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認為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包括課堂實踐、校園實踐、社會實踐三種主要形式,政治理論課應該創設課堂實踐、校園實踐和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立體化教學模式。要實現思政課實踐性教學目的,政治課教師必須具備思想政治素質、知識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能力素質等基本素質。
【關鍵詞】實踐性教學 教師素質 思想政治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性教學,是高職思政課教師為配合課堂理論教學而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深入社會的活動,是一個通過實踐鍛煉和社會教育來健全學生成長機制的過程。它對促進高職學生內化老師所傳授的理論知識,使學生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增長才干、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等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有三個層次目標:一是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二是引導和幫助學生認同、接受、內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是在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基本觀點的基礎上,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知行統一。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包括課堂實踐、校園實踐、社會實踐等不同的形式,是課堂實踐、校園實踐和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立體化教學模式,教師素質在實踐性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課堂實踐教學方式對教師能力素質的要求
1、案例教學,教師應該具備三種素質,處理好三種關系
案例教學指的是圍繞一定的教學目的,把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入課堂,提供高度仿真的情境,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思考、研究、分析案例,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實踐性教學方法。
案例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來源于學生熟悉的校園內的事例;二是來源于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熱點、焦點問題;三是來源于歷史上有代表性和教育意義的典型事例。案例教學是一種感染與針對性較強的實踐教學環節,能夠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案例教學允許學生開展激烈的辯論,為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問題,培養學習興趣,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
案例教學要求教師具備三種素質,處理好三種關系。一要具備知識素質,處理好案例與教學內容、教學目的的關系。教師首先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這要求教師有扎實的專業水平和選擇能力。二是要具備政治素質。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清醒的政治頭腦,敏銳的政治嗅覺和較強的洞察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時政新聞觀,堅定自己的人生志向和奮斗道路。三是要具備能力素質,處理好案例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案例教學要充分依靠教師對教學影響的調節、控制和改造的作用,熟練駕馭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內在潛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生動活潑地發展。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為學生開辟自主思維的空間。
2、專題研討,教師應該具備三種素質、組織好三個環節
專題研討是指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用于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的一種實踐方法,它表現為學生在教師的指定命題下,經歷搜集資料、分析歸納、提煉觀點、撰寫小論文并在課堂上進行研討的一種實踐過程。
專題研討有三個重要特點:一是學有所用,針對性強。它將理論知識直接和實踐結合,解決實際問題,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和分析問題能力的尺度。二是自主學習,興趣性強。研討題目涉及領域廣泛,具有開放性。在研究過程中,學生自主性強,便于學生獨立思索,主動積極地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三是知行合一,實效性強。專題研討的觀點和結論是學生建立在“知”的基礎上實現“行”,實現理論真正“進學生頭腦”,故而所取得的教育教學效果是單純的課堂理論灌輸所無法比擬的。專題研討作為一種思辯與創新的實踐教學環節,需要教師具備三種素質組織好三個環節:首先教師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選擇好專題研討主題。教師要精通教材,有針對性地圍繞教學目標和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擬定一些研討題目。如國內時事焦點問題、國際熱點問題,學生關心的戀愛交友、人際關系、心理健康等問題。其次,要具備活動組織能力,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組織學生開展專題研討,要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團結合作品質、集體主義精神以及社會調查實踐、查閱資料、組織協調和創新等多方面的能力。第三,要具備課堂駕馭能力,引導課堂研討。教師引導學生在專題研討時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嚴密,口頭表達通順、流暢,臨場表現大方。
二、校園實踐的方式及對教師素質的要求
1、校園文化,教師應該具備六種素質
校園文化是學校長期形成的并為師生所廣泛認同的校園精神以及培養這種精神所需文化環境的總和。校園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有關的內容,表現為學生的社團活動、讀書小組、征文比賽、辦報辦刊、演講辯論、知識競賽、書法攝影、文明(班級、宿舍)工程、愛心工程、溫暖工程、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它能調動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積極性,形成關心他人、關心學校、關心社會的良好風氣,營造環境管理與人格管理相得益彰、他律與自律有機結合的氛圍,培養學生講文明、講禮貌、有道德、守紀律的品格和積極思考、勇于創新的精神。
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它能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在更為廣泛的空間和層面上展開,培養學生的拼搏精神、團隊精神、科學精神,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的習慣,訓練學生的技能,教會學生做人。
