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它的監督作用也一枝獨秀,大有后來居上之勢。然而,有些患有“網絡恐懼癥”的組織或個人,千方百計阻撓網上的監督言論,面對網絡監督的尷尬局面,我們只有走制度安排之路,才能保障網絡監督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網絡輿論 輿論監督 網絡
輿論監督是公眾及其組織借助輿論的手段和力量對現實社會中有關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務的人物、事件、現象、問題和觀念實施檢查和督促的社會行為。隨著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步伐的加快,輿論監督在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
互聯網作為新興的第四媒體,近幾年隨著它自身在中國市場的飛速發展,它的監督作用也一枝獨秀,大有后來居上之勢。胡錦濤曾經指出:“我們強調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因此做事情、做決策,都需要廣泛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集中人民群眾的智慧。通過互聯網來了解民情、匯聚民智,也是一個重要的渠道。”2008年1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2007,傾聽中國網民》的文章,認為“這一年發出聲音的一億多網民,終將被載入史冊”。 文章得出一個結論:“網民已成為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有生力量。”這個論斷,在2008年的中國互聯網得到了應驗。從年頭開始的“零稅收”,一直到年底的“天價香煙”曝光,以網絡為載體的輿論監督,特別是對特殊利益團體的監督,成效非凡。2009年,從“最牛團長夫人”、“開胸驗肺”到“飆車撞人”、“釣魚執法”及“徐寶寶死亡”等等,一起起事件因為網絡監督,從撲朔迷離到迅速進入實情調查和解決問題的快速通道。網絡監督開始成為反腐敗的新力量,同時考驗著政府的執政能力。
2010年6月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互聯網狀況》白皮書,高度肯定16年來互聯網在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認為互聯網在政府與公眾間架起了直接溝通的橋梁,成為中國政府改進工作的新渠道。白皮書指出,中國政府充分認識到互聯網對于加快國民經濟發展、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和加速社會服務信息化進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高度重視并積極促進互聯網的發展與運用。同時宣示,中國政府將堅定不移地維護公民依法享有的互聯網上的言論自由,并積極創造條件讓人民監督政府。毫無疑問,白皮書的發布,以及在此之前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關于互聯網發展的一系列論述,對我國互聯網的進一步健康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確如白皮書所言,我國絕大多數政府網站都公布了電子郵箱、電話號碼,以便于公眾反映政府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不少地方的政府網站也都建有自己的大眾論壇,供百姓一吐心聲。而人們記憶猶新的是,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主席赴人民網論壇與廣大網民進行語音交流,被廣大網民親切地稱為“網友”。2009年2月28日,溫家寶總理進入中國政府網訪談室,與網友在線交流并接受中國政府網、新華網聯合專訪。在這次交流中,溫家寶總理確認“‘官員財產申報制’將是反腐利劍”,引發網民跟帖高達30萬。國家領導人親自上網同網民“零距離”交流,充分體現了國家高度重視互聯網健康發展和關注、傾聽普通老百姓的“執政為民”“以人為本”的施政理念,同時極大地鼓舞了廣大網民參政議政和監督政府的信心和熱情。
網絡監督的尷尬處境
然而,就網絡監督而言,它的作用還遠非如人意。有些患有“網絡恐懼癥”的地方政府官員,千方百計阻撓網上的監督言論。上過論壇、登過博客的網友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自己發的言論、寫的博客常常被莫名其妙地“待審”,含有敏感字、詞或者網絡管理員認為不合格的發言首先被槍斃,就是一些審核過關的帖子也常常被刪除,特別是一些揭發一些部門、官員不正之風的帖子,不但有可能被封殺ID,還有可能被公安機關以“造謠惑眾”罪追查。輕者警告,重者拘留、判刑。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除非揭發不正之風的帖子先引起記者的興趣,在報刊和電視里報道了,轉載到網上造聲勢,這才有可能免除“造謠惑眾”罪,也才有可能引起有關方面重視。
有些涉及民生的建議貼,雖論壇支持發表,跟帖也很火爆,可如果有關領導裝聾作啞置之不理,最后便不了了之,沒有結果。一個反映民生的帖子的命運尚且如此,還能指望網絡監督反腐敗嗎?事實上,熟悉內幕的人都知道,通過網絡解決訴求或通過網絡扳倒貪官的事例并不多,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全國也就那么幾個屈指可數的例子。大多數貪官都是被情婦舉報后才落馬的,或者是內部分贓不勻引發的,要么就是被別的貪官落馬后“咬”出來的,有的干脆就是殺人滅口自我暴露的。因為只有情婦和“內鬼”才可能掌握貪官的鐵證。
