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報道創新難成為電視新聞宣傳報道的一個制約,這個問題在地方電視臺表現得更為突出。本文結合《鶴壁新聞聯播》的實踐,就如何破解新聞創新難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關鍵詞】創新 優勢 內容 形式
2010年2月11日,河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盧展工在河南省新聞界媒體座談上提出了新聞宣傳有“四難”,即正面報道難、典型報道難、輿論監督難和新聞創新難,并要求各新聞媒體努力破解新聞宣傳“四難”。如何破解“四難”對主流媒體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破解新聞創新難,就是在確保輿論導向正確的前提下,解放思想,探索一切符合新聞規律的新手段、新文體、新形式,最大可能地實現新聞傳播的最佳效果,發揮積極的輿論引導作用。具體到電視新聞宣傳方面,最應該發揮的是電視新聞的聲畫優勢,科學合理地運用電視手段,放大這些優勢,同時善于利用平面媒體的優勢,才能最終為新聞宣傳的效果服務。
一、電視新聞宣傳創新方面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的受眾心理和需求的出現,傳統電視新聞的宣教式傳播已經不能吸引受眾接受新聞。在電視新聞編輯方面,目前部分電視新聞還不同程度的存在著編輯思想陳舊、編輯模式老套、編輯方式單一的問題,使受眾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媒體上,削弱電視競爭優勢。
1、電視新聞的信息量少,內容空洞枯燥,沒有吸引力。特別是時政類報道存在大、空、長的問題,只寫領導講話,不注重提供信息,說教味太濃,觀眾難以接受。畫面單調、沒有美感。這樣受眾的審美需求長時間得不到滿足,電視新聞自身的吸引力也降低了。
2、編排方式沒有變化,模式陳舊。時政活動不管重要性,只看領導級別。不管觀眾的興奮點和接受心理變化,一成不變的編排節目,會讓觀眾厭煩,毫無疑問對收視率有所影響。
3、報道、制作表現手法老套。當前,電視新聞宣傳大多停留在解說詞加采訪同期聲的傳統模式。新聞報道手法和表現手法單一,特別是在屏幕上表現的元素單調,在視、聽功能上挖掘的不夠,傳播效果打了折扣。
二、《鶴壁新聞聯播》破解“新聞創新難”的實踐和探索
近年來《鶴壁新聞聯播》在新聞創新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讓內容更精彩
將新聞劃分為“時政要聞”和“民生新聞”兩個版塊,以主題性報道和時政要聞來擴大欄目的權威性和影響力,以民生新聞作為提高收視率的主要途徑,使整檔新聞成為地方黨政領導和普通觀眾想看、愛看、必看的新聞節目。
1、重點改進時政新聞版塊。依照“三貼近”原則,從報道的內容和形式上適應觀眾的需求,會議報道以觀眾“應知、想知”為出發點選準報道的切入點。從適應觀眾心理需求入手創新報道方式,在報道的深度上下工夫,對重要新聞報道配合開辟《新聞背景》、《新聞鏈接》、《記者感言》等內容來滿足觀眾對新聞的深層次需求。此外,在一項項新政策、新規劃、新措施出臺時,時政新聞版塊進行解讀,使觀眾能夠了解其背景和意義。這樣做,時政新聞既能服務于地方中心工作,又能圍繞群眾普遍關心的話題進行,兩者都滿意。在解讀的過程中,我們要求記者要找準傳播者與受眾的契合點進行解讀,效果明顯。如今年一月份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后,我們除報道好大會消息外,又組織記者對有關專家進行采訪,對會議精神進行了8篇解讀,內容涉及全市經濟轉型、大項目建設、產業集聚區建設、民生工程等內容。對于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我們也通過對發改委、招商局、商務局、民政局、勞動局、農業局等重點部門進行采訪,從經濟、社會、文化、民生多個角度進行解讀,從而改變了以往那種會議過后了無聲息的狀況,使會議精神得以向深度和廣度傳播。
2、加強對主題新聞的策劃。主題報道思想突出、新聞性強、反映社會和時代的亮點,具有較強的引導性。圍繞全市主要工作、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制定好全年宣傳計劃和階段性宣傳計劃,每月制定詳細的宣傳方案,對重大事件作出系列或連續報道。比如,今年八月份,圍繞華晨汽車項目落戶鶴壁這一事關鶴壁經濟發展的重大事件,我們策劃了《華晨落戶鶴壁 改變了我市沒有整車生產的歷史》五期系列報道,從鶴壁發展汽車產業的基礎、優勢、謀劃、招商、政策、意義等方面進行深入剖析解讀,讓全市廣大干部群眾既加深了對鶴壁的了解認識,又增強了加快發展率先崛起的信心和決心。五期報道全是頭條播出,不僅觀眾反響強烈,市委主要領導更是給予高度評價,進行批示表揚。
