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我國有許多綜藝娛樂節目紛紛以慈善作為節目賣點,強調節目人性化并借以提高節目收視率。但是在此過程中很多節目走入了誤區,空有慈善之名而無慈善之實。本文從此類節目的一般形態入手,通過分析綜藝節目慈善化的原因、意義以及該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探討如何完善其節目形態、強化監督機制,在適度的把握下,實現慈善與綜藝節目的有機融合。
【關鍵詞】電視綜藝節目 慈善 公益金 對策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國內各類慈善組織的興起,電視公益慈善活動也隨之興盛。慈善元素與綜藝節目相融合產生的新節目樣式也在這種慈善大勢的推動下應運而生。綜藝節目慈善化帶來了娛樂節目的革新,引領了社會道德風尚。但是同時,綜藝節目慈善化還面臨著一定的誤區和困境,限制了節目自身的發展。
一、慈善理念融入綜藝節目
電視綜藝慈善節目設計了一定的游戲規則,明星參與其中,呼吁社會公眾伸出援手幫助弱勢群體,以扶危濟困、擴大節目和明星影響力為目的,是具有公益性質的綜藝節目,蘊含其中的慈善理念成為其關鍵標志。
電視綜藝慈善節目一經推出,很快引起了國內各級媒體的廣泛關注和跟風。縱觀全國綜藝節目,這類公益性的綜藝節目有浙江衛視的《我愛記歌詞》,河北衛視改版后的綜藝節目《真情旋律》,湖南衛視的《勇往直前》等,其涉及的慈善領域主要有環境保護、醫療救助、教育支援等。這些節目有一個共性,就是充分發揮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構建一種全面而深入的“場”效應,通過嘉賓參與競賽或者冒險的形式,喚起人們的愛心,為需要幫助的人籌集善款。
1、《勇往直前》——率先走上慈善化道路
湖南衛視第二季的《勇往直前》是一檔戶外冒險挑戰類的大型明星真人秀節目,在國內開創了娛樂節目慈善化的先河,它通過希望工程開展公益行動,每期節目會有企業或組織出資捐助建設希望小學,前提是到場的明星們須按照游戲要求完成冒險任務。在節目中,嘉賓們都懷著一種深深的使命感參與其中,為了貧困孩子們的求學夢想而勇往直前。
《勇往直前》在尋求驚險刺激的同時,不忘勵志公益,“勇往直前,我做主”的口號主張不向困境低頭,把握自我命運,彰顯著這類綜藝節目對社會責任的擔當。
2、《我愛記歌詞》——唱歌為公益
浙江衛視的《我愛記歌詞》,為全民參與娛樂打造了一個完美的大舞臺,它從一推出就創下了全國網收視率0.44%的好成績①。特別要指出的是,《我愛記歌詞》喊出了“天天唱好歌,熱情為公益”的口號。每期節目會設置“愛心公益基金”,在節目的最后環節“愛心大沖刺”和“無限歡唱”中,本場挑戰冠軍通過接唱歌曲累加一定數額的愛心公益金,用于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3、《閃電星感動》——愛心節目拉動全民慈善
《閃電星感動》由上海市慈善基金會、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與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三方合作創辦,是國內第一檔原創的大型明星慈善欄目,曾榮獲中國慈善最高政府獎“中華慈善獎——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獎”②。
《閃電星感動》開辦伊始,是請演藝明星到節目現場召開“閃電愛心演唱會”公開向場內外觀眾募集捐款,2009年時又推出“換物總動員”系列節目,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公開向社會傳達慈善主題,變相募捐。總之是請明星身體力行地進行各種別開生面的公益宣傳。節目形式新穎,主題溫馨,自開播以來,吸引諸多明星傾情參與其中,詮釋著人間大愛,為電視綜藝節目踐行公益精神樹立了典范。
二、“娛”中“善”舉的喜與悲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明星開始熱衷于慈善事業。“明星”、“娛樂”、“慈善”三者相加的綜藝節目水到渠成地搶占了收視高地,成為實現媒體、明星、社會利益多贏的有機整體。我國電視綜藝節目與慈善結合,無論對我國的電視娛樂業還是對慈善事業都是具有深刻意義的。
首先,提升了娛樂節目的品位,提升了媒體的公信力。“速食時代”的電視娛樂節目,一陣光影喧囂之后并不能給受眾留下什么值得回味的東西。而這類融入慈善理念的娛樂節目,觀眾帶著愛心、帶著夢想收看并參與節目,有所收獲。有學者指出,“成功的傳媒產品往往是‘必讀性’(有用和重要)、‘可讀性’(情感和價值認同)、‘選讀性’(個性化滿足)相互融合的結果”③。電視綜藝慈善節目具有內容上的有用性、可看性、情感性以及添加慈善元素以后的獨特性,多方面的疊加有助于實現整體節目水平的提高。
其次,主旋律通俗化,助推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的完善。電視綜藝慈善節目以平民化的姿態出現,關注的正是受眾關注的社會狀態,能夠引發共鳴,這種貼近性加上節目本身的巨大社會公信力和影響力,勢必會為社會慈善事業注入新鮮的元素,開拓新型的慈善援助方式。
第三,從長遠來看,憑借電視的強大影響力,人文關懷在受眾中形成風氣,激發著人們對真善美和諧愿景的追求,能夠帶動整體社會道德風尚的改良,提升人們的精神生活境界。