更讓人費解的是一些地方的官方或半官方網站,所開辟的論壇大多以“社會和諧”為托詞,拒絕發表“有礙和諧”的帖子,而那些大談各級領導輝煌政績的帖子一直置頂。偶爾出現的一些“批評”帖,也都是先談成績,然后不痛不癢地提一些建議。這種論壇,和諧倒是和諧,可離中央關于網絡監督的要求卻相差太遠,更別指望利用它來監督政府工作了。
誠然,網絡監督是把“雙刃劍”,在提供真實有效信息的同時,也會摻雜一些虛假、甚至惡意的信息,網絡的匿名性也可能使一些發言人不負責任,侵犯當事人的隱私權,等等。可是,作為一種新生且極具生命力的事物,害怕和打壓絕不是明智的做法。
接受網絡監督
是領導干部必備的修養
面對監督,有的領導干部自覺接受,甚至主動創造條件,有的則選擇了躲避、拒絕。于是,有人說,前者體現境界,后者缺乏胸襟。這樣評價干部,不能說不對,但還沒有說到事情的本質。接受監督,是一種胸襟氣度,對于領導干部來說,更是一種必備的政治修養。應當承認,人們一般都比較喜歡恭維之語,反感逆耳之言。這是人之常情,超越它需要個人的道德修養,使胸懷變得寬廣,使境界得以提升。但領導干部不是在為自己干事,受權于民,所為者公,不可自比于一般人,應把一般的道德修養,上升為必須的政治修養。不少領導干部,想干事時愛聽正面的設想,不愛聽負面的告誡;干事之中愿聽激勵、鼓勁的分析,不愿聽直率的批評;干成事后想聽肯定、褒揚的評價,不想聽不同的說法。但忠言逆耳,對于領導干部而言,好話壞話都應樂于聽、善于聽,做到聞過則喜,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一聽批評就跳,老虎屁股摸不得,首先就是政治修養不夠的體現。
領導干部是治國理政的關鍵力量,接受監督則是領導干部重要的執政素質。有權力的地方必須有監督,沒有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這是權力運行中的一條基本規律。從毛主席當年那句“只有讓人民起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到一些國家謀求“把權力關進籠子”,都是對這一規律的科學認知。從根本上來說,監督特別是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是對權力運行的提醒和督促,促使領導干部重新審視決策和舉措,去及時修正錯誤。躲避、拒絕監督,也就失去了一種寶貴的校正機制,失去了一道安全的屏障。領導干部不具備接受監督的執政素質,就容易出現腐敗和失誤,最終會動搖政府的公信力和執政的民心基礎。
接受監督體現的是一種政治文明,因而也是領導干部基本的文明素養。群眾監督權的彰顯,輿論監督的勃興,是政治現代化的一大標志,也是善政和善治的重要保障。監督不是源自不信任,也不是和誰過不去,而是政治走向文明的內在需要。隨著時代的深刻變革,監督日益走向常態化、全天候。領導干部只有順應這種大勢,習慣在各方監督之下謹慎干事,方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同時,領導干部也只有自覺接受監督,勇于創造有利于監督的社會環境,建立一種良性互動的監督機制,使每一項決策、制度和措施都能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識,反映民意,方能擔當大任,也才能贏得公眾的支持和擁護。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把接受監督,尤其是接受網絡監督,作為政治修養、執政素質和文明素養來培育,這也是領導干部應該上好的一課。
形成制度才能
使網絡監督成為常態
2009年1月初,《人民日報》與人民網聯合進行關于“網絡監督”的網上問卷調查,吸引了眾多網民的參與。有關數據表明,參與調查的網民有87.9%非常關注網絡監督。當遇到社會不良現象時,93.3%的網民會選擇作網上曝光。這就是說,人民群眾已經把網絡監督看做表達心聲、維護權益、鞭撻腐敗的重要手段。因此,網絡監督應該成為我們國家各級政府進行政治與社會管理的制度安排,各級政府都要重視網絡監督這一件事,并把這件事落實在制度安排上。我們只有走制度安排之路,才能保障網絡監督的持續發展。在成為持之以恒的制度性安排的同時,要加強對網絡監督的管理,使網絡監督成為健康成長的力量。網絡監督對于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雖然具有其獨特優勢和強烈的時代特征,但我們應該看到,目前網絡監督的發展仍處于一個初級階段。總體來說,互聯網的出現只是為社會監督、輿論監督提供了一個新的技術載體,網絡監督不應該取代其他監督形式或者也不應獨自成為一個監督體系。網絡只是監督一個方面,但是并不是唯一的。更重要的是,互聯網也會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互聯網也會出現負面因素,如言論表達中的胡說八道,甚至于肆意誣蔑、橫加指責,惡性污辱,甚至破口謾罵等,網上都可以看到。
一些網民也存在濫用監督權的現象,或素質不高或缺乏理智,或被少數居心叵測的人利用,而走向諸如散布虛假消息,宣泄對社會的不滿情緒,侵犯公民隱私權及其他合法權利等。存在違反法律的“人肉搜索”、不顧他人感受的“網絡惡搞”、宣揚低俗內容的“灰色文化”等等現象。因此有必要加強對網絡監督的監管,著重培養網民的自律意識和行業人員的自律精神,網民在行使監督權利的同時,必須承擔相應的道德和法律責任。■
(作者單位: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新聞所)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