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字是民族的瑰寶,具有許多和其他民族文字不同的特點,修辭是對語法的修飾和調整,即對語言進行綜合的藝術加工,本文從漢字本身的音、形、義三大特點說起,分析了漢字的修辭方法。
【關鍵詞】漢字特點 修辭 語音 字義 字形
漢字有著獨特的魅力,這里,先從一個漢字說起。
“美”這個字,后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釋為“羊大則美”。羊大之所以為“美”則是由于其好吃之故:“美”,甘也。《說文解字》對“甘”的解釋也是:“甘,美也。從口含一”好“好吃”為“美”似乎成為千百年來相沿襲用的說法,就是在今天的語言中也仍有遺留,吃到美味東西,稱贊曰:“美”。
李澤厚先生在《在華夏美學》中,以許慎的說法對“美”字作解釋。“羊大為美”既是一種“釋義”的方法,同時又是一種和漢字特點密切相關的修辭方法。那么什么是修辭?讓我們做一些初步的分析和探討。
我們用語言交流思想,傳信息,不僅表達要準確無誤、清楚明白,還應形象、妥貼鮮明,盡可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和語言的美感。通常情況下,我們總是把修辭理解為對語言的修飾和調整,即對語言進行綜合的藝術加工。在內容確定的情況下,修辭總是討論下列三個問題:選用什么樣的語言素材,采用什么樣的修辭手法,追求什么樣的表達效果。
修辭是對語言的修飾和調整,漢字是音、形、義三者的結合體,要探討和漢字特點相關的修辭,就應從這三個方面入手。
一、與漢字字音特點相關的修辭手法
從記音方式來看,現在漢字是記錄聲、韻、調三位一體的。一般情況下,一個方法漢字總是記錄漢語一個音節的。從記錄語言單看,漢字是記錄語素的。無論是古代漢字還是現代漢字,大部分都是語義的承擔者。在現代漢字中,它更多記錄的是語素,這是由于現在漢字中的大多數詞都是雙音節或多音節的。但是,漢語的語素仍然以單音節占主體,有許多修辭方法是利用語音條件,體現修辭效果的。語音在增強律美和突出語義方面為修辭提供條件,豐富了修辭方式的內容:修辭通過積極調動語音因素擴大了語音的功用。因此語音是修辭的一個重要方面,優美的語音韻律能給人以美感。
(一)力求音韻的和諧
聲音美同押韻有密切關系,詩歌是講究押韻的。音節勻稱、整齊就有節奏感,有些散文是當詩來寫的,為了加強表達效果,也很講究押韻,試看《十里長街送總理》:淚水模糊了我們的雙眼,靈車隔斷了我們的視線。敬愛的總理呀!我們想再看一看您,看一看您哪!……
長夜無言,天地同悲。只見靈車去,不見總理歸。
這幾段詞句,于疏散自然中顯示出整齊嚴密的美,韻隨意轉,聲音回環,表現出了萬眾哀思潮涌,悲痛欲絕的情景。
(二)注意聲調的平仄相間
在律詩中,平仄的本句中是重疊交替的,在對偶句中是相互對立,這兩大類聲調的詩然有規律的交替使用,也造就成了詩詞音調抑揚頓挫,悅耳動聽。如:
(1)中國有句古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例(1)中,聲調安排成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讀起來抑揚起伏,猶如碧波翠浪,起伏蕩漾,給人以音樂的跳躍感,明快舒談。
(三)巧用諧音字
如毛澤東的《蝶戀花 答李淑一》中有:我失驕楊君失柳 楊柳輕揚直上重宵九。
“楊柳”表面上指是楊花、柳絮,實際上毛澤東同聲指的是楊開慧、柳直荀兩位烈士。又如,近年來一些廣告詞也利用了諧音雙關的手法,“默默無‘蚊’,‘寢’用彩虹。”巧妙的用“蚊”、“寢”替代“聞”、“請”,讓人一目了然,知道是做蚊香的廣告,在表以上也十分簡法:睡覺時用了彩虹蚊香,就不會受蚊子的侵擾。
有些歇后語就是利用諧音雙關的手法構成的,如:
高山打鼓——撲通、撲通(不懂)
狗頭上插角——裝羊(佯)
我國民間流傳的俗語繞口聯也是利用了諧音字,寫的逼真、傳神。
饑雞盜稻童筒打;
暑鼠涼梁客咳驚。
引聯上下句除末字外,分別為三組同音字,表達平凡瑣事,卻收到奇妙的效果。
另有一副五言繞口聯民頗有趣:
啞丫呀鴨軋;
麻媽罵馬抹。
上聯說,啞丫頭哇哇叫,下聯說,麻臉婆因為馬尾巴甩在臉上面氣的大罵,音同字節同,讀起來拗口,饒口,饒有風趣。
(四)巧用多音字
多音字的巧用,也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相傳古時候有一位私塾先生外號“活字典”,有一次,他拿起學生的點名冊,突然“樂樂樂”三個字映入眼簾,便念道:”yue yue yue !”無人應答,又改念成“yue le le !”仍無人應答,這時一個學生怯生生的站起來:“老師,我叫yue yao le !”