3、用新聞語言來寫會議和領導活動,把硬新聞變軟。除一些程序化或重大會議、活動,我們嚴格按照現有的報道程式來進行報道之外,對于一些行業、部門或專業會議、解決具體問題的領導活動,我們都要求記者站在受眾的角度來報道活動,突出信息,淡化領導和領導講話。在整檔《鶴壁新聞聯播》中,壓縮領導的報道時長,常委、副市長新聞分別控制在1分鐘和30秒以內,并且舍去了一些不必要的枝節和程式化的語言,傳播給觀眾的全是有信息量的、鮮活的語言。這樣既符合觀眾的收視心理,減少收視疲勞,又增大了節目的信息量。在鏡頭上少用會議鏡頭,多用相關的畫面,增強鏡頭的針對性,豐富鏡頭內容,增強可視性。
4、堅持格調高雅,不斷提升民生新聞的報道質量。近年來,《鶴壁新聞聯播》在著力辦好時政新聞的同時,還努力在提升民生新聞的報道質量和加強輿論監督上下工夫,充分發揮電視傳媒優勢,使民生新聞真正做到了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在執行的過程中,我們加強了選題策劃和把關,在民生新聞方面,堅持格調高雅,選擇新聞線索時,首先要看立意高不高,有沒有采訪和報道的價值。在開展輿論監督類報道時,我們始終堅持以推動工作為目的,切實做到了只幫忙、不添亂。今年以來,我們共播發輿論監督類報道180多條,大多數新聞做到了有現象、有調查、有分析、有建議,播出后引起了強烈反響,90%以上的問題得到及時回應和有效解決,提高了欄目的影響力。如圍繞全市開展的市容環境綜合整治活動,我們在《鶴壁新聞聯播》中開設了《聚焦市容環境綜合整治》欄目,針對觀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采訪制作播出了《誰在向淇河瘋狂倒垃圾》、《鶴淇大道垃圾堆成山》、《二支渠景觀帶變成臭水溝!》等節目,引起了市委書記的高度重視,指示相關部門著力解決,推動了市容環境綜合整治活動的開展,收到了較好的宣傳效果。對公共新聞,我們還推出互動話題引導觀眾參與,突顯公眾對新聞的參與性、互動性,也體現了本地新聞的貼近性、服務性。如圍繞水價的調整、供暖、淇河保護等,從新聞報道到公眾參與,起到了很好宣傳引導作用。
5、遵循新聞規律,創新編排理念。在新聞的編排過程中,我們認真分析新聞的價值,研究傳播規律,努力克服按領導級別定重要程度的傳統意識,使編排顯得新穎,有張有弛,節奏和諧,生動活潑,善于把不同的報道形式加以巧妙安排,靈活穿插,使其互相輝映,相得益彰。對于某些重大事件、典型經驗、突出問題,還配發短小精悍、針對性強的評論、編前話、編后語等,使觀眾深受感染和啟迪,保持濃厚的收看興趣,以增強新聞的表達力和影響力。如今年8月19日晚11時,鶴壁迎來一場特大暴雨,最大降水量達到285毫米。當晚我們接到新聞熱線得知山城區故縣村被淹后,當即安排一路記者深夜采訪,當記者趕到時,區、鄉干部正在疏散群眾,沒有一人傷亡,記者拍攝到一幕幕感人的鏡頭。第二天一大早,盡管雨還沒停,我們又安排了五路記者,分頭到市氣象臺、淇河、盤石頭水庫等重要部位進行采訪,每一個部位的采訪都是記者現場出鏡進行報道,制作了一條長六分鐘的現場報道,既報道了鶴壁整個降雨情況,又著力化解群眾的情緒。由于當天既有市委書記的重點活動報道,又有市長的政府常務會議。但我們沒有嚴格按照領導級別編排新聞,而是將特大暴雨的新聞放在的頭條位置,且篇幅很重。新聞當晚播出后,市委書記就對這種報道角度的把握和編排提出表揚。
(二)讓形式更活潑
巧借平面媒體的優勢元素,讓電視新聞表現手法多樣化。電視新聞不能僅僅滿足于把新聞事實闡述清楚,還應該在電視新聞的表現形式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才能適應現代觀眾求新、求異的審美需求。電視的最大優勢在于它綜合了廣播、電視、影響傳播符號的所有媒介的符號。這種包含了不同媒介的傳播符號屬于多元符號,電視所傳達的信息也自然是多元信息符號。電視的多元信息符號不僅是信息和影像的整合,還有文字、圖示、圖表等。在這方面央視新聞頻道的表現手法體現的更為淋漓盡致。
我們通過向央視學習,結合實際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效果不錯,得到了觀眾的好評。《鶴壁新聞聯播》改變電視新聞單一的表現形式,充分調動各種電視元素,如畫面、解說詞、同期聲、音響、字幕等,還把圖表、漫畫、動畫甚至音樂等形象的東西使用到新聞中,使表現形式多樣化,從而使新聞更加生動、形象,也使觀眾更親切、更輕松的獲取信息。
1、在欄目形式方面。認真學習央視新聞頻道欄目風格,從包裝、字幕、標題設置、播音員背景窗和關鍵語等方面進行改版,并增加了游走字幕新聞,使《鶴壁新聞聯播》的品位得到進一步提升,顯得更加大氣、好看、生動。
2、在新聞報道方面。我們充分發揮電視媒體的優勢,同時借用平面媒體的優勢,采取新聞主標題、副標題、關鍵語、關鍵句、重點內容上字幕、編后話、短評、主播觀點等形式,盡最大可能達到最好的傳播效果。
我們通過采取上述具體的措施,應該說取得初步成效,《鶴壁新聞聯播》被評為河南省唯一一個時政類優秀新聞欄目,即是很好的說明??傊?,只有不斷創新,以創新去適應受眾需求的變化,用創新去戰勝對手的“跟進”,才能永遠站在電視新聞潮流的最前沿?!?/p>
(作者單位:鶴壁電視臺新聞部)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