要組織建設好校園文化,教師必須具備的素質有:一是組織協調各部門,開展好各項活動的能力。二是具備一定的天文、地理、文學、數學、物理、化學、醫學等自然科學知識,同時還要掌握一點琴棋書畫的技能。三是審美素質,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一種能力。四是道德素質,具有愛心,犧牲精神。五是語言表達能力。六是魅力,即教師要具有感召力、凝聚力、號召力。
2、網絡引導,教師應會扮演兩個角色,具備六種素質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網絡技術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源,網絡改變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改變著大學生行為和群體的存在方式,也豐富了大學生的精神需求,為他們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同時,網絡對學生的消極作用越來越明顯,有害信息和錯誤觀點的傳播、各種思想觀點和意識形態的共存,可能影響學生的判斷力、改變他們的思想。長期沉迷于虛擬群體交往還可能導致人格障礙和信任危機,影響學生與他人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發展,網絡虛擬形象也會導致大學生角色錯位,影響其正常的社會化,不利于健康成長。
政治課教師要利用好網絡這個陣地,就要扮演網絡信息員、網絡評論員的雙重角色:一是及時了解、掌握網絡輿論動態,發現社會熱點問題,有助于做好宣傳工作。二是正確引導輿論,維護社會穩定。三是通過與學生網上溝通,交流,化解矛盾,解決問題,四是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五是收集、整理、分析網絡輿論信息,為領導決策提供服務。
網絡輿論引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點,是一項政策性、挑戰性很強的工作,勝任這種工作需要較高的素質要求:一是要勤奮、敬業。二是要求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心。三是要求有較高的政治素質、政策理論水平。四是要有較寬的知識面、要具備一定的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組織行為學、大眾傳播學等學科知識。五要具備一定文字表達能力。六是要求熟悉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熟悉網絡語言特點與規律。
三、社會實踐的方式及對教師能力素質的要求
1、開展社會實踐,教師應該樹立一個新觀念、具備三個意識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是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社會實踐的方式主要有參觀考察、社會調查、勤工儉學、公益活動與專業相結合的實習和實訓等實踐教學活動。
實踐證明,通過實踐活動,第一,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接觸、體驗、融入社會,在實踐中縮短理論與實踐的距離,使學生對書本知識有更直觀、更親切、更深刻的體會,進一步消化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深化學生的認知水平,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第二,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親自考察,了解和體驗社會,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增強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明辨是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
社會實踐要求教師樹立新的教學觀,落實開放意識、參與意識、創新意識。新的教學觀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灌輸模式,采用多種靈活的教學手段,把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把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賦予政治課新的生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在指導學生社會實踐中,第一,教師要落實開放意識,認識到政治課的非封閉性,把政治課融入到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去,讓理論與實際結合,用鮮活的社會現實,詮釋政治理論的可信度;第二,教師要落實參與意識,在指導學生社會實踐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不讓學生被社會假象迷惑,引導學生透過現象,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得到本質的認識。第三,教師要落實創新意識。要利用好社會這個舞臺,自覺地進行創造性思維、發揮創造性潛能,創造性地工作,積極探索社會實踐途徑、方法、規律,找到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點,力求在指導學生社會實踐中產生創造性的成果。
2、建立教育基地,教師必須具備兩個素質
利用本地方教育資源優勢,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組織學生到基地參觀學習,現場接受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這是一種基于認知與感受的實踐教學方式。
德育教育基地是“活”的思想政治課實體,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外實踐教學的重要場所和依托,是理論結合實際進行教育的有效途徑。德育教育基地的材料內容真實可信,形式直觀生動。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資源,將其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相結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擴大教育教學視角、豐富教學內容,實現理論到實踐的飛躍,達到寓教于樂,得到“知行統一”。其教學效果是校內“第一課堂”教學難以達到的。
建立德育基地,要求政治課教師具備較強的選擇判斷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遺址、舊居、陵園、風景名勝,法院監獄都是德育基地的選項,教師必須找到基地與教育的最佳結合點,充分考慮參觀時間、經費的局限性,作出明智的選擇與判斷。一旦確立了基地目標,教師還要憑借交往能力,調動社會關系、發揮口才,與基地達成長期合作意向,取得基地的配合與支持。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加強教學的現實性、針對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的有力措施。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離不開教師的素質,只有兩者有機的結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①王梅平、姜彥飛,《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思想政治課教學》,2005(6)
②徐建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③李曉蓉,《新課程理念下思想政治教師基本素質及其培養》,《中國成人教育》,2007(20)
(作者單位: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責編:姚少寶