“yue”音樂的意思。“le”喜悅的意思。“yao”愛好的意思,《論詞·雍也》:“如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一個小學生的名字難倒了老秀才,可見漢字中多音字很多,如果加以巧用,就可以達到很好的修辭效果。
此外,對偶、拈連、摹聲、借代街修辭手法和漢字的語音有很大的聯系。
二、與漢字字義特點相關的修辭
漢字是表義性質文字,從古代漢字的字形可以看出漢字與詞語或語素的意義有比較的聯系。如“習”字,本意是鳥反復的飛,頻繁的飛。“羽代表鳥的一對翅膀 。到了現代經過隸變、楷化和簡化的漢字已經大的減弱了字形表意的直觀程序。“習”字只是鳥的一只翅膀。當然古漢字極大比重的形聲字(近80%)的形旁在表示字義的類屬方面起著一定的作用。漢字再造字伊始,詞大多都是單音節的,用一個漢字表示一個詞,字義和詞義一般也一致。如“人”、“山”。
漢字從古代發展到現代已經以雙音節詞占優勢,字和詞,字義和詞義不一致是常有的。我們根據現代漢字在表意功能可以把現代漢字分為三種類型:如:人、山、水、馬、牛等。第二,語素只能表示一個現代語素在現代漢字,這些字的意義不夠明確、固定。如:偉、研、勇等。第三,單節字只表示一個音節在現代漢字,這些字只有和別的字結合起來才有意義。
和漢字字義特點相關的修辭主要是就有意義的詞義的詞字和語素而言。從意義入手選用、錘煉這兩種漢字,才會準確、鮮明和生動,在表達上產生精當貼切、含蓄深厚的效果。歷來傳誦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有這樣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綠”字是點睛之筆,據說先后改掉了“到”、“入”、“過”等字,既有動態又有靜態之美,更有比擬的修辭效果。寫出了生機勃勃,春滿江南的形象,也表達出了作者的心境。張繼的《楓橋夜泊》中“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到”字用得傳神。夜半寒山寺的鐘聲傳到客船上,更增添了羈旅之人的愁緒。比擬手法的運用恰到好處,和“綠”字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對詞字、語素字(這些字都表示一定的意義)的錘練,在修辭上可產生鮮明、生動的效果,在語言運用上也會較好的達到語用的目的。
三、和漢字字形特點密切相關的修辭
從文字形體結構來看,漢字呈平面組合的方塊形,漢字在外部形體結構上是獨特的,是平面組合的方塊形體,所以漢字又叫“方塊字”。
方塊漢字是由三級形體結構密集組合而成的。這三級形體結構是:筆畫、部件和整字。筆畫是成形的要素,基本筆畫是可數的,一般認為有五種(橫、豎、撇、點、折),變化的筆畫有幾十個。部件包括成字部件和不成字部件,不重復的部件約有六百個。幾十個筆畫組成幾百個部件,而幾百個部件按不同排列方式,沿著縱向、橫向雙向展開,構成成分不管有多少,都要密集的、向心的、均衡的分布在一個方正的框架結構內,構成了成千上萬的整字。
漢字字形的特點造成了和線形文字不同的修辭方式,線形文字在拆字、合字時只能在一個維度上前后拆合,漢字則不同,漢字既可以前后拆合,也可以上下拆合,甚至可以只折出字體的一部分。大大豐富了修辭方式。
(一)拆字的運用
一般是將一個合體字拆分成或拆出一個或幾個獨立成字的部件,使人讀來意味十足。如:“政從正出,財自才來。”再如《三國演義》中的“一合酥”的故事:主薄楊修因見到曹操責問時,楊修卻不慌不忙,將“一合酥”三個字,就取了勺子,讓眾人都嘗了一口,雖然曹操覺得惱怒卻也沒有辦法。楊修通過巧解妙拆,不僅讓大家吃到了酥糖,而且還逃避了曹操的懲罰。可見利用字形特點拆字進行修辭的方法是十分有用的。
魯訊先生也用過拆字的方法。他的《且介亭雜文集》中的“宜介”二字就是從“租界”中拆出來的。這樣既揭露了北洋政府的腐敗無能,又表現了魯訊先生的白色恐怖不屈不饒的斗爭到底的精神。
(二)合字的運用
將幾個漢字合成一個漢字,表達某種特定的含義。如《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操嘗造花園一所:造成,操往觀之,不置褒貶。只取筆于門上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曉其意。修曰:‘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門口闊耳。’于是再筑墻圍,改造停當,又請操往觀之,操大喜。
“門”中添加“活”字,成為了“闊”字,曹操巧設啞謎,楊修理解其意,用合字的方法解決,將園門改建,令曹操很是高興。
又如,在董桌稱皇之前就有“歌曰:‘千里草,和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歌聲悲切。”“千里草”合成“董”字,“十日卜”合成“卓”字。歌謠的意思是說:董卓不得生。可見合字的用法也是十分廣泛的。
(三)拆、合字的綜合運用
在人們的實際語言運用中,會出現拆字和合字的方法綜合起來運用的現象,以求達到理想的表達效果。
以上我們從音、義、形三個方面分別對漢字的特點和與其相對應的修辭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討。在我們分項討論后,還不應忘記漢字本身就是音、形、義三位一體的。我們還應該看一看和漢字整體特點相關聯和語言運用。
一般認為,研究修辭就應從表達方式,表達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語音(語文的物質外殼)、詞匯(語言的建筑材料)、語法(語言的結構規律)的運用。但是我是從漢字的自身出發,研究與漢字特點密切相關的修辭現象,這并不是標新立異,而是為了向大家證明,漢字本身就可以在運用中獲得非常好的修辭效果,從而更加彰顯漢語言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①李澤厚:《美學三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第1版
②吳積才:《漫話漢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
③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81年第3版
④羅貫中:《三國演義》,岳麓書社,1986年第1版
⑤沈孟瓔:《現代漢語理論與運用》,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
(作者單位:懷遠縣馬城鎮禹廟小學)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