但是,作為新興的綜藝節目形態,娛樂節目慈善化尚存在一定的誤區,使得該類節目徒有慈善之名,卻無慈善之實,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第一,雖然公益元素的滲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娛樂節目的品牌價值和關注度,但是很多節目并不把公益作為自己主打的內容,依然以娛樂為興奮點,淡化了慈善的意義。節目氣氛嬉笑怒罵有余,溫情感人不足,這本身就是人文關懷的喪失,在某種程度上利用了觀眾的善良之心,轉移了觀眾的視線。慈善只是一種名稱或者附屬品,由主持人一帶而過,二者并沒有得到有機的融合,例如某些欄目中設置的“真情之星”、“公益基金”等,由于缺乏監督機制和良好的信息反饋渠道,這些所謂的“公益基金”來源去向都很模糊。
第二,綜藝節目中進行慈善捐助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筆者發現,在我國的綜藝慈善節目中,多把重心放在節目過程的公益性上,費盡周折募集善款或是號召愛心,節目播出后便畫了句號。事后人文關愛的缺失,善款流向不透明,信息公布的不及時,使得媒體建立起來的誠信和公益形象,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
三、實現慈善與娛樂的有機融合
1、“善”有所始——節目形態的完善
針對電視綜藝慈善節目目前在節目的制作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如何做到真正的“善”有所始?筆者認為,首先,電視綜藝慈善節目在行善的同時一定要講究方式,尊重捐助者的主觀意愿,防止出現僭越私人領域的“明搶”行為;尊重被援助者的人格尊嚴和個人隱私,必要時要采取鏡頭規避等方法,保證人道主義關懷底線。
第二、該類節目的關注范圍可進一步擴大到環境保護、關愛農民工和留守兒童、公共服務、青少年犯罪、幫助支教貧困教師等內容。根據不同的援助對象可策劃多部系列節目,有針對性地予以關注。同時,為凸顯人文關懷和公益精神,綜藝慈善節目大可以減少明星游戲、娛樂的環節,而多增加一些實踐性更強的內容,例如,實拍明星親歷援助,或者欄目組事后重返舊地慰問幫助過的人,這些行為更能體現明星和媒體的慈善精神。
第三、注重受眾的“表演”地位。美國學者丹尼爾·戴揚在《媒介事件》中指出,“允許觀眾從事件內部與其同行。觀眾被請來通過現場原始觀眾的中介來入駐事件,并通過那些直接參與者的眼睛來觀看”④。受眾直接與間接參與其中,并發自內心地落淚、募捐、奔走呼吁,才能成就這類慈善化的綜藝節目在形式和內容上的完整。因此在節目制作中,媒體應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布道者地位,有意識地突出既是觀看者也是施善主體的受眾的作為,探尋各方主體的良性互動。
2、“善”有所終——監督機制的強化
2009年12月,民政部門發出關于加強慈善事業信息公示的信息指出,要“堅持信息公示原則,公示內容為開展社會募捐的情況;社會捐贈款物接收和管理情況;社會捐贈款物的撥付使用情況;向捐贈人反饋信息的情況等”⑤。這條指導意見同時也在敦促媒體,盡快搭建公共捐助公示平臺以確保信息發布的明確性。電視綜藝節目在開展慈善活動時,要注意后續情況的跟進及反饋渠道的強化。
首先,電視綜藝慈善節目應借助多種視聽語言,公開善款的來源和去向。節目之后應當將所獲善款集中并合理分配,將具體數額在媒體官網上進行清晰的公示,接受公眾監督。對于善款是否落實到位,行為效果怎樣等情況可以在節目前后以短片形式播出,或者通過滾動字幕、主持人話語進行傳達。
其次,可適當引入公證環節。針對某些儀式性強的電視綜藝慈善節目,可邀請公證部門人員出面公證,對節目整個過程進行監督,保證節目每個環節的透明性。
結語
慈善不是媒體作秀的資本,電視綜藝節目一定要謹慎對待慈善,這直接關系著該類節目的傳播效果和慈善理念的落實。慈善元素有其特定的意義,娛樂元素與慈善元素不是相互分離的,而應該是相互滲透、促進、相輔相成的。綜藝節目的慈善化創新要求媒體應當樹立人文關懷標桿,遠離平庸、惡俗和模仿,積極倡導“綠色收視率”,更加注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遵循他律,并嚴格自律,堅持公益的持續性,提升節目品牌的質量。■
參考文獻
①陳偉,《靠創新占領新高點——〈我愛記歌詞〉全國網收視沖破一個點的實踐》[J].《新聞實踐》,2008(4):30-31
②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網,http://www.smeg.com.cn/news_view.asp?ne-
wsid=2631,2008-4-21
③莊林強,《娛樂態度與公益精神——當今非時政類電視欄目的一種競爭策略》[J].《視聽縱橫》,2004(4):9-10
④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gzdt/2009-12/18/content_1490421.htm,2009-12-18
⑤丹尼爾·戴揚、伊萊休·卡茨 著,麻爭旗 譯:《媒介事件》[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月版,P130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