳統媒體的領域之中。同時由于市場化的變革,媒體經理人開始涉足網絡產業,使得網絡成為傳統媒體發展的一個突破口,對網絡的關注度也從原來的被動轉向了積極主動的接觸,甚至有的是主動去炒作網絡事件,以博取最大程度的社會關注度,出現了主動迎合網絡言論的行為,這種迎合的行為雖然能夠加大報紙以及廣電媒體的收入,但是同時也使得自己對社會的影響力和網絡達成了一種趨同趨勢。
2、公共話語空間被無限的放大。在網絡進入中國的初期,中國的公共領域的作用并不是顯現的很明顯,因為信息的有限以及媒體自身的不發達狀態,對意見的表達訴求不是很強烈,主要的信息來源還是來自傳統媒體的報道之中,那時候這種信息傳達是有效的,但是信息傳達的全面性,特別是從普通民眾的角度上來說,并不是很全面的。
進入到網絡發展時期,這種不全面性面臨了巨大的挑戰,而這種挑戰在早期是被隱藏在社會輿論當中的。在當前大眾傳媒由于經濟或者政治因素的背后操作可能已經減弱或者扭曲了公共領域的功能。網絡傳播的崛起可以說為重返公共領域提供了一個契機③。網絡以虛擬社區的形式對社會中存在的熱點問題,給予更多的人一個可以自由發表言論或者意見的平臺,在這樣的平臺中一個網絡事件很容易就變成了一個為社會公眾所密切關注公共利益事件。對這個事件的解讀,以往只是在傳統媒體的報道才能體現出來,普通的民眾是很難參與到其中的,但是網絡給了人們一個自由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機會,甚至在最后成為一種公共輿論,而被主流的媒體必須報道,或者著重報道,這時候在一定程度由于網民的主動參與,放大了這個事件的影響,使得公共的言論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散,不單單只是個人意見的表達,而是一種公眾與相關的管理機構的互動,而這種互動也就使得公共領域的作用得到了最大的體現。
公共領域的存在是社會的必然,但是對公共領域的掌控力表現出了一個國家對社會的控制能力。在傳統的意義上來說,國家對公共領域的掌控是不能現實的,因為長期以來,都是上傳下達的模式,而在其中作為上傳下達的一個重要機構,就是傳統的媒體。前面我們已經說到了很多的傳統媒體因為市場的壓力和對社會的認知能力的差別,有的已經變成了網絡媒體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了。傳統的上下級傳達式的傳播并不能最大限度的達到政府想要的效果,而且民眾的參與程度也是打了很大的折扣。但是網絡傳播放大了民眾的參與度,使得民眾對社會熱點事件的參與以及討論高漲,并通過一系列的事件,如“躲貓貓事件”、“華南虎事件”“三聚氰胺事件”讓很多在公共領域中以前沒有表達出來的信息迸發出來。
3、對主流價值體系的影響。在網絡價值形成的過程中,存在自己的特點:(1)首先是無權威、無中心性;(2)網絡社會生活具有虛擬性;(3)網絡社會中,人的活動具有更大的自主性;(4)具有更大的開放性;(5)傳受主體的不確定性;(6)對信息傳播活動的管理和控制比以往的任何一種傳播活動都難以控制④。在這個價值成長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輔助力量就是草根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對抗升級,精英文化在網絡中被打壓,而同時草根文化被追捧,對這種網絡多元價值形成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另一個方面,現實社會中,我們的市場經濟帶來了很多不適合青少年發展的文化產品,當然這種產品會產生出比較不同的價值取向,社會的主體價值還不是特別清晰的時候,肯定不能指望青年群體能夠自己去形成一種符合傳統的價值觀念,反叛的情緒和市場經濟帶來的不適應使得很多的人對社會主流的文化和價值取向產生了一個反差,而網絡因為種種的原因,使得這部分人得到一個發泄的渠道,但是在網絡傳播中又沒有一個比較核心的價值取向,當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網絡通過對一個社會熱點的討論的形式,讓這種多元文化的表達得到了可能。而傳統媒體對網絡言論的追求或者跟蹤式報道,使得一部分不是很被主流價值所提倡的人或者事件變得符合了主流媒體的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得到主流價值的認同,同時由于社會的牽制力量確實在失去自己所能掌控的領域,如父子關系、夫妻關系的倫理道德被屢次的試探其底線,這也成為社會多元價值取向的一個必然后果,目前不能說這種試探是好是壞,但是這種試探必然帶來下一代對主流文化的默漠然。■
參考文獻
①羅峰,《2008年中國網絡傳播研究述評》,《現代視聽》,2009(1)
④崔雷、陳健、宋陽:《中國網民規模突破3億 網絡規模穩居世界首位》,人民網
③成毅濤,《網絡傳播與公共領域——網絡傳播背景下的中國公共領域構建思考》,《新聞知識》,2009(4)
④劉霞、鄧名瑛:《論網絡傳播對社會倫理道德的雙重影響》,《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作者:江西師范大學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